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taichi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14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

已有 1169 次阅读2017-7-19 11:48 |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最近几年经方热,许多大师都提倡回归经典、回归临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到今天,我们中医从业者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处于弱势,而在这个弱势里,经方在中医的体系里也是一个弱势。不管民间的还是官方的,真正在临床中用经方的人能占到多少?我没有做过统计,但是我相信不会超过5%。95%的人在学校里或自学的教材里学习到了脏腑辨证,因为内科主要是脏腑辨证,等到毕业后到了医院,病历书写的要求也是脏腑辨证,如果不按照脏腑辨证来写就是一个不好的病历。所以我们谈论的经方热实际上是假象,而且在这5%使用经方的群体中,真正使用张仲景的辨证思维的比例也不高,也就是说,很多朋友使用经方时,基本上还是用脏腑辨证的思维指导使用的,因此经方面对一个非常严重的瓶颈。


近几年,北方以胡希恕老师为牵头的胡希恕派,南方以黄煌老师提出的方证体系,这两大体系一南一北成为经方里主导型的临证理念,但是在这里面也有问题。黄煌老师基本上说的是方证,就是类方,比如麻黄汤类方、桂枝汤类方、小柴胡汤类方、承气汤类方等十大类方,讲方讲证讲人讲体质,黄煌老师强调的就是方证对应。胡希恕老师谈到说方证对应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最高端,实际上也是在讲方证对应。这里面就有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丢失了经方里的辨证论治。中医有两大特点,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就是张仲景创立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那么来了一个病人时,张仲景的思维模式是怎么样的?他怎么接诊病人?怎么使用望闻问切?怎么辨病位、病性、处方用药?这是我们现在丢失的东西,仲景的整套思辨的过程我们丢了。


所以今天我就想和大家汇报一下刘绍武先生终生在学习研究《伤寒论》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他发现整个《伤寒论》里的辨证体系不是教科书里所说的六经辨证。刘老提出来的三阴三阳辨证体系坚持了快一个世纪,他从二十三岁开始创建山西第一家民营医院,一直到他九十八岁去世,从医近八十年。他的体系历经四代传人,他的弟子一直在推广他的理论,但是道路很曲折,传统文化保守的东西很多,一个创新的东西出来时往往是受到排挤和打击的。我们要读伤寒,做临床,要学以致用。学而无用,不如不学。我是医生,是搞临床的,学了东西就要为临床服务。现在有些人把《伤寒论》束之高阁,还标榜自己是仲景的传人,说自己是经方派,但是二十个病人可能只有一两个使用经方,而且也不是按照仲景的思维模式开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来恢复仲景的东西。


关于仲景的思维模式问题,日本人处理的比咱们要好,他们是汉方医学,他们在经方这一块已经申报了二百一十多个方剂进入药典,其中三分之二是仲景的方子。黄煌老师、胡希恕老师他们都是受到日本皇汉医学的影响,坚持使用经方。但是日本的皇汉医学使用经方就是方证对应。他们也分两派,其中一派认为张仲景的三阴三阳不是六经。在我国现在南、北、中三家形成了一个经方的联盟,中指的就是山西,这个联盟共同的特点就是否定《伤寒论》的辨证是六经辨证。但是黄煌老师这块不多讲理论,以胡希恕老师为代表的胡氏学派其实用的是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刘老也是受皇汉医学的影响,否定六经,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否定六经以后如果使用八纲辨证,这是有问题的。八纲辨证中阴阳是大纲,是纲中之纲,去掉阴阳剩下的是六纲。但是我们辨病位如果只辨表还是里,确实有问题,《黄帝内经》是表里辨证的,《伤寒论》是表、里、半表半里辨证的,因此用六纲辨证的话就缺一纲,要加一纲半表半里,那样就是七纲辨证了,如果再加阴阳,就是九纲辨证了,不是八纲辨证。


