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1.中医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中医看病和西医不太一样,西医最主要看的是病,中医其实是在看人。疾病的产生和人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气候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看病的过程中,在和患者的交流过程里面,就必然要谈到中医的养生问题,因为我本身是搞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研究的,这是我进入中医养生这个领域的一个契机。
在中医发展过程中,首先注重的是不得病,然后才是得了病再去治,所以中医经常讲”上工治未病”,就是高明的医生,不会等到疾病发生以后再去治,而是要在疾病没有发生之前,就能够提前预判可能会发生什么疾病,所以养生应该是中医的首要环节。
严格地讲,中医讲的是人怎么才能够很好的完成你“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你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苦惊,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就会造成体内阴阳的不平衡,这种阴阳的不平衡就是中医所说的疾病。
所以西医治病是得了病再去看,中医更强调治未病,“上工治未病”是中医的一个核心的理念。
2.养生智慧的来源
中医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养生的智慧应该来源于我们中国最古老的《黄帝内经》。实质上中华民族是非常注重以人为本的这么一个民族,所以咱们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神农、黄帝,他们既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领导者,同时又都是高明的医生。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著内经。恐怕在世界文明史上,只有中华民族是这样的。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独特的治疗方法之一,已成为中医学走向世界的窗口。探寻针灸疗法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伏羲时代。传说伏羲是创制针刺技术的鼻祖,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曾说: 伏羲制九针。另外,宋代罗泌的《路史》也记载:伏羲制砭。这里的“砭”一般认为 是用以治病的石针。伏羲如何创制针刺技术已无从考证,但无疑他是上古时期中华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
因为有人才有文,有文才有化,所以《黄帝内经》这部书,实质上已经系统地把我们从上古时代,从开始有人类以后,认识疾病、防治疾病的经验,进行了初步地总结,所以要说养生的智慧来源于哪,应该来源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一书,作为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它不仅是对此前医学文献的系统整理,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学术体系,而且对中医学术日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于影响。然而,因该书历时较久,早期史籍,亦无详记,故有关该书的形成年代、流传演变等诸多情况,仍不为中医学者共知。
3.疾病发生的根本
《黄帝内经》在开篇中就有三句非常重要的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什么意思呢?什么叫虚邪贼风?能够使人致病的外来的邪气,能够损伤人体正气的这种致病因素,就叫做虚邪。贼风,比如春天应该是温暖的气候,应该刮东南风,这时候突然刮西北风,这不是在这个季节应该有的风,这种风,中医叫贼风。“虚邪贼风,避之有实”,你要及时回避它。这就是强调了人和自然之间,人和自然气候之间的一种相互调节。人不能违背这种规律去做。
虚邪贼风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比如说寒冷的季节,你走到外面去并不一定得病。但如果你在比较温暖的屋子里,有个门缝开着,从门缝进来的风,常常就是可以致病的风。就是在和人机体条件不吻合的时候,出现的这种风叫“虚邪贼风”。这是讲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句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什么叫恬淡虚无呢?就是人在生活过程中,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不可缺的,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一定要做到“恬淡虚无”,就是能够保持内心绝对的平静,不为世事所累,七情不要过度,那么就会“真气从之”,所谓真气就是你体内正常运行的气,中医把它叫做真气,“真气从之”就是按照正常的轨道在运行。
第三句话“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如果你的精和神都能够内守的话,病从哪里来呢?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中这三段话是非常重要的。中华民族的养生智慧强调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社会的和谐,人心理上的和谐,而它的内容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的。
《黄帝内经》在另外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讲述了人在春夏秋冬的四个不同的季节中,我们应该怎样注意自己的饮食起居,怎样顺应四时的发展,来调整自己的身体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