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taichi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14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张缙临床经验

已有 1847 次阅读2017-9-4 16:06 |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一、临证心得:

针灸防治疾病,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选用相应针刺手法及腧穴的方法,以调节阴阳,疏通经络气机,而达到治病与防病的目的。张缙教授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就已从针灸古典文献及经络理论上对针刺手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临床上探讨了针刺手法规律。


1. 临证辨证与病证结合


    张缙教授临证五十余年,精于辨证论治,尤其精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既重视中医的病,又重视西医的病,他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只有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扩大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其临证中运用的理、法、方、穴、术均见其真知卓见之处。

    

  张缙教授认为:一是在中医辨证论治为主的前提下,借助西医诊查手段为辅,以开阔辨证论治、立方遣穴施术的思路;二是对某些疾病应中西合治,能相互协同,增强疗效。如针对中风患者的三期六阶段发病特点,使用规范化的分期针灸治疗、中药治疗、OTPT、语言训练和西药治疗等,以保证第一时间急救和早期康复治疗,完成中风单元所有检查、急救和各种治疗。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绝非抛开中医理论、中医辨证论治,按西医的诊断去治疗,而是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2. 重视手法,理论实践相统一

  

  张缙教授年轻时苦练针刺手法基本功、太极拳和内养功,又幸逢盛世,得遇名师,他的手法研究是标举窦汉卿与泉石心两位宗师针刺手法的深邃与精微,又阐发与综合了自明以来各针灸名家高武、汪机、杨继洲以及现代的针灸名家陆瘦燕、郑毓琳、文介峰等有关针刺手法的卓见与绝技。张缙教授不仅从古典文献方面研究针刺手法,而且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针刺手法操作,经过其五十年的广泛验证,表明了他的理论是正确的。


张缙教授多年研究练针手法基本功的体会是:针刺手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的过程,对术者的要求是要在静中求动,因此术者先要做到“意静心安”,只有静宁神静意的行针才能有条不紊。又因为经气在瞬间就有很大变化,而行针手法又是一个快捷的过程,故必须稳中求快,才能形成敏捷洒脱的行针风格。做手法时,针小穴小,手法的变化又多,手法的技巧也多,因此要达到精而不乱,巧而圆通的境地,必须寓巧於微。手法的技巧,要在细微中一一体现。

   

张缙教授认为做手法时,进针必须无痛感,经过五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他提出了四种快速进针法,不仅通过加快进针速度克服了疼痛,而且各有特色,是进针方法上的一种创新。包括投针速刺法、弹针进针法、推针速刺法和按针速刺法四种进针方法。这样就为进一步操作不同手法提供了保证。


而得气是针灸临床的最基本要求,经络之气是针灸与疾病之间沟通的桥梁,信息的传媒,毫针的治疗必须建立在得气的基础上。调整经络之气是毫针治疗的唯一手段,是毫针取效别无选择的依靠。因此不得气就无效,不得气就不能用毫针治疗。针下得气有自发与自觉之分,不讲究得气而疗效好的多是穴法派;讲得气而使用技巧的则是手法派,当然如果手法与穴法统一起来这样就能达到最好的临床疗效。


在针刺补泻问题上,张老指出,明确“补泻”的概念,它有三个方面含义,一是指总的机体的机能状态而言,对虚者宜补,对实者宜泻。但是,这一机能的实现要通过调气解决;二是指具体的方法,如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九六补泻等;三是有的是对补泻本身的一种解释,告诉你什么是补,什么是泻----迎随补泻就是起这种作用,这也是一种趋向性的提示,不是具体方法。而呼吸补泻、开阖补泻、九六补泻是一种从属方法,它们不能离开寒热即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独立存在。徐疾补泻是《内经》中升华了的针刺取热取凉的大法。它没有任何别的解释。和其它补泻相比,徐疾补泻是占统领地位。其它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九六补泻、开阖补泻)均不能单独存在。所指其它补泻只是从属于徐疾补泻,是取热、取凉中的具体方法。要严格区分“提插”、“捻转”与“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的不同概念。


