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taichi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14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李连达院士论战涂传诒院士:目前流行的“西病中治”合理吗? ... ...

热度 1已有 1010 次阅读2016-12-20 02:05 |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涂传诒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连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药药理学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曾任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教授

导读

涂传诒:“西病中治”没有医理和药理的根据,也没有长期经验,疗效不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主治“西医病”的众多中成药的疗效亟需科学检验。

李连达:“西病中治”是人们对中医(传统医学)、西医(现代医学)及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化)的新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与某些误解。


涂传诒:

“西病中治”:药理不清,疗效不明

近年来,“西病中治”几乎是所有在中医医院就诊的病人都要接受的诊疗方法。中医院门诊多依靠西医方法检查,采用西医的病理分析,用西医的病名确定疾病名称(可简称为“西病”),而后用中药治疗,简称为“西病中治”,或中药与西药混合搭配治疗。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发布了我国第一个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该标准引入了西医病名诊断、西医检查方法,及中西医病名的对照。这一行业标准实际上规范了中医医院的临床医疗实践。西医医院也常常在处方中加入中成药,可简称为“西病中西合治”。


1“西病中治”打破了以往的医疗体系

中医通过四诊(望、闻、问、切)和辩证诊断出的疾病可称为“中医病”,西医通过生化化验和物理效应数据(例如验血和X光照相,CT 等)和病理学确诊出的疾病可称为“西医病”。长久以来,中医用中药治疗中医病,西医用西药治疗西医病,各有一套做法,互不相通,互不干扰。可是,近年来通行的“西病中治”的做法打破了以往的医疗体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下面用北京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三级甲等医院)的处方(下图)说明“西病中治”的实际操作情况。

 在处方的临床诊断栏目下我们看到有如下的疾病名称:“慢性胃炎”,是西医病名;“反流性食管炎”是细分的西医病名,是通过胃镜检查确诊的;“反酸”是自述症状;最后“腹胀满病”,是中医病名。处方1 的R:栏目中列出的药品是“旋覆花”等14味中草药。处方2的临床诊断栏目下的病名与第一张相同,但是在R:栏目中写的药品名是“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这是主治反流性食管炎的西药。


这两张处方说明,中医院采用西医的检查方法,依据西医的病理,用西医的病名确诊,但是用中药治疗。有时也同时使用西药特效药治疗。“慢性胃炎”是“西病”,“旋覆花”等14味中草药的作用是“中治”。处方1号表明“西病中治”,处方2号表明“西病西治”。两张处方合起来表明是“西病中西合治”。

“西病西治”顺理成章,可是“西病中治”就有问题了,“西病中西合治”更有问题。中药用来治疗西医病,有病理和药理的道理吗?对于这一问题,人们似乎没有具有说服力的回答。下面先以说明书中标明主治糖尿病的中成药为例,具体讨论中医药治疗西医病是否有病理和药理的根据。然后讨论“西病中治”的一般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2举例:中药治疗糖尿病的药理和疗效问题

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功能减退或者胰岛素抵抗等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是有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糖尿病通过血糖指标来确诊,这一标准建立在对胰脏、胰岛素、血糖浓度、高血糖等并发症的认识基础之上。糖尿病的治疗以限制人体葡萄糖的产生和/或注射胰岛素加速葡萄糖的分解为主。西医通常用二甲双胍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加速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是1922年首创的,实验机构负责人约翰·麦克劳德因此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此之前,西医没有有效方法治疗糖尿病。


中医接受了西医的血糖指标来确诊糖尿病,即承认了西医控制血糖的病理学和药理学。但采用中成药治疗,又与西医病理学和药理学相悖。有多种中药饮片方剂和中成药都标明能治疗糖尿病。这些药的药理和疗效问题都差不多。下面以说明书标明主治糖尿病的某降糖中成药作为实例来说明。


▲某降糖中成药说明书


该中成药有国家药监局的标准编号,有国药准字Z打头的编号,属于正式批准上市的中成药。其说明书上标明的主要成份有人参、枸杞子等22味中药,适应症/功能主治为“滋阴补肾,生津止渴”,“用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引起的全身综合症”。在不良反应栏目下标明为“尚不明确”;在注意事项栏目下也标明“尚不明确”;药理毒理及药物代谢动力学都没有提及。也没有给出该中成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检测情况,例如百分之几的病例有不良反应等。

