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成公十六年》
【原文】
晋侯将伐郑,范文子曰:「若逞吾愿,诸侯皆叛,晋可以逞。若唯郑叛,晋国之忧,可立俟也。」栾武子曰:「不可以当吾世而失诸侯,必伐郑。」乃兴师。栾书将中军,士燮佐之。郤錡将上军,荀偃佐之。韩厥将下军,郤至佐新军,荀罃居守。郤犨如卫,遂如齐,皆乞师焉。栾□来乞师,孟献子曰:「有胜矣。」戊寅,晋师起。
郑人闻有晋师,使告于楚,姚句耳与往。楚子救郑,司马将中军,令尹将左,右尹子辛将右。过申,子反入见申叔时,曰:「师其何如?」对曰:「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详以事神,义以建利,礼以顺时,信以守物。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节,时顺而物成。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无不具,各知其极。故《诗》曰:『立我烝民,莫匪尔极。』是以神降之福,时无灾害,民生敦庞,和同以听,莫不尽力以从上命,致死以补其阙。此战之所由克也。今楚内弃其民,而外绝其好,渎齐盟,而食话言,奸时以动,而疲民以逞。民不知信,进退罪也。人恤所底,其谁致死?子其勉之!吾不复见子矣。」姚句耳先归,子驷问焉,对曰:「其行速,过险而不整。速则失志,不整丧列。志失列丧,将何以战?楚惧不可用也。」
五月,晋师济河。闻楚师将至,范文子欲反,曰:「我伪逃楚,可以纾忧。夫合诸侯,非吾所能也,以遗能者。我若群臣辑睦以事君,多矣。」武子曰:「不可。」
六月,晋、楚遇于
鄢陵(1)。
范文子不欲战。欲至曰:“韩之战,
惠公不振旅(2);萁之役,
先轸不反命(3);泌之师,
荀伯不复从(4);皆晋之耻也!子亦见君子事矣,今我辟楚,又益耻也。”文子曰:“吾先君之亟战也(5),有故。秦、狄、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今三强服矣,敌,楚而已。惟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
圣人(6),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
甲午晦(7),楚晨压晋军而陈。军吏患之。范匄趋进(8),曰:“塞井夷灶(9),陈于军中,而疏行首(10)。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
栾书曰:“楚师轻佻(11),固磊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至曰:“楚有六间(12),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13)!王卒以旧(14);郑陈而不并不整;蛮军而不陈(15);陈不违晦(16);在陈而加嚣(17)。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18),我必克之。”
楚予登
巢车,以望晋军(19)。
子重使大宰伯州犁待于王后(20)。王曰:“骋而左右,何也?”曰:“召
军吏也。”“皆聚于中军矣。”曰:“合谋也。”“张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21)。”“彻幕矣。”曰:“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曰:“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曰:“听誓(22)也。“战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战祷也。”伯州犁以公卒告王。
苗贲皇在晋侯之侧(23),亦以王卒告。皆曰:“国士在,且厚(24),不可当也。”苗贲皇言于晋侯曰:“楚之良(25),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请分良以击其左右,而三军萃于王卒,必大败之。”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复》(26),曰:‘南国蹴(27),射其元王(28),中厥目。’国蹴、王伤,不败何待?”公从之。
[2] 有淖于前,乃皆左右相违于淖。步毅御晋厉公,栾金咸为右。彭名御楚共王,
潘党为右。石首御郑成公,唐苟为右。栾、范以其族夹公行,陷于淖。栾书将载晋侯,金咸曰:「书退!国有大任,焉得专之?且侵官,冒也;失官,慢也;离局,奸也。有三不罪焉,可犯也。」乃掀公以出于淖。
癸巳,潘□之党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以示王,曰:「君有二臣如此,何忧于战?」王怒曰:「大辱国。诘朝,尔射,死艺。」吕錡梦射月,中之,退入于泥。占之,曰:「姬姓,日也。异姓,月也,必楚王也。射而中之,退入于泥,亦必死矣。」及战,射共王,中目。王召养由基,与之两矢,使射吕錡,中项,伏弢。以一矢覆命。