搓法是针灸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种针刺手法,张老有独特的见解,


进针必须快,以速度克服疼痛,否则搓针时必然皮肤缠(滞)针,将无法使用搓法。搓针时实搓与虚搓的交替应用,一般多是先用实搓而后用虚搓。衡量搓法是否成功,有以下四项标准:一是提之不出,二是插之不入,三是捻之不转,四是气满自摇。一次成功的搓针,搓后穴内经气充盈,可将针体紧紧吸住。稍稍用力上提时,针有一丝活动余地,但不能提出;稍稍用力向下插针或向搓针方向转针时,亦均有极小的活动余地,而不能插入或转动。“纹丝不动”是肌肉缠针,“可动一丝”是经气吸针,这一点是搓针的技术关键。


循经感传的研究张缙教授也将其应用于指导临床,他认为循经感传一是循经,二是感传,这是现代的一个复合概念。讲的是经气循经而行。之所以有如此的现象是因为针(包括电针)作用在经气上的结果。怎么用针来激发和调节经气的方法,实际上就是针刺手法。因此,循经感传的规律性理论自然就是指导针刺手法临床的一套新的经络理论。张缙教授通过用循经感传理论来指导针刺手法,治疗某些疑难疾病,来交叉验证,均得到满意的结果。如博士研究生张宝文在其指导下进行了“取热刺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取热刺法控制感传气至病所是提高针刺临床疗效的有效方法。


3.治病医理,采众家之长


张缙教授认为历代医家各有千秋,要想学好中医,必须博览历代名著,荟众家之萃为己所用,以此来指导临床。张缙教授毕业于西医,有较深的西医基础理论,但五十年来致力于中医事业,上承于内、难之学,对元明时期各家,尤以对窦汉卿、泉石心、杨继洲的学术理论研究精深,以及对现代的针灸名家陆瘦燕、郑毓琳、文介峰等有关针刺手法的综合整理有较深的研究。张缙教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在系统地整理古人单式手法的基础上,提出了24式单式手法,写成六句口诀,便于背诵;并提出了烧山火、透天凉、飞经走气和气至病所复式手法,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卓著。


4.枢机启动假说的形成


张缙教授经过多年的思索,认为取得疗效的根本问题是“得气”,是每个不同的病人的“得气”的不同,也就是针感的不同,而不是疾病种类的不同。人们得病的本质是什么,还不清楚,说到底什么病能用针灸治,什么病又不能治,也说不清楚。他就是在这一系列的思考中形成的“枢机启动”假说。

他认为,针灸和任何刺激经络和腧穴的方法,也就是激发经气的方法都看作是对机体“枢机”的启动。通过这种启动,机体内自家调节的机制,就开始运行了,你所用的提插、捻转等所有方法不是直接对机体进行“补泻”,而是一种对枢机的启动。当枢机启动之后,体内自己按他的条件来自行调节,最终达到补泻和治疗的目的。这种启动的质量与手法是有直接关系的。手法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因此精研历代各家的不同手法是十分重要的。

 

  张缙教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十年带博士研究生期间形成了这个“枢机启动假说”。把“针刺得气”,视为“初级启动”,把“气至病所”看作“高级启动”,通过针刺得气将体内“经气”的“枢机”打开,则经络网络中的“经气”就将自家进行调节,机体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机能失调而出现的种种疾病,都是通过这样的环节,进行调节,最后达到“阴平阳秘”,疾病乃治的目的。

 

二、临证思辨特点:


