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taichi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14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小柴胡汤有这么多妙用!

已有 1064 次阅读2017-3-31 10:28 |系统分类:时尚天地分享到微信

源自《伤寒杂病论》的小柴胡汤,道医十大名方之一,具有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的功效。


流传至今,小柴胡汤依旧备受宠爱。但小柴胡汤的作用,很多人却未真正全部领悟,尤其当小编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恍然大悟:原来小柴胡汤的功效那么强大,此前都不知!具体有哪些功效?不妨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方剂组成用法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经典原文汇要


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心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3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依法治之。


4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5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6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7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8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9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10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11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12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13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15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16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7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18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9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临床经验附识


1

胸胁苦满(胸胁内胀满,心下发硬,甚则肋弓下压痛),腹力中等,或发热,或呕吐,或口苦咽干,或头痛,或不能食,或眩晕,或颈项强,或鼻流涕,或咳嗽,或黄疸,或口干舌燥(加石膏),或咽痛(加桔梗),或浊痰(加桔梗),或便溏(加茯苓、白术),或汗出,或肢酸乏力,或手烦热,或噫气(加代赭石),或脱发,或荨麻疹,或湿疹,或皮炎,或疣,或淋巴结肿大者……


2

发热,恰值月经适来或适断之时,寒热往来,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抽搐、哭笑、谵语、神志不清等,或昼日明了而到夜晚神志不清等。


3

不饥不食证,属柴胡证者。


4

凡病具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四种证候之一,属半表半里热证者,即可用本方治之,不必悉具。