 

该中成药说明书中没有给出控制血糖的药理,所列各味中药也都没有降糖功能。例如该中成药成分中的“天花粉”为清热泻火类药物,其具体功效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黄芪”功能为“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这些中药都是针对消渴疾的,没有分解和摄取葡萄糖的功能。

 

 从成分来看,该中成药有中医药体系所认定的“滋阴补肾、生津止渴”的功能,但是这与在主治栏目下标明适用的糖尿病有关系吗?说明书没有明确说明。人们可能会把“适应症/功能主治” 栏目下的文字连起来理解,即“滋阴补肾,生津止渴,用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引起的全身综合症”。出品方可能是认为有生津止渴功能的中药一定能治疗有该症状的糖尿病,或减轻其症状。但这一形式上的推理,混淆了口渴多饮的表象与血糖增高的本质区别,混淆了生津止渴功能和降糖功能的不同。该中成药的22味中药是为了滋阴补肾,治疗口渴多饮的症状。但是,口渴不一定是糖尿病,有些糖尿病患者也没有口渴多饮的表现,口渴与糖尿病没有必然联系。中医所说的阴虚肾虚是以口干口渴来诊断的,但糖尿病以血糖标准来诊断。因此阴虚肾虚不能等同于糖尿病。没有医理和药理说明能治疗肾虚的中药能控制血糖水平。


该中成药既然有生津止渴的功能,是不是可以减轻糖尿病病人口渴多饮的症状呢?糖尿病人有口渴的症状是因为血糖升高后,血管吸收周围组织中的水分。人体内水分的高渗透性引起多尿,继而因口渴而多饮水。所以说糖尿病病人口渴多饮的症状直接与血液高血糖浓度相关联,只要通过注射胰岛素等治疗手段,使血糖浓度控制在正常水平,口渴多饮的症状自然就消失了。如果病人的血糖浓度居高不降,该具有生津止渴的功能的中成药是否能阻止病人血管吸收周围组织中的水分,从而缓解糖尿病病人的渴多饮的症状呢?这需要检测和研究。


当然,古代中国人应该也会得糖尿病。有人根据对司马相如和杜甫患消渴疾的记载,推测他们得的可能是糖尿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云:“(司马)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 杜甫诗《同元使君春陵行》:“我多长卿病,日久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这里说的“长卿病”,是形容病同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然而,当时人们不知道也没有条件测量血糖,司马相如和杜甫也就不可能检测过血糖浓度,现在并不能确诊他们当年得的是不是糖尿病。从推理来说,既然中国古代不可能有糖尿病的诊断,也就不可能积累相应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古人得糖尿病有口渴的症状,很有可能被当时的中医当作消渴症治疗。因为消渴症不等于糖尿病,所以不能说中医药有治疗糖尿病的经验。中医药有治疗“阴虚肾虚”的长期历史经验,但是用中药治疗糖尿病只是近年出现的事,没有经过长期历史检验,其对糖尿病是否有效,有没有控制血糖的功能,仍需要做科学的药效检测。

 

据近年来的报道,在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试验中,葛根芩连汤被证明能通过控制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使血糖产生的效率降低,从而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葛根芩连汤在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有记载,由葛根、黄芩、黄连和甘草四位药组成,之前是用来治疗湿热所致的腹泻的,与糖尿病没有任何关系。而葛根芩连汤能够控制血糖的发现表明:对中药治疗西医病的疗效的科学检验可促进人们对中药药理的认识,相应的研究方法是中药研究的典范。某降糖中成药和其他声称主治糖尿病的中药是否对控制血糖有效,需要做相同方法的检查和研究。


3“西病中治”没有药理根据也没有经验

关于上述中成药能否治疗糖尿病问题的讨论说明,对于按西医标准诊断确诊的很多疾病,中医药既没有治疗的药理和病理根据,也没有长期疗效经验,有着长久历史实践的中医的药理、病理和经验无法直接用于治疗现代的西医病。