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楚子使工尹襄问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韎韦之跗注,君子也。识见不谷而趋,无乃伤乎?」郤至见客,免胄承命,曰:「君之外臣至,从寡君之戎事,以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拜命,敢告不宁君命之辱,为事之故,敢肃使者。」三肃使者而退。
晋韩厥从郑伯,其御杜溷罗曰:「速从之!其御屡顾,不在马,可及也。」韩厥曰:「不可以再辱国君。」乃止。郤至从郑伯,其右茀翰胡曰:「谍辂之,余从之乘而俘以下。」郤至曰:「伤国君有刑。」亦止。石首曰:「卫懿公唯不去其旗,是以败于荧。」乃旌于弢中。唐苟谓石首曰:「子在君侧,败者壹大。我不如子,子以君免,我请止。」乃死。
楚师薄于险,叔山冉谓养由基曰:「虽君有命,为国故,子必射!」乃射。再发,尽殪。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折轼。晋师乃止。囚楚公子茷。
栾金咸见子重之旌,请曰:「楚人谓夫旌,子重之麾也。彼其子重也。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臣对曰:『好以众整。』曰:『又何如?』臣对曰:『好以暇。』今两国治戎,行人不使,不可谓整。临事而食言,不可谓暇。请摄饮焉。」公许之。使行人执榼承饮,造于子重,曰:「寡君乏使,使金咸御持矛。是以不得犒从者,使某摄饮。」子重曰:「夫子尝与吾言于楚,必是故也,不亦识乎!」受而饮之。免使者而复鼓。
旦而战,见星未已。子反命军吏察夷伤,补卒乘,缮甲兵,展车马,鸡鸣而食,唯命是听。晋人患之。苗贲皇徇曰:「搜乘补卒,秣马利兵,修陈固列,蓐食申祷,明日复战。」乃逸楚囚。王闻之,召子反谋。谷阳竖献饮于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见。王曰:「天败楚也夫!余不可以待。」乃宵遁。晋入楚军,三日谷。范文子立于戎马之前,曰:「君幼,诸臣不佞,何以及此?君其戒之!《周书》曰『唯命不于常』,有德之谓。」
楚师还,及瑕,王使谓子反曰:「先大夫之覆师徒者,君不在。子无以为过,不谷之罪也。」子反再拜稽首曰:「君赐臣死,死且不朽。臣之卒实奔,臣之罪也。」子重复谓子反曰:「初陨师徒者,而亦闻之矣!盍图之?」对曰:「虽微先大夫有之,大夫命侧,侧敢不义?侧亡君师,敢忘其死。」王使止之,弗及而卒。
晋楚鄢陵之战注释
(1)鄢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2)范文子:即士燮。不振旅:军旅不振,意思是战败。
(3)先轸:箕之战中晋军主帅。不反命:不能回国复君命。
(4)泌(bi):郑国地名,在今河南郑州西北。荀伯:即荀父,泌之战中晋军主帅。不复从:不能从原路退兵,即战败逃跑。
(5)亟(qi):多次。
(6)自:如果。
(7)晦: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8)范匄(gai):范文子士燮的儿子,又称范宣子。趋进:快步向前。
(9)塞:填。夷:平。
(10)行首:行道。疏行首:把行列间的通道疏通。
(11)轻窕:即轻佻,指军心轻浮急躁。
(12)间:间,缺陷。
(13)二卿;指子重和子反。相恶:不和。
(14)王卒以旧:楚王的亲兵都用贵族子弟。
(15)蛮军:指楚国带来的南方少数民族军队。
(16)违晦:避开晦日。古人认为月末那天不适宜用兵。
(17)嚣:喧哗。
(18)犯天忌:指晦日用兵。以:而且。
(19)楚子:指楚共王。巢车:一种设有潦望楼的兵车,用以望远。
(20)伯州犁:
晋国大夫伯宗的儿子,伯宗死后他逃到楚国当了太宰。
(21)虔:诚。卜:占卜。
(22)听誓:听主帅发布誓师令。
(23)苗贲(ben)皇:楚国令尹斗椒的儿子。
(24)国士:国中精选的武士。厚:指人数众多。
(25)良:精兵。萃:集中。
(26)《复》:《周易》的卦名。
(27)南国:指楚国。蹴。窘迫。
晋楚鄢陵之战译文
夏六月,晋国军队和楚国军队在鄢陵相遇。
士燮不想同楚军交战。欲至曰:“秦、晋韩原之战,惠公未能整军而归;晋、狄萁之战,主帅先轸不能回来复命;晋、楚泌之战,主帅荀林父兵败溃逃。这些都是晋国的奇耻大辱!你也见过先君这些战事,现在我们躲避楚军,就又增加了耻辱。士燮说:“我们先君多次作战是有原因的。秦、狄、齐、楚都是强国,如果他们不尽力,子孙后代就将被削弱。现在秦、狄、齐三个强国已经屈服了敌人只有一个楚国罢了。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国家内部和外部不存在忧患。如果不是圣人’外部安宁就必定会有内部忧患。为什么不暂时放过楚国,使晋国对外保持警惕呢?”
