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辩证9论中国哲学史(96)
徐敏豪
2016年5月30日周一农历四月廿四
1.论农童。今清晨,本人开电脑浏览要闻,人民网转载《人民日报》记者系列报道《留守农童回访》(惜字如金、正确引导,内容、文字皆经本人整理):长效呵护、体系关爱、陪伴亲情、健康心理、政策保障、完善公务;“六一”在即,孩子们以多种方式喜迎节日。然而,有一些留守农童,在本应备受呵护年纪却孤独成长,亲情缺失、心理孤独、行为。
2.论冷暖。叛逆,甚至出现自杀、受侵害等极端事件,引发社会关注。2月14日,国务院《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制度性安排,明确要求“建立完备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动态管理、精准施策”; 3月26日,民政部透露,今年将首次摸清留守儿童底数;4月5日,民政部等27部门建部际联席会议。
3.论国策。制度,统筹协调全国工作;4月26日,《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以浙鲁渝川赣湘鄂豫晋甘10省(市)9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为样本,分析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总体状况和现实问题,探究问题成因,提出政策建议。人民日报 《呵护,给孩子温暖明天》推出已4个多月,他们近况如何、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还面临哪些亟待。
4.论民报。解决问题?该报记者分赴粤冀陕黔浙渝等6地回访,探究各地关爱成长,思路和长效机制。北师大教授李亦菲《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白皮书》:全国6100万农村留守儿童中,一年都没与父母联系儿童约262万;只联系1—2次(半年才打一个电话),约622万人;联系3—4次(3个月联系一次),约634万。《意见》: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
5.论家责。学校和社会力量辅助,家庭仍为主体;经发展经济减外出务工,鼓励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东北师大教授秦玉友建议:在强化父母首责前提下,政府、社会组织要尽量创造条件,让亲子团聚。如将此比例作为考核地区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重要指标,纳入城乡政府政绩考核、倒逼机制。中国人民大学黎建飞建议:留守残障儿童需更多关注。
6.论妇联。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研究报告》:据国家统计局1月19日数据,目前,中国留守儿童约逾6千万,流动儿童逾3.5千万;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77亿人,同比增352万人;其中,外出1.69亿人,同比增0.4%;92%农民工认为抚育子女是自己的责任,但80%子女不得不由祖父母、亲戚照顾。进不去的城,回不去的村。
7.论城乡。症结:无力承担城市生活成本、工作太忙无暇照顾子女、子女无法享受均等教育服务。成长多方关切:教师定期家访帮扶,弥补“亲情缺失”;工厂为有需求农民工提供家庭房;学校无条件接收学区内随迁子女入学。让“小候鸟”们归“巢”。政府政策倾斜,使流动人口在城市享有均等公共服务;发挥社工作用,提供专业服务。2012年8月。
8.论升学。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4部委《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意见》,方案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条件,制定具体方案。自此,全国各地开始陆续出台异地高考改革方案。专家建议:政府向农民工开放城市公租房,在农民工聚居工业区和社区建公租房。
9.论问答。以较低价格提供,满足有子女流动农民工家人团聚基本需求,降低其城市生活成本;改革户籍制度,均享城市公务;在留守儿童集中乡镇学校设驻校社工专岗,提供专业服务;学校所在乡镇社区建廉租房,提供监护人必要居所、社区照护服务。人民网《关注留守儿童》2015年岁末年关,赴豫皖川滇等劳动力输出大省及粤京等劳动力输入地采访,推出“10问留守儿童”系列报道。之一:6100万数字从何而来?农村“空心村”现象;“留守儿童综合征”: 厌学、逃学、辍学;孤僻、脆弱、失教;49.2%意外伤害(2014年);南方周末《留守儿童问题事关中国未来》。之二:心理之“伤”疗归何处?自杀:永留“事后推断”悲剧;心理问题进行时:或持续至成年、波及至他人;10岁前是儿童关键成长期,亲子疏离:情感淡漠、自我封闭、缺失自信和安全感;留守年龄越低、时间越长、亲子联系越少,以后抑郁、焦虑越高,自尊越低,人际困扰越多。之三:儿在身外母担忧吗?不言而喻。之四:“留守”监护人,如何人留下、心守住?托管中心:监管真空临时庇护所;留守老人:有心无力影响人际融合;留守母亲:“留下”并不比“出去”容易;之五:怎打通留守儿童保护“最后一公里”? 贵州毕节:一瓶农药,4条生命;帮农村找回活力路径尝试;2014年起,全国妇联与中国少儿基金会尝试向留守儿童集中村镇推出“儿童快乐家园”公益项目,目前全国24个省(区、市)已有近400个;之六:学校能承担多少父母之责?学校:亟需专业心理咨询,寄宿条件待改善;留守儿童在校表现与父母外出强相关;农村教师承受压力大,既要教书又要当“保姆”;之七:怎发挥社会组织(枢纽、专业2类)“柔性力量”? 枢纽型:培育社会组织“母体”;之八:政府还能做些什么?劳动力流出地:政策,亟需由宣传性转为执行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童小军: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优先关注GDP,留守儿童问题虽普遍,但受重视程度不够。劳动力流入地:需经制度设计形成资源共享和互补互助;力避“边缘人”、“陌生人”;之九:国外经验我们能借鉴多少?芬兰《儿童福利法》:为体系保护提供依据;英国《妇女及儿童福利法案》(1918年)世界公认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生存、发展、参与权等)最为完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截至1997年1月1日,缔约国包括中国为188个;中国相关立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儿权益保障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虽均有涉及,但并不系统。全国政协委员李钺锋表示:中国现有相关法律法规较滞后,且缺实施细则,极大削弱可操作性。北师大高华俊表示:应由《儿童福利法》重点解决体制、机构、基础设施和财政预算等问题;我国建较系统该制度条件已成熟;建议尽快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主持制定《儿童福利法》,调整其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推进建全面普惠型儿童福利政策体系,将其纳入国家基本规划。强化家庭主体责任,系统化实施监护权转移。在国外此体系中,家庭是首要责任主体,如美日。政府承担监护责任,社会组织共同完成,如香港。非政府组织作用巨大,如美国目前绝大多数州都有儿童信托基金,经部分附加税和优惠政策使人们自愿捐赠筹资,专门用于防止儿童遭虐待和忽视;由超1.1千家公共机构和非营利组织组成的美国儿童福利联盟,也在保护与救助。北师大王振耀认为,当下中国处社会转型期,在其机构设置较传统,政府行政职能缺失,执行力也不够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陆士桢指出:我国目前没一个国家层面儿童事务管理行政机构;在儿童服务、救助上,政府和民间组织良性互动完整体系还没建立;当务之急:构建符合国情保障新模式,以政府与民间组织通力合作为主线、全社会共同参与;一体两翼:一体,政府为主,在立法、司法保护、政策构建、资金支持发挥主导作用,两翼:民间组织和社区在政府指导下,发挥各自优势,社区提供综合、基础性服务,民间组织专业化发展。之十:思考与建议。15天、6省、10县、20余个行政村;实地调研、咨询专家、系列文章;学校:从为留守儿童建档案做起;农村社区:引入社会服务在行动;社会组织:各地应因地制宜开展合作;政府重点做好两件事:制度设计、兜底担责;父母:“常回家看看” 学会沟通与爱。发展为了、依靠、共享人民。共享发展,逾6千万多万留守儿童绝不能被忽视;必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共同期待,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可迈出实质性步伐,让每一朵梦想之花都有绽放机会、光明前途与美好未来。
(未完,待续)
(注:本文根据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哲学网,百度(经中国百科专委会审核)等相关信息撰写,皆有出处,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