从历史看,中医药已经在中国流传发展了三千多年,人们相信中医药的实践结果。中医通过望、闻、问、切,了解症、舌、脉、形、色、神等表现后,通过辨证诊断以传统的中医病名确诊,然后根据中医的医理和药理下药。中医医理的依据是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平衡、阴阳五行等学说,再加上天人合一的概念,呈现着某种自然哲学的形态。中医的药理则来自长期历史实践经验。


西医对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生化检验和物理检验,例如验血、照X射线和测血压等。西医的医理分析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学基础上的病理学和药理学。而现代生物学的基础又是十七八世纪发展起来的现代实证科学——物理学和化学。


那么,基于自然哲学发展起来的中医的病理学,与在近代科学基础上发展的西医的病理学在本质上是不相通的。中医的病理和药理不能用于分析根据西医病理确诊的疾病。而且,大多数西医病也是在近两三百年才有确定名称的。例如,糖尿病的名称“Diabetes Mellitus”,是十七世纪才确定的。所以古代发展、传承下来的中医药不可能有治疗现代西医病的经验。


有人说用中药治疗西医病的依据是中西医病名的对照表。中西医病名对照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如日本的落合泰藏于1882年就编撰了《汉洋病名对照表》;中国的徐业勤于1909年编撰了《中西病名对照录》;1976年,张瑞祥、孙家骥出版了《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病症名称对照》等。但是这些对照都是基于中医师的个人医学理念和临床经验。“对照”一词本身也没有十分明确的医学含义。把中医病的表现与西医病的表现比较,如果表现相似,就说该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相互对照。但是表现相似,不代表本质相同。中医在确定病人症状后,通过辨证思维,考虑阴阳五行等才能确定中医病名。西医则在了解病情基础上对生化检验和物理检验结果分析,然后根据生理学和病理学来确定西医病名。即使对同一病例,中西医对照的病名反映的病理也会相差很远。例如在不测血糖的情况下,糖尿病的某些症状,如口渴口苦,舌苔厚,全身无力等,可被中医诊断为“外感风热”,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这就错了。这说明病理不同的疾病可能部分症状是相同的。中药治疗中医病有药理可寻,但是中药治疗依据症状相同的规则对照出来的西医病就根据不足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给出了中西医病名对照的规范。例如内科3.1节有关于中医病“肺失宣肃,肺气不清”与西医病“急、慢性支气管炎”对照的表述。“咳嗽是因邪客肺炎,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诊断依据包括,“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等。该段文字表明的诊疗方案是,根据西医的血液生化检验、放射线检验和听诊器检验来确诊西医病,然后根据“多见于”的关系确定与其对照的中医病。我们看到,对应关系是用“多见于”三个字表述的。也就是说,中医诊断的疾病,“肺失宣肃,肺气不清”的主要症状“咳嗽、咯痰”“多见于”其对对照的西医病“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然而症状一样,不能说明疾病的病理一样。这一段文字,没有论证治疗“肺气不清”的中药是否能以及为什么能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实际上,急性支气管炎十分危险,是否能用中药控制病情有待研究。患严重支气管炎的老年人并没有明显咳嗽、咯痰的症状,这种支气管炎是否能用治疗咳嗽、咯痰症的中药治疗也需临床检验。


此外,在常见病中,西医病名远多于中医病名,有时一个中医病名要对照多个西医病名,实际上不存在中西医病名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由于中医的消渴症与西医的糖尿病都有口渴的症状,因而两个病名被认为可“对照”。可是根据口渴的症状,消渴症还可与尿崩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干燥综合征、慢性消耗性疾病、热病(发热)脱水、甲亢等六种西医诊断的疾病“对照”。显然,中西医病名对照表不能作为中医药治疗西医病的药理和疗效根据。


4“西病中治”疗效和不良反应亟待双盲检验

很多人认为中医药的经典药方经过数千年的历史考验,其疗效是不容质疑的,不需要按西医的方法和标准来检验。


按照这个逻辑,中医药治疗西医病就说不通了。因为“西病中治”这种治疗方式是近年出现的事,其疗效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中医医理和药理也无法解释。因此,要确定中医药治疗西医病的疗效,需要做科学检验。西药对西医病的疗效尚且需要通过双盲检验确定,中药对西医病的疗效同样甚至更需要通过双盲检验确定。因为从病理和药理上说,西药治西医病通常是有根据的,可是很难说明中药治疗西医病的理由。