六月二十九日,月末的最后一天,楚军一大早就逼近了晋军,并摆开了阵势。晋军军官感到了害怕。范匄快步走上前来说:“把井填上,把灶铲平,在自己军营中摆开阵势,把队伍之间的行道疏通。晋国和楚国都是天意所归的国家,有什么可担心的?”士燮听了气得拿起戈赶他出去,并说:“国家的存亡,是天意决定的,小孩子知道什么?”栾书说:“楚军轻浮急躁,我们坚守营垒等待著,三天之后楚军一定会撤退。他们退走时我们再出击,必定会取得胜利。”郤至说:“楚军有六个弱点,我们不要放过机会:他们的两个统帅彼此不和;楚王的亲兵都是贵族子弟;郑国军队虽然摆出了阵势,但是军容不整;楚军中的蛮人虽然成军,但不能布成阵势;布阵不避开月末这天;他们的士兵在阵中很吵闹,遇上交战会更吵闹。个人只注意自己的退路,没有斗志。老兵未必能征善战,月末用兵又犯了天忌,我们一定能战胜他们。”
楚共王登上了巢车‘观望晋军的动静。子重派太宰伯州犁在楚王后面陪著。楚王问道:“晋军正驾著兵车左右奔跑,这是怎么回事?”伯州犁回答说:“是召集军官。”楚王说:“那些人都到中军集合了。”伯州犁说:“这是在开会商量。”楚王说:“搭起帐幕了。”伯州犁说:“这是晋军虔诚地向先君卜吉凶。”楚王说:“撤去帐幕了。”伯州犁说:“快要发布命令了。”楚王说:“非常喧闹,而且尘土飞扬起来了。”伯州犁说:“这是准备填井平灶,摆开阵势。”楚王说:“都登上了战车,左右两边的人又拿著武器下车了。”伯州犁说:“这是听取主帅发布誓师令。”楚王问道:“要开战了吗?”伯州犁回答说:“还不知道。”楚王说:“又上了战车,左右两边的人又都下来了。”伯州犁说:“这是战前向神祈祷。”伯州犁把晋侯亲兵的位置告诉了楚共王。苗贲皇在晋厉公身旁,也把楚共王亲兵的位置告诉了晋厉公。晋厉公左右的将士都说;“楚国最出色的武士都在中军,而且人数众多,不可抵挡。”苗贲皇对晋厉公说:“楚国的精锐部队只不过是中军里那些楚王的亲兵罢了。请分出一些精兵来攻击楚国的左右两军,再集中三军攻打楚王的亲兵,一定能把它们打得大败。”晋厉公卜筮问吉凶,卜官说:“大吉。得的是个‘复’卦,卦辞说:‘南国窘迫,用箭射它的国王,射中他的眼睛。’国家窘迫,国君受伤,不打败仗还会有什么呢?”晋厉公听从了卜官的话。
[2] 晋军营前头有泥沼,于是晋军都或左或右地避开泥沼而行。步毅驾御晋厉公的战车,栾针作为车右。彭名驾御楚共王的战车,潘党作为车右。石首驾御郑成公的战车,唐苟作为车右。栾、范领着他们私族部队左右护卫着晋厉公前进。战车陷在泥沼里。栾书打算将晋厉公装载在自己车上。他儿子栾针说:“书退下去!国家有大事,你哪能一人揽了?而且侵犯别人的职权,这是冒犯;丢弃自己的职责,这是怠慢;离开自己的部下,这是扰乱。有三件罪名,不能违犯啊。”于是就掀起晋厉公的战车离开泥沼。
六月二十八日,潘尫的儿子党和养由基把皮甲重叠而射它,穿透了七层。拿去给楚共王看,说:“君王有这样两个臣下在这里,还有什么可怕的?”楚共王发怒说:“真丢人!明早作战,你们射箭,将会死在这武艺上。”吕锜梦见自己射月亮,射中,自己却退进了泥塘里。占卜,说:“姬姓,是太阳;异姓,是月亮,这一定是楚共王了。射中了他,自己又退进泥里,就一定会战死。”等到作战时,吕锜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楚王召唤养由基,给他两支箭,让他射吕锜。结果射中吕锜的脖子,伏在弓套上死了。养由基拿了剩下的一支向楚共王复命。
郤至三次碰到楚共王的士兵,见到楚共王时,一定下车,脱下头盔,快步向前而走。楚共王派工尹襄送上一张弓去问候,说:“正当战事激烈的时候,有一位身穿浅红色牛皮军服的人,是君了啊!刚才见到我而快走,恐怕是受伤了吧!”郤至见到客人,脱下头盔接受命令,说:“贵国君王的外臣郤至跟随寡君作战,托君王的福,参与了披甲的行列,不敢拜谢命令。谨向君王报告没有受伤,感谢君王惠赐给我的命令。由于战事的缘故,谨向使者敬礼。”于是,三次向使者肃拜以后才退走。