一、审证求因,善用补泻。


针灸临床治疗,要求有准确地辨证、精确地选穴、正确地手法操作,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在临床治疗中,同一病人,取穴相同,而施术者不同,则效果悬殊。其中差别,在于各人对针刺手法的运用不同,在准确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针刺手法的操作运用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张缙教授认为“补泻”的含义是针刺通过调气来达到整体的补虚泻实的目的。“补泻”原本是单一的治则,就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因此《内经》补泻不是方法而是治则。《内经》上也本无“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和“开阖补泻”的行针方法。由于实际临床需要具体的行针方法即“术式”,而《内经》里缺少这方面资料,于是各有观点。例如《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待邪布,吸则转针,以得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效命曰泻”和“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合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而《灵枢·官能》篇又有“泻为摇大其孔,补为推其皮盖其外门”。还有《素问·刺志论》里的“入实者,令手开针孔也,入虚者,左手闭针孔也”,以此经文定立出“呼吸补泻”和“开阖补泻”。《针灸大成》亦有“《内经》补泻”,现代针灸教材又补充“《内经》补泻”项下“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和“开阖补泻”。


张缙教授在针刺手法的研究中,将教材上的七种补泻作了系统的研究,把“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九六补泻”与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相联系,使之各得其所。另外三个补泻,“迎随”是对补泻的解释和说明,“呼吸”和“开阖”都不是独立的方法,故不纳入规范。




二、辨针下之气而施对症之法


通过基本功训练,可使针灸治疗中对针下经气的把握得到极大的提高。要成功操作各种针刺手法必须练好基本功,从“刺”字入手,此外还需要练习太极拳、练习医学气功(内养功),从而做到“针是力的载体,要力贯针中,力在针尖,针随力入”的带力进针程序,“守神练针”要达到“三合”:力与气合--医者要使针力与患者经气相合;气与意合--以针驾驭之经气与医者之意念相合;意与指合--医者之意念与医者之手指相合,达到以意领气。只有达到“三合”,在行针时才能做到寓动於静;寓快於稳;寓巧於微。通过守神练针,不仅可以练好指感,体察经气,形成反馈系统;还能增强指力,力贯针中,形成调控系统;最终实现守神定志,意、力、气相合,形成调控反馈系统。从而达到针随力入,力伴针行,意力合一,以意领气。在锻炼指力与指感的基础上,再进行“守神练针”,以进一步增进指力与指感,使之能达到轻巧灵活的行针,能在行针时体悟经气的更多信息,从而调控经气,进而达到“上守机”“上守神”的目的,这样才能适度的激发、守护、驾驭经气,用以调控针感的性质和传导方位。


张缙教授多年研究练针手法基本功,他的体会是运用针刺手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的过程,对术者的要求是要在静中求动,因此术者先要做到“意静心安”,只有文静的行针才能有条不紊。又因为经气在瞬间就有很大变化,而行手法又是一个快捷的过程,故必须在稳中求快,才能形成一种敏捷洒脱的行针风格。做手法时,针小穴小,手法的变化又多,手法的技巧也多,因此要达到精而不乱、巧而圆通的境地,必须寓巧於微。手法的技巧,要在细微中一一体现。



