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徐敏豪诗五绝3则真榜书2尺生宣斗方3幅(29)
听风纳谏专辑
徐敏豪
2017年4月21日周五农历三月廿五
本人书法格言:中国书法每、各时代标志,唯真楷书莫属,其它皆不可能;
本人书写方式:站立,悬腕、肘,铺垫床、揭垫案,艰苦卓绝、有目共睹;
本人书写风格:自成一体、兼收并蓄、独辟蹊径,独步天下、时代、古今。
1凡伯《诗经·大雅·板》节选
上板民似瘅,大谏诚如椽。
先贤有遗训,听风樵夫担。
(注1:参见百度,下同。凡伯:凡国国君,郑笺:“周公之胤”,“入为卿士”,为第一任凡伯姬瞵的后裔,周王室卿士。有诗才,善于治理国事、辅佐朝政。周厉王在位,专横跋扈、断事枉法,奸臣诌媚、朝政日非。为此,凡伯直言相劝,数列朝政弊端。于是奸臣在周厉王耳边大说坏话,以至让周厉王对他也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竟然不把凡伯放在眼里。这让凡伯十分愤慨,从而写了此诗,后收入在《诗经》。公元前841年,国人发生暴动,周厉王落荒而逃。一行逃到远离都城的彘(音“至”、意“猪”)地。后周厉王派凡伯回都城镐京(西周王朝国度、今陕西安长安区)探听消息。见暴动已平息,凡伯就和周公、召公商议,准备迎接周厉王回都复位,但因全体国民已对周厉王十分憎恨,遭全体国民反对,坚决不允许他回来。周厉王无可奈何、定居彘地、因病而死,度过14年凄凉。姬瞵,周公姬旦第三子、周武王之侄、周王室卿士,周成王二年(前1041),受封凡国(今豫辉县市北云门镇后凡城村东南),为第一任凡伯,又称伯瞵。板:乖戾、反常。瘅(音“旦”):积劳成疾、劳累致病。大谏:高深之谏。椽:栋梁、大材。亶(音“胆”):诚。先民:古指圣贤,因民众创写史、今指民众。樵夫:代指百姓、民众。因书法篇幅所限,由本人节选、文字整理)
2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第八节选
狐腋千皮羊,众诺士谔彰。
武王纳顺昌,商纣默逆亡。
(注2: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辩解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究天人际,通古今变,成一家言”史识创作了中国首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公认为中国史书典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黄帝时期(公元前2717—前2599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近3千年的历史,列“二十五”首,鲁迅誉之为“史家绝唱,无韵离骚”。最初作“千人之诺诺”。《史记·商君列传第八》(中华书局,第2234页):“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后作“千夫之诺诺”。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韩城田益,字迁之。黄庭坚以谓不足以配名,更之曰友直,何独取诸此?某曰:夫直者,刚者之长也。指唯唯诺诺众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夫:一般人;士:有见识的人。诺诺:应承词,疾应曰“唯”,缓应曰“诺”。在古籍中,唯唯诺诺,即唯上是听、唯命是从,不敢直言、讲真话。谔谔(音“遏”):有话直说、仗义执言、处事公道,怎想怎说,不吞吞吐吐、唯唯诺诺,实事求是、实话实说,讲真情、说实话。墨墨:即默默、无声无息,指不允许、不采纳进谏。因书法篇幅所限,由本人节选、文字整理)
3王充《论衡·书解篇》节选
屋漏淋雨湿,草野问政失。
行知辨经误,章句踱雷池。
(注3:王充(27—约97年,享年70岁)东汉杰出唯物主义思想、哲学家,显赫世家、一落千丈,十岁丧父、仕途坎坷,乡学既成、负笈千里,游学于京都洛阳,入太学、访名儒、阅百家、观大礼,大开眼界、学问大增。时太学受今文经学影响,盛行章句之学。传经重师承家法,先生们将先师遗教记下,章有章旨,句有句解,称为“章句”,弟子们反复记诵、味同嚼蜡,恪守师训、不敢越雷池一步。《论衡》(共30卷、85篇、逾20万字,解释万物异同、匡正时人疑惑)为其代表作,为中国哲学史唯物主义不朽著作。其中,第28卷第82:“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大意: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是否有过失,老百姓最有体会;经文是否失误,有知识、学问的人(即诸子百家)最清楚。不敢越雷池一步:越,跨过;雷池,古地名,现今位于皖望江县雷池乡境内的龙感湖水域;比喻不敢越过某一界限,多指保守、拘泥;或让敌人胆寒,不敢进犯。踱(音“夺”):慢走、徘徊。因书法篇幅所限,由本人节选、文字整理)
(注4:本人“真榜书2尺生宣斗方”书法系列,以创代练,以繁体字为主,因马不停蹄、时间仓促、才疏学浅,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各位方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