晋国的韩厥追赶郑成公,他的车夫杜溷罗说:“是否赶快追上去?他们的御者屡屡回头看,注意力不在马上,可以赶上。”韩厥说:“不能再次羞辱国君。”于是就停止追赶。郤至追赶郑成公,他的车右茀翰胡说:“另外派轻车从小道迎击,我追上他的战车而把他俘虏下来。”郤至说:“伤害国君要受到刑罚。”也停止了追赶。石首说:“从前卫懿公由于不去掉他的旗子,所以才在荧地战败。”于是就把旗子放进弓袋里。唐苟对石首说:“您在国君旁边,战败者应该一心保护国君。我不如您,您带着国君逃走,我请求留下。”于是唐苟就战死了。
楚军被逼在险阻的地带,叔山冉对养由基说:“虽然国君有命令,为了国家的缘故,您一定要射箭。”养由基就射晋军,再射,被射的人都被射死。叔山冉举起晋国人投掷过去,掷中战车,折断了车前的横木。晋军于是停下来。囚禁了楚国的公子茷。
栾针见到子重的旌旗,请求说:“楚国人说那面旌旗是子重的旗号,他恐怕就是子重吧。当初下臣出使到楚国,子重问起晋国的勇武表现在哪里,下臣回答说:‘喜好整齐,按部就班。’子重说:‘还有什么?’下臣回答说:‘喜好从容不迫。’现在两国兴兵,不派遣使者,不能说是按部就班;临到事情而不讲信用,不能说是从容不迫。请君王派人替我给子重进酒。”晋厉公答应了,派遣使者拿着酒器奉酒,到了子重那里,说:“寡君缺乏使者,让栾针执矛侍立在他左右,因此不能犒赏您的从者,派我前来代他送酒。”子重说:“他老人家曾经跟我在楚国说过一番话,送酒来一定是这个原因。他的记忆力不也是很强吗?”受酒而饮,不留难使者而重新击鼓。
早晨开始作战,直到黄昏还没有结束战争。子反命令军官视察伤情,补充步兵车兵,修理盔甲武器,陈列战车马匹,鸡叫的时候吃饭,唯主帅的命令是听。晋国因此担心。苗贲皇通告全军说:“检阅战车、补充士卒,喂好马匹,磨快武器,整顿军阵、巩固行列,饱吃一顿、再次祷告,明天再战!”就故意放松楚国的俘虏让他们逃走。楚共王听到这些情况,召子反一起商量。谷阳竖献酒给子反,子反喝醉了不能进见。楚共王说:“这是上天要让楚国失败啊!我不能等待了。”于是就夜里逃走了。晋军进入楚国军营,吃了三天楚军留下的粮食。范文子站在兵马前面,说:“君王年幼,下臣们不才,怎么能得到这个地步?君王还是要警惕啊!《周书》说,‘天命不能常在不变’,说的是有德的人就可以享有天命。”
楚军回去,到达瑕地,楚共王派人对子反说:“先大夫让军队覆没,当时国君不在军中。现在您没有过错,这是我的罪过。”子反再拜叩头说:“君王赐下臣去死,死而不朽。下臣的士兵的确败逃了,这是下臣的罪过。”子重也派人对子反说:“当初让军队覆没的人,他的结果你也听到过了。何不自己打算一下!”子反回答说:“即使没有先大夫自杀谢罪的事,大夫命令侧死去,侧岂敢贪生而陷于不义?侧使国君的军队败亡,岂敢忘记一死?”楚共王派人阻止他,没来得及,子反就自杀了。
晋楚鄢陵之战读解
这是一场晋、楚两国为争取小国附庸而进行的战争,最后以晋军获胜结束。这场战争真正充分证明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古训。彼此间的争斗没有什么正义和非正义可言,无非是为了捞取各自的好处。
使人感兴趣的不是谁胜谁负,而是对立双方在交战过程中的表演。
士燮所说的“外宁必有内忧”,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只有靠不断地进行对外战争,才能保证自己国内的安宁。换句话说,如果治理不好国家内部,就靠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人们的视线和注意力。当国家命运的决策人当到这个地步,可以说已经到了黔驴技穷、山穷水尽的境地。