刘老是一个临床医生,只上过三年半的小学,从十八岁开始行医,一直到二十三岁开始创办长治地区的第一家医院,整个过程就是一位民间医生。在长治地区解放前,每不到三年就发生一次瘟疫流行,有肠伤寒、正伤寒、副伤寒、猩红热、出血热等不同的瘟疫流行。刘老那个时候刚学中医,年轻人,二十来岁,所使用的方子跟大家也是一样的。中医里一说传染流行病就是温病,就用温病学派的方子。比如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还有三焦辨证、王孟英的思路等。使用这些方子能治好一部分人,但是70%以上的病人不见效。刘老就开始反思,是不是这个体系有问题?后来他就开始使用《伤寒论》里的方子,原先是十个病人里可能救活三个病人,现在能救活七个。这大大提高了他对经方的热爱和崇拜,促使他重新来思考《伤寒论》是治疗传染病热病的一个非常主导的东西,“今夫热病,皆伤寒之类也”。热病是传染病发热病,《伤寒论》就是治疗传染病的。他在学《伤寒论》时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辨病性、病位等的过程中,仲景的条文之间是有问题的。所以刘绍武先生最大的一个贡献是他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继承者,而是在继承仲景《伤寒论》的基础上,有发挥,有发扬,有创新,打破了原先《伤寒论》条文排列的顺序,提出了“立纲、归类、正误、补缺”八字方针。《伤寒论》的六纲,纲不系目。在三阴三阳辨证体系,太阳病篇是三篇,其他各一篇,这八篇中的第一条是提纲证,比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在三阴三阳的这六个提纲里,纲不系目,纲和下面的条文发生冲突,比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篇里的条文有寒有热,有虚有实,有表有里,什么都有,也就是纲不能系目。那这是在写文章时的体例出现了问题?是不是条文出现了错误?因此在经方学派里有一派就是错简派,说张仲景当时条文是写在竹简上,后来条文的前后顺序变乱了,后人在整理时按照他自己的思维重新排序,编的乱七八糟,因此就批判王叔和。还有的是保王派,认为王叔和没错,他的确是按照张仲景的原意保存下来的。严格意义上来讲,刘绍武先生属于错简派,因此他就要重新立纲、归类、正误、补缺。在这个过程中,他就会有自己的东西产生,再添加进去,就不是原来的《伤寒论》了,成了刘绍武改编的《伤寒论》,不能说是张仲景或者王叔和的《伤寒论》了。


刘绍武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为什么敢破敢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一个学科要重新立,必须要破,不破就不能立。因此要立新的东西,就要大胆破除旧的东西。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三部六病就是刘绍武的三部六病,是他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今天我讲的“读经典做临床——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浅析”是想力求在刘老的基础上重新再回炉,重新再翻回到仲景的那个时代。如果大家手上有三部六病的书,大家自己去学习就可以了。我们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在重新学习仲景的条文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另外的一些问题,就是刘绍武老先生讲的三部六病能不能完全地解释《伤寒论》?结果我们发现不能完全解释,所以我们再翻回去。我们今天要继承和发扬刘老的东西,但是还要把刘老还没有发现和发掘《伤寒论》里的东西重新提出来,重新研究。今天我讲的内容既不同于刘老三部六病的东西,也不同于张仲景六经辨证的传统东西,是全新的一种思维。


我今天讲几点,第一个是三阴三阳的起源,第二个是三阴三阳的哲学意义,第三个是《伤寒论》的人体系统解剖基础思想,第四个是《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三阴三阳的起源



三阴三阳从哪儿来的?归根溯源,三阴三阳应该是从二阴二阳上来的,二阴二阳是从一阴一阳来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白一阴一阳、二阴二阳,才能明白三阴三阳。因此就需要谈一下阴阳最根本的含义,最初阴阳是什么意思,明白这个就好理解三阴三阳了。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那么阴阳最初的含义是什么?老子《道德经》里有句话,“一黑一白为天下式”,意思是说人在地球上是在一个白天一个黑天不断循环的模式,因此白天黑夜是最早的阴阳观。白天最大的标志物是太阳,因此太阳代表的是阳,晚上最大的标志物是月亮,月亮就代表阴。自然现象中太阳月亮、白天黑夜,就形成了一个原始的阴阳观。今天我们说的黑白是颜色,实际上最早的黑白是昼夜、旦夕,是时间概念。远古时期最早的时间概念跟我们现在的时间概念是不一样的。如果两个人谈恋爱,现在是说明天约会,古人会说一个白天一个黑夜以后去约会,他的时间概念是昼和夜,还没有把昼和夜合并同类项。后来就把一个白天一个黑夜合为一天,我们今天把时间的单元叫日。但当你追踪它的原始时,日不是一个时间概念,日是太阳,天也不是个时间概念,天是方位概念,上面是天,下面是地。

