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taichi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14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为什么身体内寒凉,却感到燥热?

已有 1378 次阅读2018-2-21 18:21 |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寒湿重时表现的症状

  • 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颜色越是发暗,就代表寒湿越重。

  • 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

  • 反复的口腔溃疡,代表体内有寒。

  • 口臭时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

  • 咳嗽时痰是稀白的,代表体内有寒。

  • 流清鼻涕,代表体内有寒。

  • 流出的汗是凉汗,代表体内有寒。

  • 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代表体内有寒。

  • 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代表体内有寒。

  • 经常腹痛、腹泻,代表体内有寒。

  • 脸上长痘和斑,代表体内有寒。

  • 长湿疹、牛皮癣、白癜风,代表体内有寒。

  • 手、脚长年冰冷,代表体内有寒。

  • 脚躁浮肿,代表肾虚、肾寒。

  • 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的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祛寒湿的方法

1、首推艾灸法,艾灸最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艾灸的热力和药效可以直接作用用病灶处,把寒湿排出去。艾灸时,若灸出水来(湿乎乎的),或者水泡,也说明体内寒湿比较重,坚持艾灸一段时间就好转了。俗话讲,寒湿一除,百病消!阿强认为悬灸虽然费劲,但是效果最佳!

为什么身体内寒凉,却感到燥热?

为什么身体内寒凉,却感到燥热?

2、揉脐法

揉脐具有简单易学,直接作用于病根(腹部是寒湿集聚地),容易坚持等特点,长期坚持会健康长寿,体力充盈! 

为什么身体内寒凉,却感到燥热?

3、拍打拉筋

针对由于受寒湿引起的腰腿疼等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拍打可以直接快速排出体内的垃圾已经寒湿气。

为什么身体内寒凉,却感到燥热?

每个人都有“上火”的经历,比如夏天天气炎热引起身体燥热,吃了上火的食物后口舌生疮、大便乾结,还有肝火旺的人脾气急躁、内热大,久病之人“阴虚火旺”等。

中医将“火”分为实火和虚火,实火的治疗是用清热、降火的泻法,虚火则是用补法。

只要是实火,现在中医最常用的各种清热、解毒、降火的药和西医的消炎药都是对症的,连吃三天肯定降火。但是现在单纯有实火的人已是越来越少了,多数都是虚火。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这里指出了寒为热病之因。若寒邪过盛,身体内表现出的就是热症、热病,也就是说虚火实际上是由寒引起的。

为什么寒重反而会引起“火”呢?前面介绍过,身体内的寒重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伤肾,引起肾阳不足、肾气虚,造成各脏器功能下降,血液亏虚。肾在中医的五行中属水,水是灌溉、滋润全身的,当人体内这个水不足时,就如大地缺水一样,身体会干燥。脏器也是一样,每个脏器都需要工作、运动,这种运动如果缺少了水的滋润,就易摩擦生热。最典型的是肝脏,肝脏属木,最需要水的浇灌,而一旦缺水,肝燥、肝火就非常明显。如果给肝脏足够的水,让肝脏始终保持湿润的状态,它就不可能干燥,就不会有火。

还有头面部也是最容易上火的部位。因为肾主骨髓、主脑,肾阳不足、肾气虚时髓海就空虚,远程的头部首先出现缺血,也就是“缺水”了,自然反应的就是干燥的症状,如眼睛乾涩、口干、舌燥、咽乾、咽痛等。再加上口腔、咽喉、鼻腔、耳朵又是暴露在空气中的器官,较容易受细菌的感染,当颈部及头面部的血液供应减少后,这里的免疫功能就下降,会出现各种不适,这样患鼻炎、咽炎、牙周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的概率就会增加。又由于没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各种炎症很难治癒,就会反反复复发作,成为各种长期不癒的慢性病,如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牙周炎、慢性中耳炎等。

为什么身体内寒凉,却感到燥热?