近年来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注册,数以万计的中医经典药方,被开发成中成药或者注射针剂。这些中成药或者注射针剂的说明书,除标明主治中医病症外,还标明主治西医病。可是,说明书通常没有给出其疗效数据,也不说明其治疗的机理、不良反应和药理毒理,更没有注明中药与西药配伍的不良反应。数以万计的这样的中成药和注射针剂,被西医和中医大量用在治疗西医病的处方中,形成独具特色的“西医中治”的现象。


这种说明书的书写方式,使人们对中成药产生不少误解,以为中成药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可以放心长期服用。许多人甚至将中成药看作“保健品”,是对人身整体有好处的“补药”和“解毒药”,可以“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因而大量用中成药治疗西医病或者配合西药治疗西医病。


另一个现象是,我国西医用中成药特别积极。《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年9月所刊登的《综合医院西医医师使用中成药情况调查分析》显示,在中成药滥用方面,受访的综合医院西医医师中74.47%认为“比较常见”(55.28%)或“非常严重” (19.19%),21.69%认为“少量存在”,只有3.84%认为“基本不存在”。西医医师对自己的中成药处方质量认为“质量一般,存在部分问题”的占48.18%,认为“质量较高,可能存在少量问题” 的占40.88%,认为“质量很高,很有信心”的占7.87%, 认为“质量较差,经常出问题”的占3.07%。大部分西医医师(58.54%)掌握中医辨证方法的程度仅是“初步了解和运用”,能达到“较为了解和运用”和“熟练运用”的仅占23.03%,毫不了解的占18.43%。


可以想见,大量使用这种疗效和毒性不清楚的中成药对病人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所有以西医病为主治的中药、中医方剂、特别是中成药,是否对西医病有效都应经过类似当年屠呦呦参加的523项目所实施的检测程序来确定。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中医的特点是个性化治疗。对同一病人,不同医生往往会给出不同诊断,开出不同处方。在治疗过程中,处方也因病症的发展而改变,例如增减一两味药,或者增减某些药的药量。这使得传统中医的治疗病例无法重复,似乎每一次治疗都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这导致治疗同一种疾病的组合方剂数目极大,无法用统计方法来确定处方的平均疗效,也无法用安慰剂做双盲检验以确定疗效的真实程度。


但是,近年来食药监局批准上市的众多主治西医病的中成药,使中医治疗的个性化的特点有所变化。中成药作为单一药品出现在治疗西医病的处方中,对症的西病病名非常明确。对于相同的西医病的病名,用相同名称的中成药治疗。这就意味着,对标明主治西医病的中成药的疗效的双盲检验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那些对主治疾病没有显著疗效的或毒性大的中药方剂和中成药,应修改说明书,停止对其标明的主治西医病的治疗。对于那些经双盲检验确定,对主治疾病疗效显著的中药方剂和中成药需进一步研究其药理,在说明书上补充科学检测疗效的报告,治疗的作用机理、不良反应、药理和毒理,中药与西药配伍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用这些中成药治疗其主治的西医病才可能堪称“药理清、疗效明”。


参考文献:

1.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4-10/06/c_1112720032.htm

2. 王蓓,李金鑫,温建民.综合医院西医医师使用中成药情况调查分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9):120-125



李连达:

对《“西病中治”:药理不清,疗效不明》之商榷


“西病中治”是人们对中医(传统医学)、西医(现代医学)及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化)的新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与某些误解。


1


“中医”“西医”是约定俗成的提法,并不科学、准确,称之为“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更为合理。


正如过去的“洋火”(火柴)、洋油(机油)、洋布(机织布)、洋车(人力车)、洋枪洋炮等,凡是外国的东西都是以“洋”、“西”二字,现在已很少使用这些名称,但“西医”、“西药”沿用已久、约定俗成,仍在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很多传统的东西(包括文化、教育、医学、农业、天文、地理等)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包括传统医学的现代化、科学化、标准化。100年前的“现代医学”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而不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不能永远停留在100年前的水平上。因此“现代化”只有起点,没有落点。无论传统医学或现代医学都要不停地“现代化”。


