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中医自古重视养生,不仅养形,即形体的保健,还有养神,即精神的保健。中医学数千年的历史直至内经时代,终于以文字的形式完整系统地记述了中医形神合一,天人相应,五志七情等经典的养生理论,集中医智慧于大成。以内经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本神论等为代表的篇章精辟地论述了中医养神的理论基础,为后世末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五志不同于七情。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说明了人体五脏犹如天之运化,气化而产生五种气的情感,在现代心理学概念上非常接近于心境,它是人们较为稳定的心理情绪环境,所以,五志应该称之为五种心境状态。从中医学的五运气化和脏腑的关系上,中医认为这五种心境和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有相互配属关系,正如阴阳应象大论所言: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这就形成了天之五运,地之五行,人之五脏的,在情感上的配属关系。人们经常误解了内经的这一内涵,认为,五行属于木行的人,其人肝旺多怒,遇事缺乏耐心,爱发脾气;心火之人则嘻嘻哈哈,嬉笑不休;脾土之人思虑过度;属金的人,遇事悲观,哭哭啼啼;肾水之人则恐惧,战战兢兢而不休。其实,这都是误解,没有理解内经五志的真正含义。
人之志是稳定的情绪状态,志为志向,志意,稳定而持久,所以内经用五志来说明人体的,内在的,稳定的情感状态,所以今天可称之为心境。而七情则不然,宋代医家陈无铎在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二·三因论》曰:“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 首次提出七情理论并沿用至今,原本并非出自内经。情者多变,不稳定,犹如风雨,阴晴不定。而且,七情也可以理解为多情,所以五为定数外合五运五行,内合五脏五神;而七为虚指,所谓情多易变。情可变但志难迁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问题。古人善用单字词,而又一词多义,反复阅读,前后互参,就能从中理解出先贤古人的用意,否则,今人读经多止于字面涵义,很难探微索隐。既然五志意味着稳定的内在心理情绪,是人之心境,那么在人体五神的功能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心为君主之官,又是五脏六腑的大主,神之居处而有神明出焉,所以用今天的语言来解释心志为喜则应该是乐观愉悦的心境,而非喜乐不休。这是一个人的总体心理情绪的大背景,符合人的乐观向上的原则,正如师传篇所言:“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这是君主之神的情志特点。肝为将军之官,有谋虑,为心之用,不可能怒气不休,这里的怒指的是勇敢向前的心境,符合肝的有勇有谋的将军特点,这是魂的情志特点。脾为仓廪之官,化物而养诸脏。在本病论(遗篇七十三)提到脾为谏议之官,故此,脾志为思,应该是慎密思考,认真考量的心境,这是意的情志特点。肺为相傅之官,主治节,悲哀不节是不能胜任这个治节之官的,何况又有华盖之职,所以,肺志为悲指的是同情敏感的心境,这是魄的情志特点。肾为作强之官,出伎巧,无志而不能为,肾在志为恐指的是谨慎小心,持之以恒,这是志的情志特点。中医提出的这五个心境是认识人的情绪变化的基本观点,对临床上的预防与养生,诊断和治疗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