那么古人在创造文字的时候把这个时间概念叫什么呢?我寻找文字起源时,查了好多文献查不出来。古人表示白天时是画上一个圆圈,画上一个圆圈里面涂黑是表示黑夜,这是象形文字,从象形文字开始一步步演变成现在的文字。那么一个白天一个黑夜合起来就用半个圆圈半个黑圈合起来表示,这就是一个白天一个黑夜的象形文字。因此我们今天所说的太极图,就是一天的意思,一个太极图就是一天。我在学习《周易》时发现有个字是可以代表一个白天一个黑夜的,就是“明”。《系辞》里面讲“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生焉”,岁是一年的时间长度,相对应的“明”肯定不是光明,而是时间概念。一寒一暑是一年,一个白天一个黑夜是一天,就是一明,所以“明”就是时间概念。后来“明”成为了光明的意思,用天、日来表示时间。虽然“明”这个字在其他文献里找不到支撑,但大家在学《周易》时观察一下这个“易”字。日月为易,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月,因此“易”就是一天最早的名词,就是老子说的“一黑一白为天下式”。易就是变易,就是变化,而且是规律的变化,一个白天一个黑夜这样的变化就是易。这里面有不易,还有变易。不易就是每天都是这样的变化,一个白天一个黑夜这个规律是不易,一个白天一个黑夜的变化又是易,这是周易的易的来源。因此《周易》是研究时间的,是阴阳黑白。


我们看到的太极图,中间不是直线,是弯曲的,原因在哪里?古人发现白天黑夜在一年中是不等长的,冬至时晚上时间最长,白天最短,夏至时白天最长,晚上最短,春分、秋分时白天黑夜是等长的,这样在画一个太极图时就是画了一个S曲线,黑圈占的最多的那天是冬至,白圈占的最多的那天是夏至,黑白对等的两天是春分、秋分。因此太极图弯曲线就表示一年四季白天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我们叫阴阳的消长。我们把这部分搞清楚以后,接下来的东西就容易谈了。这种文字的变化提示阴阳是从日月上来的,这样的变化又归为哲学上面,“一阴一阳之谓道”,成为一个道的概念,就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质了,成为了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


那我们再来看二阴二阳、三阴三阳。画一个圆圈代表一阴一阳,太极中间一条线叫一极,《黄帝内经》里面叫作太乙,太乙是古人的黑话,就是太一,太乙、太一、太易都是一个意思。太极中间画一条线是太乙、一极,是分成了一个白天一个黑夜,画两条线就是二极、二乙,是把一天四分为上午、下午、前半夜、后半夜,就是把时间细分。这是古人对时间精确度有了要求,因此有上午、下午、前半夜、后半夜这样的细分。这样分下去以后还是觉得有点长,就再分一下,叫作三分法的三极。《周易》里面叫三极之道,也叫三才。把这个圆圈里画上三条线就是三才,在《庄子》里有六极,在圆圈里面画上六条线,就把一天分成了十二个时辰,如果画成十二极就是二十四小时,这是古人的一个分法。如果分成三极以后,时间就更准确了,可以有前半夜、半夜、后半夜。如果把三分法推广到一年中间,在《黄帝内经》里就是《六节藏象论》,如果把一年分成六个节,一节就是两个月,五运六气里叫六气,这样我们就知道三阴三阳原始的含义是怎么来的。


从时间概念变成哲学概念,在时间概念方面,太阳升起时叫太阳,中午时叫少阳,下午时叫阳明,前半夜叫太阴,然后是少阴、厥阴,一年的划分也是如此,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太是初的意思,不是大的意思。三阴三阳最原始的记录是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春天来了叫三阳开泰,三阳中是从太阳开始,到少阳、阳明,同样的三阴也有三阴开泰,从太阴开始,到少阴、厥阴。阳明叫两阳合明,就是太阳、少阳两个合到第三个,厥阴叫两阴交尽,太阴、少阴将要结束了,这是《黄帝内经》里面对阳明、厥阴的定义。