传统医学的现代化,主要途径之一是“中西医结合”,从理论到实践,从医到药,从诊断(辨证)到治疗(施治),从基础到临床,从局部到整体,从一方一药、一病一证的结合发展到两个医学体系的结合,从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到当代的中西医结合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多数专家认为我国当代医学由三驾马车组成:即现代医学(西医)、传统医学(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传统医学的现代化),近年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已获得重大进展,受到国家的重视与支持,受到公众的认可与欢迎。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2


传统医学与现在医学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有同有异,两者目的相同,都是防病治病,保护人类健康,都要求安全有效。


但是两者的理论、方法、手段不同。目的相同,是两者结合的基础。理论方法手段不同,使两者结合会有很多困难,需要研究解决。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有些学者对中西医结合,有不同看法,有争论,很正常。可以求同存异,在互相尊重、互相团结的基础上,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模式与途径,推进传统医学的现代化、科学化、标准化,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全人类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3


一百多年来有中医西医之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分,中药与西药之分,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之分,中医疗法与西医疗法之分,但未闻有“西病”、“中病”之分,而是同一疾病可有西医病名及中医证名之分,中西医结合使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有了共同语言,有利于学术交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该文所论“西病中治”实质上是对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的误解,是老问题新提法,是否准确有待商榷。


4


传统医学(中医学)是“古代科学”的一部分,两千年前不可能有“现代科学”,也不可能有现代科学的生理、病理、药理学等。因而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是伪科学。我国四大发明及天文、地理、农耕等都不是现代科学,都是“伪科学”?中医学是古代科学的一部分,不是现代科学,但不是伪科学。也不能认为古代科学都是伪科学。


5


中医能否治病救人?


中医不仅有2000多年的实践经验为证,在当代也对多种疾病进行了大组病例、随机分组、双盲对照、循证医学等严格的临床研究。例如近年对多种中药进行上市后再评价,观察800—3000例病人,获得大量可靠的数据及科学准确的结论,证实中医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并通过大量现代化的基础研究对中药的有效成分、作用原理,有了进一步研究与了解。


中医学对我国民族及世界人类健康的贡献,不仅为国内外中西医药学者所承认,也得到我国政府的承认与支持,并将中医药事业作为保证全民健康的重要国策加以发展。


周恩来总理曾指出:“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完全正确。我国传统医学如何向现代化、科学化发展,从古代科学向现代科学发展,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发展,如何实现现代医学、传统医学及中西医结合三驾马车长期存在,优势互补,共同为我国人民健康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加以解决,还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甚至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并非坏事。


中医学能够经历几千年的考验,没有消亡,反而长盛不衰,关键就在于她能治病救人。因此,提高疗效,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不断发展创新,是推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和主要关键。在学术问题上有不同看法,有争论是正常的,但不要停留在没完没了的“空战”上,而应立足于实践,在不断发展创新中,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推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延伸阅读】


李连达:妖言惑众,何其无耻,关于美国中医中药


来源:李连达科学网博客


许培扬教授在《美国的中医中药》博文中,真实客观的介绍了中医中药在美国的现状,以及美国有关的政策、法规。纠正了一些错误的谣传。


中医中药走向全世界,为全人类服务,是所有中医药工作者共同的愿望,并为之而努力。国家的重视,社会的需要,民众的支持,中医药工作者的劳力,使我国中医药事业有了空前的发展。


我们不赞成全盘否定中医药,消灭中医药。几千年来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在大量经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医学”,在治病救人防病治病,保护人类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医药仍不能完全满足大众需要,中医中药仍有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中医中药也在努力向科学化、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任何科学领域都是由古老的、不完美的、以经验为主的“古代科学”向更先进、更完美的“现代科学”发展。中医药也不例外,传统的中医学向现代化的中医学发展,也是必由之路。但是不能求之过急、过苛,需要一个艰苦的漫长的过程,需要中西医药,各学科,各领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赞成狂妄自大,自吹自擂,夸大宣传,欺骗公众。特别是一些官方人士,有影响的学者,应该讲真话,介绍真实情况,不要信口开河,妖言惑众。不论是为了突出政绩,还是为了商业利益,推销商品,谋取不义之财,都不应该编造虚假不实的情况。