认真的想,这实在是一种强盗逻辑,都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同强国打仗、吞并弱小国家之上。或许,这种强盗逻辑在春秋时代行得通而在现在则行不通。统治者的主要职责是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此可做的事和必须做的事太多了,必须要付出太多的精力。
再说,内患并不是必然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在根本上是由统治者自己造成的。如果天下太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政治清明,统治者廉洁奉公,谁也不会无故造反。还是《水浒传》当中那句话说得好: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老百姓盼望的是过和平安宁的日子,要是生活能够和平安宁老百姓也不会造反。
国家的内乱,要么是政治腐败、治理无方、统治者荒淫无道,致使民不聊生造成的,要么是由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试图以对外扩张和侵略来治病,充其量是治表而无法治根,甚至更有可能加重内乱,使毛病积重难返,直到病入膏育,不可救药。
话虽然这么说,晋军毕竟会打仗,最终获得了鄢陵之战的胜利。他们所凭借的,不是正气和道义,不过是正确的战略战术罢了。这同政治腐败、扩张野心膨胀是两回事。他们首先做到了知己知彼,摸透了楚军的六大弱点,这六个弱点中几乎每一个都是致命的。比如主帅不和,在两军对垒的残绘战斗中必然会令出两端,弄得士兵不知所措。比如贵族子弟参战,这些个公子哥儿养尊处优惯了,趾高气昂,志满意得,却吃不了苦,没有战斗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样一来,对敌方的弱点了如指掌,因此胸有成竹,才能打胜仗。
[2] 晋楚鄢陵之战出处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
《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唐
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
晋楚城濮之战、
秦晋郩之战、
齐晋鞌之战、
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
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
杜预撰《
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唐
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清
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
刘文淇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都是比较重要的