三、激发枢机而使气至病所,效如桴鼓。


张缙教授在针灸临床中,对他提出的枢机启动学说做了长期的深入研究。“枢机”一词来源于《易经》。孔子说:“言行,君子之枢机”。当代国学大师南怀谨注解“枢机”出于《易经》,“枢机”就是“机关”“中心”“开关的中心”。张缙教授认为枢机启动学说的理论中心是调气。古代医家极重视“调气”,即“用手法环节经气”。《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灵枢·终始篇》:“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调气首先在于练基本功:要带力进针,在针上加力,使针成为“力”的载体,要力贯针中,力在针前,针随力入,针入而可得气亦即启动了经气的阀门。调气之始,必先针刺得气,开启经气气机阀门。得气是启动经气阀门的第一步初级“启动”,气至病所则是高级启动。经气阀门经针刺启动之后,机体经络网络中的自我调节、自我整合系统自行开始工作。在现代经络理论指导针刺手法的实验研究中,已阐明补泻作用是通过“得气”完成的,是用针(或灸)激发了机体经络腧穴中的经气,从而“启动”了患者自身调节机制的“阀门”或“枢纽”,应用针刺手法进行高级启动,然后“枢机”从整体对机体进行调节,使患者自身的调衡作用或其整合作用得以最佳的发挥,这种调节是通过不同的穴位、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自我调节功能和自我治疗功能来完成的。在生理或病理生理条件下,针灸是从机体的整体水平进行调节的。其中针刺手法或灸法的技艺高超与否,直接关系到调衡或整合作用的水平和层次。也就是说启动经气阀门的技巧不同,表现为针感各异,效果也不同。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又云:“谨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齐之,恶得无实,追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这是先人对行针时气至而有效的生动描绘。由于气至病所具有明显的临床效应,所以历代针灸临床家都在努力掌握,以求提高临床疗效。感传所到的脏腑器官常发生种种效应性反应:如感传到眼,有的受试者的视力即得到改善;感传到胃部,有的受试者立即觉得胃区有热胀感或饥饿感;有的冠心病心纹痛发作时经气感传到心前区而疼痛缓解。延伸开来,和张缙教授领衔的“循经感传规律性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有密切关系,那就是循经感传的八个规律:即普遍性和潜在性,可激性和可控性,趋病性和效应性,循经性和变异性。张缙教授并由此提出了“井合流注”和“肺肝流注”两个新概念,研究出了“连动激发经气”的手法。



四、因人施治,活用手法。


()进针法临证灵活应用

临床治疗之中,许多体虚之人,抑或未曾针灸治疗之人,对针刺多有畏惧,当此之时,首次针刺宜轻,慎用手法,针入得气即可,使其枢机自运,则病自然痊愈。每每此时,多用弹针之法进针,此法是张缙教授在管针进针法的启示下,于1960年倡议此法,以左手捏住针柄,在针尾上以指弹,以右手拇指压住食指,由食指暴发出力来,令指甲着针尾而将针弹入。只宜用短针,如5分、1寸、1寸半或二寸。针长时可用左手以干棉球裹住针体,然后捏住,再弹针尾。应注意此法当针尖距刺入腧穴有少许之间隙,以速度克服疼痛,则可最大限度减弱患者之疼痛感。张缙教授认为做手法时,进针必须无痛感,经过五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他提出了四种快速进针法,不仅通过加快进针速度克服了疼痛,而且各有特色,是进针方法上的一种创新。

1.投针速刺法

投针速刺法是在离穴位约几十厘米远,用腕力加指力把针迅速投入到腧穴内。投针时用力要有分寸,针要投准,深度要够。

2.弹针进针法

在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针灸医师们经常用弹针法进针,医生们习以为常了。这种进针方法是迅速而又不痛的弹针进针法就是张缙老师首先提出来的。张缙老师认为进针法总的不外两类,一类是初学者常用的缓慢捻转法,一类是快速刺入法。前者对初学针灸者适用,后者是针灸里手人人都要用的。从使用手法的角度要求,必须用速刺法进针,如用捻转法则容易使刺针处的皮肤紧张而发生疼痛。