三阴三阳的哲学意义


这就是三阴三阳最原始的含义,时间方面的含义,而哲学方面的含义又不太一样。三阴三阳哲学方面的意义,在《伤寒论》里和《周易》里是一脉相承的。现在大家一学《伤寒论》就回到了《黄帝内经》,从《黄帝内经》出发去学《伤寒论》,这是从成无己开始的。成无己用内经解伤寒,开了一条先河,这条先河既有他的功劳,也有他的罪过,最大的罪过就是把《伤寒论》引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一条邪路。实际上我们要解《伤寒论》,从医学家的角度讲,不要用《黄帝内经》来解,就是从《伤寒论》解《伤寒论》。刘绍武先生解读《伤寒论》从来不找《黄帝内经》里的说法,是以仲景解仲景,就是拿仲景的其他条文来解释他的这个条文。


如果非要追根求源,什么东西能从理论和哲学上解释《伤寒论》?我们只能追到《周易》。因为《周易》是阴阳的最初端了,《周易》与《伤寒论》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对三阴三阳的视角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们只能用《周易》来解释《伤寒论》。现在我们往往谈到阴阳马上就走到五行里面去了。而《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最早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三才。阴阳三才的思想是《周易》里的思想,《周易》里有两个道,一个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分为二,另一个叫三才之道。三才之道现在不单中医界丢了,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界也丢了,今天传统文化哲学里谈一分为三的三才也很少了,这种丢失是很严重的。当然也不是从今天丢的,从汉朝就开始丢了。汉武帝以前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和三才之道,汉武帝时期易道从儒,董仲舒提倡五行,从此以后五行流行一直到今天。



哲学里的一分为三的三才之道和一分为二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两个道缺一不可,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道文化时如果只讲阴阳,不讲三才之道,那就丢了一半,而且是丢了核心的东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分为三是核心,然后“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道德经》里一分为三的思想。《周易》里也是一分为三。今天我们谈的八卦,八卦是六爻组成,“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就是在六十四卦中每一个卦是六个爻,每一个爻里有天地人三才,有上中下三极,因此我们在画八卦时最下面的叫初爻,依次往上叫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这样的上中下是三极、三才。足见《周易》里的八卦体系就是一分为三的三极之道和一分为二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二者的结合,我们叫三极六爻。《周易》里面的三和二,阴和阳,已经不再单指白天黑夜了,包括了这么几个含义。第一个是很重要的时间,阴阳是从时间来的,第二个是位置,第三个是性,第四个是度。


我们的《周易》就是构建中国人的世界观,也就是宇宙观。它构建的宇宙观就是一分为三,不是今天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的世就是时间的一个标志,界是空间,世界观就是时空观。《周易》中认为世界就是时间、空间构成的,因此我们如何看待时间、空间?这是《周易》里已经构建起来的,他看待时间、空间是一分为三的,不是今天说的由五种元素构成。我们老祖宗认为世界是三维的,是三的构成,就是天地人三才,一分为三。时间是一分为三的,过去、现在、将来,空间也是一分为三的,左右、上下、前后,因此三阴三阳是时间、空间的划分。


八卦里也是如此,八卦或者六十四卦它的每个爻都代表时间和空间,初爻代表的是时间,代表事物的开始、发生,乾卦里的潜龙,上爻代表的是亢龙,亢就是做到了结尾,要结束了。一个事物的发生、发展、转归,从它生到死的变化,这是时间概念,六爻都有涉及到时间的变化。那八卦里有没有空间的东西?有,比如九五之尊,五就是位,八卦里位置很重要,占到三是一个好的位子,占到五是一个好的位子,占到其他的位子就不好。因此在八卦里下叫地,中叫人,上叫天,这就是代表了位置。