当现代人不分季节大量误吃各种寒凉的瓜果蔬菜后,当人们在夏季长期使用空调后,当女士们为了显示身材尽量少穿衣服后,大量寒湿正悄然进入体内,自然肾火就越来越不足,虚火就越来越大。而目前普遍都采用泻火、清火、降火的寒凉药物进行治疗,这就使得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实际上,这是没有对症治疗。可如果要去掉身体内的寒湿,要补肾,用的都是温热的食物。温热疗法,这难道不是火上浇油吗?确实,有虚火的人普遍都存在“虚不受补”,但这种补不得的状况只是一种假象。

遇到火大的病人,如果用一般的推拿按摩方法疏通经络后,虚火仍很大,我就让他们用艾叶水泡脚,用大蒜敷脚心,。身体内的假象去除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片寒凉,这时再用食疗补血、补肾,怎样吃都不会上火了。当血液很快补足,当身体不再受寒凉的侵袭后,你的肾阳之火、肾气就都在不断地充实。肾气充足,血液充足,身体自然就强壮起来,各种虚火自然消退,各种慢性炎症自然很容易治癒。

身体内寒湿重还极易造成经络不通,散热困难,容易感到闷热、燥热。与老人相比,孩子的经络通畅,散热快,因此孩子在夏天是最不怕热的,大热天里照样在太阳底下玩耍。而老人经络不通畅,不易出汗,热散不掉就闷在身体内,人就很难受、烦躁,只有吃了冰凉的食品才感觉体内舒畅些。当然这种经络不通引起的身体燥热已不只在老年人中出现了,现在的人们普遍贪凉,运动又少,自然就会造成血液流动的速度变慢、变缓,从而极易导致经络的淤堵,经络淤堵带给人的就是身体出现的各种疼痛,以及皮肤上长痘、长斑。看看周围的人,有几个能说自己很健康,从没有过腰酸背痛、腿痛胳膊痛的?再看看周围人的皮肤,又有几个色泽明亮、富有弹性、不长斑、不长痘的?这些都是和长期贪凉有关的。

经常运动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运动开了,出汗了,就会感到身体内的燥热自然消失了,浑身轻松了,心情舒畅了,这是因为运动后体温明显升高,血液循环加快,出汗在排出寒湿的同时也能带走了虚火、疏通经络。这就是为什么多数运动员性格开朗的原因。运动后不再郁闷了,再注意营养的补充,就不会患上抑郁症。现在的人普遍贪凉,大量吃著寒凉的食物还觉得燥热,是肾气虚弱、经络不通造成的。燥热则会进一步贪凉,就更加重了血管、经络的收缩、淤堵,这样就进入了恶性循环的状态。

为什么身体内寒凉,却感到燥热?

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人要保持健康,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充足的气血、适宜的体温和畅通的经络。不论是生活在古代还是现在,不论是有钱人还是低收入人群,不论是高官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男女老少,身体对健康的需求都是一样的。

就如一棵树,不论它是生长在几千年前的古代,还是生长在现代;不论它是生长在皇宫,还是生长在野外,它生长的需求就是空气、阳光和水。这种生长、生存的基本需求不会因所处的环境不同而改变,也不会因朝代的变更而变化,更不会因为现代有了高速发展的科技,而让树对空气、阳光和水的需求发生改变。

几千年来,中医治病、防病的根本都是补足气血、疏通经络。我们现在所用的中医治病、防病的理论,食疗的方法和疏通经络的方法也都是几千年前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就如推拿、按摩、艾灸是依据古人发明的经络学说一样,食疗是依据古人为我们提供的各类食物的属性、功效、宜忌,来指导我们的一日三餐。

为什么身体内寒凉,却感到燥热?

但是现代人与古代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已大大不同了。古人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这一点我们现代人是做不到了;古代的没有被污染的空气、水、食物,我们是享受不到了;古人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现代人都用各种发明简化了,省力了。更让古人无法想象的是,现代食物极大丰富,各种工业化生产出的食品,各种反季节的食物,各种冰镇的食品、饮料,不分季节、不分区域地常年大量供应。

古代物质匮乏,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差,古人更易患营养不良和各种传染病。现代物质丰富,人们体力劳动也少,更多的应该是营养过剩。而现在的人们存在身体素质下降,体能下降,衰老提前的情况,各种疑难杂症频发,好像并不象是补过了头。

现代人患病的真正原因是由于空气、水、食品的污染,使我们体内的环境严重污染,导致经络不通畅,血管内杂质多。另外,人们身体内普遍寒湿重,使血管、经络不畅通,各脏器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进而堵塞血管和经络,形成恶性循环,于是各种“富贵病”和肿瘤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现代人易患的各种疾病在治疗效果上总是不尽人意,原因就是没有对症治疗。西医很少有哪个药物能去掉身体内的寒湿,而根据中医食物的属性,多吃温热的食物,多吃祛寒的食物,同时用艾熏、发汗的方法就可以直接去除寒湿,具体的治病方法我在书中都有介绍。

当我们改变不了外部的环境及变化时,却可以根据我们身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不变应万变,按自己身体的需要去选择我们应该吃的食物。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