注本。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晋楚鄢陵之战相关人物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4] 晋楚鄢陵之战相关史实
公元前575年春,楚人诱使郑国叛晋归楚,唆使郑国进攻晋国的盟友宋国。五月,晋厉公与齐鲁卫等国相约伐郑,楚共王领兵救郑,两军相遇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军采用以往的策略,在黎明时突然逼近晋军营垒,晋军营前有大片泥沼。晋军填井平灶,疏散行道,列队应战。由楚逃晋的苗贲皇献计晋厉公。他认为楚中军兵力强大,左、右军分别为郑军和蛮兵,队列不整。应首先改变晋军中、下军严整的军容,诱使楚左、右军进攻中军,这时,晋中军先分兵进击楚左、右军,俟其陷入包围时,再由上、下军配合中军聚而歼之,然后集中上、中、下军与新军共击楚精锐的中军王卒。晋厉公听从了苗贲皇的计谋。楚共王见晋军兵力薄弱,遂率中军进攻,遭到抗击。共王伤目,中军后退,晋军乘势猛攻楚左、右军。追击中晋下军将军韩厥数次几乎生擒楚王。激战自晨至暮,俘获了楚王儿子公子茷,楚军伤亡惨重,只得暂时收兵,在夜间补充士兵,准备鸡鸣再战。后因主帅子反醉酒,不能商议军机,楚军被迫夜遁。子反因贻误军机自杀。直到战争结束,鲁、卫两国都未发一兵一卒,晋军在回师的时候,齐国的盟军方才赶到。
鄢陵之战使晋国巩固了霸业,楚国削弱了霸权。晋军创造的攻弱避坚的战术,成为古代战争中著名的范例.
战争背景
公元前579年(周简王七年),在
宋国大夫
华元的安排下,晋国的
士燮与楚国的公子罢、许偃在宋国的西门外举行第一次
弭兵会盟。两国同意暂息兵戈,停止战争。
公元前578年(周简王八年)春,晋厉公与晋将
栾书、
荀庚、士燮,
韩厥等率上,中,下及新四军前往周都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
王城公园附近),与齐、宋、卫、鲁、郑、曹、邾、滕八国国君所率军队会师,筹划攻秦事宜,周简王亦派大夫
刘康公、
成肃公率军助战。同年夏,晋大夫
吕相(魏相)奉命赴秦,以绝秦书历数秦国罪状。随后,晋厉公率诸侯联军西进攻秦,秦国出兵迎击,双方在麻隧展开激战,秦军大败。
麻隧之战后,晋国免除后顾之忧,势力更盛,
中原诸国实为晋国之
属国。晋国在取得
麻隧之战的胜利后,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部署,解除了对楚国作战时,秦国趁机自西出击的后顾之忧。而楚国未按盟约援秦,陷入被动(前627年
崤之战后,秦国与楚国结盟对抗晋国)。
[3] 公元前577年(周简王九年),
郑国兴兵攻打
许国,攻入许都外城,许国被迫割地求和。许国为楚国的附庸,作为报复,公元前576年(周简王十年),楚国起兵攻打郑国,至暴隧(今河南省
原阳县西),接着又伐卫,至
首止(今河南省
睢县东)。为此,晋国中军将
栾书意图报复楚国,但遭到
韩厥的反对。同年,
楚共王同意
许灵公的要求,派楚国公子申把许国迁到
叶城(今河南省叶县南),许国从此成为楚国附庸,其旧地为郑国所有。
鄢陵之战战争起因
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春,楚共王在武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北)派遣公子成前去郑国,以汝阴之田(今河南省
郏县、叶县间)向郑国求和,于是郑国背叛晋国,与楚国结盟。同年夏,郑国
子罕率兵进攻宋国。宋军先后在汋陂(今河南省
商丘市、
宁陵县之间)、汋陵(今河南省宁陵县南)被郑国击败。