我们讲完了一分为三的世界观,就要讲方法论。如何认识时空中的事物?这就叫方法论。《周易》里就是辩证法,就是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看待问题时,我们要看到事物的对立统一,辩证的来看待问题,事物的运动就是对立统一的。这样就把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两者有机结合,就形成了六爻,在八卦里叫三极六爻,每个爻有时间,有空间,每个爻就有了属性。《黄帝内经》里讲到每个三阴三阳都是有度,有量化的,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是根据阴阳气的多少来命名的,因此这里有个量和度的问题。三阴三阳有性,阳爻是属阳的,阴爻是属阴的,在不同部位的阴爻和阳爻是有量度的。比如孩子的成长,小时候他的量或者度就小,长成壮年,阳气就充壮了,到了老年时阳气就衰了,这就是量和度的问题。《伤寒论》也是如此,它的辨证论治是时位性度四位一体的辨证论治。


《伤寒论》的人体系统解剖思想


我们说一分为三,那人体怎么一分为三?人体也是一分为三的,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从一个受精卵开始,不断分化增殖,形成内胚层和外胚层,再又形成中胚层,三胚层形成以后再形成四肢百骸、组织器官、五脏六腑,十月怀胎就形成一个有形的人体,这样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人体一分为三的一条线。我们的胚胎发生发展的演化过程是一分为三的,而阴阳的东西是后面才出来的。我要强调一点,教科书把我们引到沟里面的东西太多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太极生两仪,世界是由两种物质构成的,一个阴的物质,一个阳的物质,这一下就把我们引到沟里面去了。一听是这么回事儿,实际上是胡说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出来的是阴阳吗?不是阴阳。我们谈道家思想,谈老子思想,阴阳不是在二的时候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才有阴阳,没有万物,哪里有阴阳。我们现在说道生一,一生二,就生出阴阳了,万物都是阴阳生出来的,胡说八道。阴阳不是物质,是属性。阴阳一分为二是属性,是方法论,是人看待世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论,就是对立统一。大家的这个思想一定要扭过来,阴阳是万物出阴阳。至于二是什么,我们一会儿再讲。


张仲景的《伤寒论》不是一本哲学著作,不是生理著作,也不是解剖著作,而是看病的著作。我们经常说它是辨证论治的著作,通过望闻问切后对症状的描述,搜集症状,症状出来以后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给一个治疗的方法,这是他的一个基本思路。



如果一分为三分为表里枢,这就是刘老的发挥和创新,张仲景虽然没有这么说,但是在字里行间给我们反映出来了。我经常说,我们总结张仲景的病理,总结病症、症状,来推理生理、解剖,就是从病理之中来推理生理,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整理出了我们人体的生理功能部分,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字里行间是有的。他说的是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病在表,表肯定是解剖的部位,有表部这个功能。


把人体解剖开时,把心肝脾肺肾五脏挖出来,这叫脏系统,口腔到肛门,我们叫腑系统,把脏腑挖掉以后剩下的就是躯壳,这就是张仲景的解剖。如果在躯壳的病,张仲景叫表证,如果在消化系统从口腔到肛门这个腑系统的病,张仲景叫里证,也叫内,如果不在表不在里,张仲景就叫半在里半在外。表部从天接天气,它的功能是吸天之阳气,吸清排浊,吐故纳新,里部是接地气的,水谷之精微,我们的蛋白、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都是从大地里长出来的,这是里部要完成的,最后沟通表部和里部的,形成半表半里。张仲景为什么要把半表半里叫作半在里半在外?肺是一个表系统,它完成呼吸,但它不是完全的表,而是一半在表,一半在里,也就是肺泡一面和空气接触,一面和血液接触,是气血交换的场所,叫作血气屏障。肝的一面是肝窦,一面是和乳糜接触,也就是从小肠吸收进来的消化物,吸收进来以后进入血液,也是半表半里。这在肺叫血气屏障,在肝叫血食屏障,在脑叫血脑屏障,在睾丸叫血睾屏障,在肾小球叫血尿屏障。因此张仲景在讲脏系统时没有独立的概念,把这种跨表跨里的叫半在表半在里,一半在表,一半在里。因此张仲景提出一个中的概念,什么叫中?就是一半。如果我站在一条河的桥上,那我是在河的东岸还是在河的西岸?一半在河东,一半在河西,它是一个枢。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一分为三,我讲完了。《伤寒论》里的六证就是六个提纲证,是一分为二的。《伤寒论》里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以是否有发烧来定阴阳的。因此在《伤寒论》的三部里,表部得了病有表阴、表阳,里部得了病有里阴、里阳,枢部得了病有枢阴、枢阳,这样三部里就形成了六病。《伤寒论》里就是讲六病,比如“太阳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阳明之为病”,张仲景什么时候说过太阳经、阳明经?张冠李戴也好,指鹿为马也好,后人强加说太阳经病、太阳腑病、太阳膀胱,而张仲景并没有说。因此我们恢复张仲景原来的基本含义,就是六病,三部六病,病在表叫表证,病在里叫里证,病不在里不在表叫半表半里证,也叫表里证。表证分阴阳叫表阴、表阳,里证分阴阳叫里阴、里阳,还有半表半里阴、半表半里阳,张仲景把这些叫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这就是六证。