3.推针速刺法

推针速刺法是用前臂力加指力在离穴3-5厘米远处,把针迅速推到穴内。

4.按针速刺法

按针进针法即是“按针速刺”,这是把针尖挨到穴上然后指力快速将针刺入。

这是一套在实践中摸出来的有效方法。如果运用的好,根据穴位和体位(医患二者)的不同,选用不同进针法,为下一步使用不同手法,做好铺垫。




(二)二十四式单式手法


针刺手法是《刺灸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毫针刺法的核心部分。张缙教授对单式针刺手法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他认为针刺手法是指九针中毫针的操作方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前者是指毫针操作中的全部施术方法;后者是指进针之后到出针之前的操作方法,主要有单式手法和复式手法,它们均源于《内经》。在《内经》里有八种单式手法:爪、切、扪、循、推、按、弹、弩。如《灵枢·周痹》“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上下之六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切循其经络之凝瀒。”《灵枢·官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报刺)《素问·离合真邪论》“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窦汉卿在《针经指南》载有“动、退、搓、进、盘、摇、弹、捻、循、扪、摄、按、爪、切”,其中既有《内经》六法,又有自己的八法,共十四法。泉石心在《金针赋》载有“爪、切、摇、退、动、进、循、摄、搓、弹、盘、扪、按、提”。两者相比:窦氏手法无提有捻,泉氏则有提无捻。而“刮、战、搜、摩、飞、弩”来源于《琼瑶神书》及其它古代文献;而后的“揣”来源于《针灸大成》下手八法之第一法,“拨”来源于《针灸大成》拨内障法及郑氏之《针法集锦》。任作田将单式手法总结为二十一式,传于其长子任一尊与次子任守中。郑毓琳及其长子郑魁山、大弟子李志明均持有郑老的祖传针刺手法的绝技,擅烧山火及透天凉,在风池穴先使气至病所(眼底)然后将热送至眼底,治眼底退行性病变效果显著。郑老并总结二龙戏珠及鹊鹤登梅等八种复式手法,用治眼病疗效颇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誉满京津,有力的推动了针刺手法的发展。上海陆瘦燕之手法源于其父李培卿,陆氏在烧山火和透天凉的研究上也极有威望,被人们视之为针刺手法派的泰斗。另有16式单式手法而成“陆氏十六法“爪、切、循、摄、扪、按、弹、刮、进、退、动、摇、搓、盘、飞、驽”,各种手法均载于其专著中。山东焦勉斋是一位擅长针刺手法的针灸专家,强调学手法必先练基本功。广东潮州的文介峰其门人中山大学吴秀锦教授,亦深得文老之烧山火手法的真传。张老结合临床,在大量文献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古法整理,厘定术式,整理出了针刺单式二十四法:揣、爪、循、摄(穴上经上);摇、盘、捻、搓(左右动作);进、退、提、插(上下动作);刮、弹、飞、摩(针柄上);动、推、颤、弩(针身上);按、扪、搜、拔(进出针后穴位上)(针尖上)。

对于二十四式单式手法,经气不足用揣、爪、循、摄之法,捻转、提插分层候气,震颤捻转催气,刮、摇、循、摄、动亦可,按法守气,提插捻转行气,即十四经所言“摇以行气”、“退以清气”、“动以运气”、“进以助气”、“循以至气”、“摄以行气”、“努以上气”、“搓以使气”、“弹以催气”、“盘以和气”、“扪以养气”、“按以添气”、“提以抽气”。



(三)复式手法


1.烧山火与透天凉


对于复式针刺手法,张缙教授认为复式手法是单式手法的组合应用。针刺复式手法是由明代泉石心较系统的整理并提出的,他提出的复式手法有:飞经走气(使气至病所)、调气法、龙虎升腾、通经接气、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之诀、龙虎交战、留气之诀、抽添之诀。杨继洲在其著作《针灸大成》中提出的复式手法有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留气法、运气法、提气法、中气法、苍龙摆尾、赤凤摇头、龙虎交战、龙虎升降、五脏交经、通关交经、隔角交经、关节交经、子午补泻、子午捣臼、子午前后、交经换气、子午补泻歌、子午倾针、捻针补泻、进火补、进水泻等等,张缙教授认为复式手法以烧山火、透天凉和龙虎龟凤四法为主,以上述各法为样板,临床操作按其规律和经验来灵活使用。