晋国得知郑国叛晋投楚,并兴兵伐宋以后,晋国准备兴师伐郑,一方面出动四军,一方面派人前往
卫国、
齐国、
鲁国乞师,准备协同作战。晋军统帅是:国君
晋厉公亲统四军;中军将
栾书,中军佐
士燮;上军将
郤锜,上军佐
荀偃;下军将韩厥,下军佐
荀罃留守国内;新军将
郤犨,新军佐
郤至。
郑国国君
郑成公闻讯,向楚国求救。楚共王决定出兵救郑,以司马
子反、令尹
子重、右尹子革统领三军,会同
蛮军,迅速北上援救郑国。楚军统帅是:楚共王亲统三军;司马子反将中军,令尹子重将左军,右尹子革将右军。楚共王亲兵左广彭名驾驭战车,
潘党为右;右广许偃驾驭战车,
养由基为右。郑成公亲率郑军,
石首驾驭战车,
唐苟为右。
鄢陵之战战争过程
鄢陵之战鄢陵相遇
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农历五月,晋军渡过黄河,听说楚军将来到,中军佐
范文子(
士燮)想退回去,进行了反战陈述。中军将栾书没有同意范文子的请求。
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农历六月,晋国军队和楚国军队在鄢陵(今河南鄢陵县北)相遇。范文子不想同楚军交战。新军佐郤至说:“秦、晋
韩原之战,惠公没有凯旋;晋、狄
箕之战,主帅先轸阵亡;晋、楚
邲之战,主帅荀林父兵败溃逃。这些都是晋国的奇耻大辱!你也见过先君这些战事,现在我们躲避楚军,就又增加了耻辱。”
范文子说:“我们先君多次作战是有原因的。秦、狄、齐、楚都是强国,如果他们不尽力,子孙后代就将被削弱。现在秦、狄、齐三个强国已经屈服了,敌人只有一个楚国罢了。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国家内部和外部不存在忧患。如果外部不安宁就必定会有内部忧患。为什么不暂时放过楚国,使晋国对外保持警惕呢?”
鄢陵之战晦日列阵
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农历六月二十九,是古代用兵所忌的
晦日,楚军想在援晋的齐、鲁、宋、卫联军到达之前速战速决,于是在六月二十九日早晨趁晋军不备,利用晨雾掩护,突然迫近晋军营垒布阵。
晋军因营前有泥沼,加之楚军逼近,兵车无法出营列阵,处于不利地位。晋军中军将栾书主张先避其锋芒,固营坚守,待诸侯援军到达,以优势兵力转取攻势,乘楚军后退而击破。
新军将郤至则认为应当出击迎战,并列举楚军的诸多弱点:楚军中军将子反和左军将子重关系不好;楚王的亲兵老旧不精良;郑军列阵不整;随楚出征的蛮军不懂得阵法;楚军布阵于无月光之夜,实不吉利;楚军布阵后,阵中士卒喧哗不静,秩序混乱。
晋厉公采纳郤至的建议,决定统军迎战。又采纳范文子的儿子
士匄的计谋,在军营内填井平灶,扩大空间,就地列阵,既摆脱不能出营布阵的困境,又隐蔽自己的部署调整。
[5] 鄢陵之战战前观察
楚军方面,楚共王在晋国叛臣伯州犁(晋
伯宗之子。伯宗在晋被害后,伯州犁逃往楚国,时任
大宰)陪同下,登上
巢车(
楼车),观察晋军在阵营内的动静。楚王问道:“晋军正驾著兵车左右奔跑,这是怎么回事?”伯州犁回答说:“是召集军官。”楚王说:“那些人都到中军集合了。”伯州犁说:“这是在开会商量。”楚王说:“搭起帐幕了。”伯州犁说:“这是晋军虔诚地向先君卜吉凶。”楚王说:“撤去帐幕了。”伯州犁说:“快要发布命令了。”楚王说:“非常喧闹,而且尘土飞扬起来了。”伯州犁说:“这是准备填井平灶,摆开阵势。”楚王说:“都登上了战车,左右两边的人又拿著武器下车了。”伯州犁说:“这是听取主帅发布誓师令。”楚王问道:“要开战了吗?”伯州犁回答说:“还不知道。”楚王说:“又上了战车,左右两边的人又都下来了。”伯州犁说:“这是战前向神祈祷。”伯州犁把晋厉公亲兵的位置告诉了楚共王。
