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taichi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14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古代名医往往精于气功

已有 2752 次阅读2017-4-8 09:35 |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中医气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养生健身方法,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内容,历史悠久。气功通过形体运动(调身)、呼吸锻炼(调息)和心理调整(调心),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


中医气功起源的确切时间尚无定论,但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气功的历史至少已有四五千年,长期以来,气功为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起源于早期的保健方法


气功到底是如何起源的,至今尚未找到确凿的证据,专家认为很可能与民间行之有效的自我保健方法有关,如在劳累时的闭目养神,胸腹胀闷时的呵气、按摩,腰酸背痛时的自我拍打……这些不经意中形成的、看似简单的方法中,包含了气功三大要素的形体运动(调身)、呼吸锻炼(调息)和心理调整(调心)的内容。中国古代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这种远古之人“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养生原则中,又隐含了古人对动、静不同养生作用的认识和应用。事实上,诸如撸胸顺气、摩腹捶腰、穴位点按、闭目宁神等自我保健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与理论,通过人们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在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唐尧时期),出现了现存史料中最早的气功功法,并将其用于医疗实践。综合《尚书》《史记》《孟子》等有关章节的记载可知,唐尧时期,我国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水患成灾,灾区人们也因之而患上了许多相关疾病。《吕氏春秋·古乐》则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补充了灾区居民患病及相应的抗病措施,曾有“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的记载。《路史·前纪》中也有相似的记载:“阴康氏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易闷。人既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道(导)之,是谓大舞。”上述两书的记载有一个共同的主线:“水灾—水湿—舞。”也就是说,那个时期的中原地区水灾频发,以至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患上了湿气所致的疾病,身重郁闷、关节活动不利,为抗病疗疾,人们纷纷以一种叫“(大)舞”的方法利湿通络、宣导气机。由于《路史》记述的是起自上古的传说和史事,故在所述事件的时间上与《吕氏春秋》是一致的。


上述具有宣导气机、祛除湿邪、活络筋骨作用的“(大)舞”,在出土文物舞蹈纹彩陶盆上展示的非常清晰。盆壁上绘有三组相同的画面,每组5人手拉着手,脑后发辫甩向一直,腰下一道与发辫方向相反的粗墨线,疑为腰部所挂的某种物件。一般认为,这就是《吕氏春秋》之所谓“舞”,该彩陶盆也因之而名为舞蹈纹彩陶盆。而这种具有医疗作用的“舞”便是最早的医疗气功,也是其后各家气功共同的“老祖宗”。这个珍贵的文物,目前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但那个时期,只是有了早期气功的内容(功法),而尚未出现“气功”这个名词。“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道士许逊撰写的《净明宗教录》中;即使这一说法有争议的话,在隋唐时期的道教著作中已多见这一名称,如《太清调气经》《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中山玉柜服气经》等。但其内涵与现在通用的气功一词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民国时期出版的武术专著《少林拳术秘诀》《武术汇宗》等,医学著作《意气功详解》《气功治验录》等中的“气功”,其内涵虽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体一致,但并未引起大众注意,以致流传不广。气功为大众所熟知则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了。

发展于长期的医疗活动


最迟于春秋战国时期,上述“(大)舞”已被称为“导引按蹻”,并与药物、针、灸焫、砭石一起,成为当时中医临床的五大主要治疗手段。故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而“中央”地区正是洪水频发的黄河中下游。故郭沫若曾说:“古人所说的道(导)引,即今人所说的气功。”《黄帝内经》一书还在理论上提出了“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三大原则,是后世调身、调息、调心“三调”的主要理论依据;在实践上提及了以气功治疗“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的息积病。自春秋战国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历代无数名医大家都将气功应用于临床实践,并由此丰富和发展了医学气功。

分析中医与气功的关系,有两个现象非常值得注意,一是古代著名医学著作中,基本上都载有气功。从《黄帝内经》到《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从《圣济总录》到《针灸大成》,直至《医学衷中参西录》……历代名著,少有例外;《诸病源候论》在论述疾病治疗时,更是只讲气功,不述方药,并特别指出:“烫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二是古代名医往往也精于气功。如名医华佗创编了仿生功法五禽戏、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善用六字诀、本草大家李时珍对气功与经络的关系有精辟的论述、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倡气功康复、中西医结合汇通派张锡纯对周天功有独特的见解和体会……历代名医,代有相传。马王堆出土文物《导引图》、战国文物《行气玉佩铭》等,见证了古代气功的发展。正是由于反复的医疗实践,才形成了一个已被各界所认可的独立学科——中医气功学。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在方法上广泛吸纳各种行之有效的气功功法,在目的上始终以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为宗旨,在应用时强调辨证(包括病证、体质、季节、地域)施治(或调养)。


当然,中医气功的发展与成熟,除了历代医家的实践与探索外,也离不开儒释道诸家的练功实践,如“三调”的名称出于佛家著作《小止观法》,常用功法易筋经、内丹功分别出于佛家和道家学者之手。这也正好体现了中医气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点。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上一篇: 疾病
下一篇: 《论语.为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