在复式手法中烧山火及透天凉是寒热大法,在临床上运用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时,补法行针次数多、用力大,泻法行针次数少、用力小,可诱导针下寒热,从而取得补泻不同的效应。张缙教授明确指出对这两手法的研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①文献(徐疾研究);②针感规律的研究(胀酸热,痒麻凉);③基本功训练。以窦汉卿“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二句为指导思想,揣爪在前,推针投针在后,以搓针为前导,外搓合以守气,内搓合以压气。用针感分群理论来指导:胀酸—热、痒麻—凉、胀酸—推针取热、痒麻—飞针取凉。同时心理因素要运用得体,行手法前考虑体质,阴阳平和之人首选,少阳之人次选,要试针观气。


烧山火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针刺宜选择安静的环境,患者体位宜舒适自然。患者全身放松,并心定神凝,用心体会针刺感应,专心注意于病所。医者亦需意志专注,心定神凝。进针时,左手按压在所取穴位之处,右手持针缓慢进针。进针后,采用缓慢提插、捻转,亦可配合搜气、循按及弹震等手法,促使气至,并寻找针感最强之处。得气后,医者感觉针下沉紧时,左手加大按压力度,右手拇指将针微向左转,中指抵住针身,此时需“目无外视,手如握虎”,拇、食二指随着意念捏紧针柄,保持推弩之势,将针身缓慢提至天部,在天部施行捻按手法,先捻后按,捻按交替,捻时拇指向前,按时需用力稳重,指力坚定。而后推针至人部,行重插轻提手法,再推至地部,行捻按手法,操作同天部。以上各部均施行手法35次。毕后,将针慢提至天部,施行下一度操作。一般施行Ⅲ~V度即可,以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操作完毕,即可按常规操作起针,同时按闭针孔。整个操作过程中,术者需全神贯注,体察针下的感应,做到针随意转,意随针往。


透天凉操作步骤是:速刺进针,直刺腧穴深部,用搓针法、或提插法、或捻转法得气,取得麻的针感,不用押手。刺手拇食指轻捏针柄,用轻力向上提针,但速度不宜快(徐出),力度要小,用六阴之量,或拇指轻轻向后捻针,或轻而均匀的向上刮针。在所刺入的腧穴深度范围内,可分地、人、天三层(先深后浅),或分上下二层,或不分层操作,可多次反复(三退三进)进行,均可取凉。用飞针法取凉效果更佳。施术完毕(留针或不留针)后,轻轻拔针。



2.龙虎龟凤


龙虎龟凤四法,其中青龙摆尾、白虎摇头之龙虎二法是“飞经走气通关过节催运气”之法,苍龟探穴、赤凤迎源之龟凤二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搜寻针感的针刺手法。在泉石心《金针赋》里有两度提到“龙虎龟凤”为通经按气之法:一是“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大段之法,驱而运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矣,此通仙之妙”。龙虎龟凤等法,亦注四卷。二是“若夫过关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二曰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三曰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别四方。四曰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侯针自摇,复进其源,上下左右,四围飞旋……”。以上手法乃大略也。《针灸大成》四卷“三衢杨氏补泻”里,是这样描述的:“若关节阻涩,气不通者,以龙虎大段之法,通经接气,驱而运之,仍以循摄切摩,无不应矣”。《金针赋》述“白虎摇头”:“手似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张缙老师经过多年实践,结合临床应用,他认为“青龙摆尾”是进针得气以后,针在浅部针感传至关节处受阻时应用。用刺手拇食两指持针柄,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因有似龙尾摆动故名。可反复操作,并要同时配合使用循、摄、爪、切之法,属飞经走气的一种方法。


“白虎摇头”是用刺手拇食两指捏住针柄,进行摇针,先由右下方摇向左上方,呈半圆形(进圆);再由左上方退至右下方,呈半方形(退方)。行此法时手似摇铃,要一摇一振,因似虎之摇头故名。可反复操作,并要同时配合使用循、摄、爪、切之法。此法亦属飞经走气的一种方法。