晋厉公也在楚国旧臣
苗贲皇(楚国令尹
斗椒的儿子)的陪伴下,登高台观察楚军的阵势。苗贲皇在晋厉公身旁,也把楚共王亲兵的位置告诉了晋厉公。晋厉公左右的将士都说;“楚国最出色的武士都在中军,而且人数众多,不可抵挡。”晋厉公
卜筮问吉凶,
卜官说大吉。
[2] 鄢陵之战决战整日
苗贲皇熟悉楚军内情,向晋厉公提出建议说:“楚国的精锐部队只不过是中军里那些楚王的亲兵罢了。请分出一些精兵来攻击楚国的左右两军,再集中三军攻打楚王的亲兵,一定能把它们打得大败。”
晋厉公采纳苗贲皇的建议,由中军将、佐各率精锐一部加强左右两翼。在营内开辟通道,迅速出营,绕营前泥沼两侧向楚军发起进攻。首先击破楚军中薄弱的左、右军。
楚共王望见晋厉公所在的晋中军兵力薄弱,即率中军攻打,企图先击败晋中军,结果遭到晋军的抗击。晋将
魏锜用箭射伤楚共王的眼睛,迫使楚中军后退,未及支援两翼。
楚共王召来
养由基,给他两支箭,令其射魏锜。养由基一箭射中了魏锜的颈项,魏锜伏在弓套上死去,养由基携另一支箭向楚共王复命。战斗从晨至暮,楚军受挫后退,虽然楚王子公子筏被俘,
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郑将唐苟为保护郑成公败逃而战死,但双方胜负未定。
[3] (详参见《左传·成公十六年》)
鄢陵之战楚军败退
楚共王决定次日再战。楚国的司马
子反派军吏视察伤员,补充步兵与车兵,修理盔甲武器,清理战车马匹,命令次日鸡鸣时吃饭,整装待命,投入战斗。
晋国的苗贲皇也通告全军作好准备,次日再战,并故意放松对楚国战俘的看守,让他们逃回楚营,报告晋军备战情况。楚共王得知晋军已有准备后,立即召见子反讨论对策,子反当晚醉酒,不能应召入见。楚共王无奈,引领军队趁着夜色撤退。楚军退到瑕地时,子反为令尹
子重所逼,畏罪自杀。
[2] 鄢陵之战战争结果
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农历六月三十日,晋军胜利进占楚军营地,食用楚军留下的粮食,在那里休整三天后凯旋回师。鄢陵之战,至此以晋军的胜利而结束。
[2] 鄢陵之战后不久,晋国在宋国的
沙随重会诸侯,谋划讨伐郑国,随后晋国、齐国、宋国、鲁国、邾国等国军队讨伐郑国,继而讨伐陈国、蔡国。郑国
子罕出兵夜袭,宋国、齐国、卫国三国军队被击败。公元前574年(周简王十二年),郑国
子驷主动出击,进攻晋国的虚、滑(今河南省
偃师市),卫国出兵援救晋国。同年夏,楚国派遣公子成、公子寅领兵去郑国,帮助郑国抗击晋国。不久,晋厉公会同周、齐、宋、鲁、卫、曹、邾等国军队进攻郑国,楚国
子重率军救郑国,晋国联军主动撤退。同年冬,晋国又会同上述各国军队讨伐郑国、围攻郑国,楚国公子申率军救郑,由于采用”三驾疲楚“的策略,各国军队因楚军进而联军退。
[6] 晋悼公采用”三驾疲楚“的策略,《左传》记载晋悼公(前586年-前558年)时晋“三驾而楚不敢与争”,
[3] 最终楚国无力应对。(详参见
晋楚争霸及
晋悼公三驾疲楚)
[7] 鄢陵之战战争影响
鄢陵之战是
晋楚争霸战争中继
城濮之战、
邲之战后第三次、也是两国最后一次主力军队的会战。鄢陵之战标志着楚国对中原的争夺走向颓势。晋国虽然借此战重整霸业(
晋悼公复霸),但其对中原诸侯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2] 鄢陵之战战争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