今天我只能讲《伤寒论》三分之一的内容,三分之二的内容不讲,我讲了《伤寒论》六证的概念,就是六提纲证。《伤寒论》的三阴三阳辨证体系有时间,有空间,有定性,有量和度,就是时位性度。今天我只讲定性,就是表阴、表阳,里阴、里阳,半表半里阴、半表半里阳,这样就形成了六证。三阴三阳有六时,三阴三阳有六位,因此我们在刘老基础上提出六位,就是三部六位。我们讲表部、里部、枢部时,表部有一个表阳位,一个表阴位,也就是在表部这个空间里,中间是原点,原点的一边是表阳位,有个箭头,一边是表阴位,原点箭头朝上是里阳,箭头朝下是里阴,张仲景将这些命名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这就是三部六位的概念。


《伤寒论》中还有三部六时,一个人得了病,在一天当中有六个时段,早上、中午、下午、前半夜、半夜、后半夜,这是张仲景的六时概念。六时概念是张仲景的六病欲解时,我们有六个提纲证,同样有六病欲解时的概念,因此张仲景的时间辨证是非常重要的辨证。还有空间辨证,我们是一个立体的东西,立体的东西是三维空间的,三维空间有上下、左右、前后,我们叫三部六位,然后有三部六证。


这六个条文是六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属表部表阳;“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属里部里阳;“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属半表半里阳;“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属里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属半表半里阴。争议比较大的是厥阴。刘老提出如果按照现在厥阴病的提纲学习,《伤寒论》就没有办法读了,因此要立纲,把厥阴病的提纲改成了厥阴病篇的一条条文,“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是表部的阴,是躯壳得了病以后的阴是在四肢,四肢是逆冷的,因此“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这应该是厥阴病的提纲。有了提纲,关于具体的治疗,刘老在厥阴病篇找了一个条文,当归四逆汤,“脉微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当归四逆汤是桂枝汤的变方,我们谈到治疗表虚寒证时,大家对桂枝汤没有什么异议。那当归四逆汤证是不是表虚表寒证?桂枝汤证是表虚寒证,当归四逆汤是桂枝汤的变方,那么当归四逆汤证肯定也是表虚寒证。我们现在认为张仲景把桂枝汤证叫作太阳中风,把当归四逆汤放到厥阴病篇,因此大家脑子里面马上出来一个概念,鉴别桂枝汤证和当归四逆汤证时,就认为桂枝汤证是太阳病,当归四逆汤证是厥阴病,这就是一个重大的错误。张仲景的太阳中风是另外一个概念,今天我不谈,但是桂枝汤证是表虚寒证,当归四逆汤证也是表虚寒,这是没问题的,而桂枝汤证和当归四逆汤证的区别是程度的区别,桂枝汤证的表虚寒程度轻,当归四逆汤证的表虚寒程度重。我经常开玩笑地讲,桂枝汤证和当归四逆汤证的区别是老女人和小女人的区别,一个老一个小,一个阴多一个阴少,一个程度重一个程度轻的区别,不是阴阳的区别,不是太阳、厥阴的区别,不是男人和女人的区别。这是刘老的一个重大贡献,我们需要重新立纲。


我今天跟大家谈了谈三阴三阳辨证体系有时间辨证,有方位辨证,有属性辨证,有病证辨证,还有程度辨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病性相同,程度不同;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都是阳明病,程度不同。张仲景的辨证是时间、空间、属性和程度的四位一体的辨证论治。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