“苍龟探穴”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搜寻针感的针刺手法,其具体形似苍龟探穴。操作过程中针要斜刺病所,如龟要钻入土中之势,将一穴分上下左右四方向刺入,每个方向要分天、人、地三部进行搜寻针感,然后一次退针,再重复操作,向前进针探寻针感叫钻,向后边退边搜寻针感时叫剔,这是一种非常仔细的动作,慢慢在穴位四方搜寻针感。


赤凤迎源”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搜寻针感(找经气)的针刺手法。其具体形似凤凰展翅。操作过程如下:先将右手摆出飞针的姿势,即拇食两指交叉,形若搓针,其他三指要平伸稍张开或屈曲三指均可,右手拇、食指由针的上方距针尾寸许处落向针根部,瞬即轻轻捏住针柄根部螺旋,由针跟部向针尾部边右转边上提,以指纹摩针柄,用力要轻,使力呈漏斗状--下紧上松,紧到捏住针体,松要松到不能完全离开针体。苍龟探穴是一种搜寻经气的方法,特点是慢,赤凤迎源则是一组飞针手法。这个飞针法前讲的是得气,达到候针自摇的程度,然后才可以上下左右四围飞旋。


五、精研典籍,采众家之长


张缙教授是一位国内外知名的针灸专家,一位德高望重的针灸学者。他虽以耄耋之年,至今仍然奋战在针坛的第一线上,他在针灸学术和针灸事业的贡献,在针灸界是有目共睹的,在当代针灸学者中是突出的。他认为历代医家各有千秋,要想学好中医,必须博览历代名著,荟众家之萃为己所用,以此来指导临床。张缙教授毕业于西医,有较深的西医基础理论,但五十年来致力于中医事业,上承于内、难之学,对元明时期各家尤以对窦汉卿、泉石心、杨继洲的学术理论研究精深,以及对现代的针灸名家陆瘦燕、郑毓琳、文介峰等有关针刺手法的综合。

张缙教授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反之即用于临床。如对“搓针”手法的研究,张缙教授初始以为搓针即是滞针,临床肌肉缠针之时,患者大痛,疗效亦不如人意。后读《针灸问对》,其中则具体描述是:“搓,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肥肉缠针,难以进退。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各停五息故曰搓以使气。”《医宗金鉴》则明确指出:“浑如搓线悠悠转,急则缠针肉不离。”任作田氏用搓法取气“如搓线之状至得气为止”,陆瘦燕氏也是“结合搓法来催气”,张缙老师进一步研究了“搓法针取气”的方法。他说:“古代的毫针是合银质的粗毫针,或马铁制的粗毫针,比今天的不锈钢针要粗上几十乃至百倍,当然取气效果也不知要强多少倍,要用今天的细针取得到同样的足够的经气,首先应当找到明确显示这样的得气的指标”,他经过长时期的摸索,选用了《金针赋·赤凤迎源》里所立的“气满自摇”作标准,同时也把“提之不出”、“插之不入”,“捻之不转”作参照的指标。搓针要一转360°,还要连续转,才叫“搓”。但有时转上两、三圈就出现肌肉缠针,不搓又达不到“气满自摇”的标准。这时他按刘党真人的《针灸神书》上,在搓针项下分“虚”、“实”的启示,他把针体每转360°的搓针叫“实搓”,把只用手指摩搓针柄,而针体不转动或稍动的摩搓方法叫“虚搓”。此“虚搓”针体不转,但在虚搓时所形成的环形之力仍可沿针体下传到腧穴内。他把“实搓”比成看生物显微镜时的大螺旋调节,把“虚搓”则比成小螺旋的微调。这样,就可以在病人身上用实搓、虚搓交替进行,就较为容易的捕捉到“气满自摇”的指标。张缙老师用文献整理研究的方法,结合临床,发展了搓针手法,经过二十年的长期应用,终于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搓针手法。这既是传承又是创新。此法在针刺手法中极为重要,是凉热手法的根基,是针刺手法得气的基本方法。由此看出张缙教授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