5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或腹泻,小便自可,胸胁苦满者。


6

呕而发热,属半表半里热证者。


7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苔白者。


8

诸黄,腹痛而呕者(加赤芍),或胸胁苦满而渴者(加天花粉)。


9

四肢苦烦而头痛者。


10

病休作有时,属半表半里热证者。


11

肝脾肿大、肝囊肿(加牡蛎、丹参)。


12

颈淋巴结炎或结核、颌下腺炎(加蜈蚣、夏枯草)。


13

腮腺炎(加蛇蜕)。


14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加木鳖子)。


15

阳证盗汗(加石膏)。


16

发热、干呕等之属阳证,审之不是表证,又不是可下之证者(加石膏、黄连等),此时虽无胸胁苦满等柴胡证,也可随证选用小柴胡汤加味或大柴胡汤加味治之。


17

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者。


18

咽干、喉塞、亡血家、淋家、衄家、疮家、动气等应汗之证而不可汗者。


19

摇头风[(头阵发性颤动)加防风]。


20

斜视、复视(加菊花)。


21

少儿手足口病(用本方加石膏合甘草泻心汤)。


22

甲状腺肿大之阳证者(加牡蛎、玄参、大贝母)。


23

肺脓肿、干性胸膜炎(本方去半夏、人参合苇茎汤,加瓜蒌)。


24

乳儿便秘,无里实证者。


25

耳下腺炎、中耳炎、淋巴结炎之热证者(合枳实栀子汤)。


26

咽干口苦,食欲减退者。


27

流感热退后,食欲不振,咳嗽者。


28

咳嗽胸痛,黏痰不易咯出者(合小陷胸汤)。


29

急性甲状腺炎,见甲状腺红肿疼痛、发热者(加牡蛎、石膏)。


30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肿胀而发热,舌苔白,食欲减退者(加桔梗、石膏)。


31

急性化脓性淋巴腺炎(加石膏、蜂房)。


32

结核性淋巴腺炎(加夏枯草、牡蛎、玄参、贝母)。


33

耳聋、耳鸣,胸胁苦满者(口渴加石膏)。


34

外耳道炎、急慢性中耳炎、急性乳突炎,发病后经过数日,咽干口苦,舌苔白者(渴或流脓者加桔梗、石膏)。


35

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而有胸胁苦满者(口渴加石膏)。


36

扁桃体肥大症,或因之引起的鼾声,胸胁苦满者(加桔梗、石膏)。


37

产褥热(加黄连、黄柏、桃仁、生地黄)。


38

荨麻疹,胸胁苦满者。


39

红斑狼疮(加黄连、生地黄)、带状疱疹、脱发、秃发,胸胁苦满,体质稍弱者。


40

肝脾肿大(加鳖甲)。


41

外感表解而发热不退,口干舌燥者(加石膏、黄连等)。


42

发热,不欲食而口苦,头疼者(加石膏、黄连等)。


43

小儿肺炎,汗出而喘,不欲食者(加石膏)。


44

乳腺炎,疼痛发热者(加石膏、黄连等)。


45

小儿咳喘,服麻杏甘石汤后食欲不振者。


46

无太阳证、无阳明证、无太阴证,但食欲不振者。


47

阴部湿疹、阴部瘙痒,胸胁苦满者。


48

本方证热者(加石膏)。


49

阴部瘙痒,非阴证者。


50

经期相关性精神疾病(随证合桂枝茯苓汤或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


51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随证合桂枝茯苓汤或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


52

头两侧胀而鸣响,脉弦者。


53

两耳红肿痛甚,口苦咽干者。


54

本方证而发热者(重用柴胡剂量)。


55

哮喘、气管炎,咽干口苦、咽喉有痰卡他不利者(合半夏厚朴汤)。


56

大柴胡汤证,而腹力稍弱,胸胁部位抵抗稍轻者。


57

肝癌、胆管癌、肝硬化,伴黄疸者(加当归、茯苓、白术、茵陈、枳实)。


58

黄疸,或肝脾肿大,虚证,饮食减少者(加当归、茯苓、白术、茵陈、枳实)。


59

水肿,胸胁苦满者(合五苓散)。


60

流感发热解后,不思食者。


61

胸胁部或胸背部痤疮(随证合大青龙汤或葛根汤加石膏等)。


62

半身麻木、半身冷、半身热、半身有汗、半身无汗等(随证合抵当汤或当归芍药散)。


63

发热,非太阳病、非阳明病,亦非三阴病者。


64

过敏性鼻炎,胸胁苦满者(去人参、生姜、大枣,加五味子、干姜、细辛、茯苓)。


65

恶寒或发热,鼻涕如水,吐涎沫,似小青龙汤证,然胸胁苦满者(去人参、生姜、大枣,加五味子、干姜、细辛、茯苓)。


66

头面部带状疱疹(合五苓散)。


67

妊娠呕逆(加香附、砂仁)。


68

疑似妊娠(加香附、乌药、苏子),服后体适者为妊娠、经来者则非妊娠。


69

中耳炎流脓水(合苓桂术甘汤、排脓散及排脓汤)。


70

手颤,阳证者(加厚朴)。


前贤方论撷录


《伤寒后条辨》:方以小柴胡名者,取配手少阳之义也。至于制方之旨及加减法,则所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尽之矣。方中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豁痰饮,降里气之逆;人参补内虚,助生发之气。


甘草佐柴、芩,调和内外;姜、枣佐参、夏,通达营卫。相须相济,使邪不至内向而外解也。至若烦而不呕者,火气燥实逼胸也,故去人参、半夏,加瓜蒌实也。渴者,燥已耗液逼肺也,故去半夏加瓜蒌根也。


腹中痛者,木气散入土中,胃阳受困,故去黄芩以安土,加芍药以戢木也。胁下痞硬者,邪既留则木气实,故去大枣之甘而缓,加牡蛎之咸而软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水邪侵乎心,故去黄芩之苦寒,加茯苓之淡渗也。


不渴,身有微热者,半表之寒,尚滞于肌,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解之也。咳者,半表之寒,凑入于肺,故去参、枣,加五味子,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虽肺寒不减黄芩。郁而不升,故以小柴胡治之,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