人民需要讲真话,了解真实情况。既不要往自己脸上抹黑,也不要违心贴金。有成绩要充分肯定,有不足或缺欠,应认真反思奋起直追。


许教授美国之行,对多方面进行了深入、客观、真实可信的调查与介绍。对于国人了解国外的真实情况颇有帮助。希望能够扩大影响范围,编辑成册,广为发行。■



【附:许培扬教授博文】


美国的中医中药

【许培扬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在美国看到中医诊所很多,针灸、推拿等。在中国城里有中医养生、足疗等。


最近网上对中医的争论很热。读到一些有关在美国的中医情况的不实帖子。


比如有人竟胡说什么:“对中医人才的需求,使得大批中医院校在美国应运而生。到目前为止,据粗略统计,美国中医院校已达80所以上,这还不包括正规大学设有针灸等相关课程的学校”,“据权威统计,最近8年来,美国民众寻求替代医学(注:中医在当地的称呼)治疗的人数远远超过西医。美国当地很多脊椎医师、口腔科医师、内科医师纷纷改学中医。”等等。造谣已经到了无耻的程度,实在感到有必要专门写一文澄清事实。但是,本人非在美搞医,欢迎对不足和不实之处予以补充指正。


1、美国没有“中医师执照”。“中医师”在美国不算是(执照)医生,其实根本就没有这一正式称谓,不管是哪个州。但是,美国有“中医针灸师执照”和“中药师执照”。


据“美国针灸和东方医学资格委员会(NCCAOM)”的统计,现在全美有41个州允许执照针灸师开业(2004年的数据)。


2、美国执照针灸师的组成主要有四大部分:经过300学时训练的美国西医,修读三年制美国针灸学校的毕业生,来自中国的中医院校毕业生,还有一些经过中医训练的中国西医医生。美国许多执照都与州有关,由州立法制定。比如,对“中医针灸师执照”纽约州规定,凡是申请执照的针灸师必须通过NCCAOM的专门考试。已获得执照的针灸师每四年要修满一定量的有关针灸和东方医学的课程,执照才能保持有效。“美国针灸学校”,可能附属在某个医科大学内,它本身不是中国国内意义上的“医学院”。它只培养针灸师(授硕士),不培养“中医师”。


3、美国一些大学医学部在替代医学(Alternative Medicine,或称为“补充医学”,Complimentary Medicine)设有中国传统医学课程。但是,这也不是为培养我们认为的那种‘中医’的。其实,美国大学什么样的选修课都有,像“马克思主义”,“品酒”······当然,对于想/正在学针灸等专业的学生,这应该算很重要的课程。


美国医学学会曾声明说,“缺乏证据证明大多数替代医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医生应该了解病人是否在使用替代医学或者非常规医学的手段治疗疾病。病人必须被告知如果中断正在进行的常规治疗可能会有的危险。”


4、美国销售的所有中药(一般是中成药)都不是FDA(美国食品和医药管理局)批准的药物,因此,不算“药”。一般是以食品补充剂名义进口。因此,开中药的“中医师”(比如针灸师)需要专业执照的认可,谁都可以开药方。这就像你给别人写一张食谱,某种菜的配料一样。中药是否可申请FDA批准?理论上说当然可以,但是对几乎所有中药实际是不可能的:FDA批准药品要求极严格,耗时。但是,大多数中药都是说不清成分,说不清疗效,说不清副作用。想通过,没门!


在美国销售的中(成)药标签没有一个(据我所见,东方超市就卖)上面有英文翻译。原因或可能是:如果照中文翻译,能治什么什么病,这就犯了美国FDA的大忌。你没有经过批准,怎么说能治病?等着吃官司吧!另外,没有英文说明,老美就是有心,敢吃吗?其实,我猜想,FDA是知道内情的。只不过一些东方人吃了一辈子,又可能足不出‘唐人街’,英语和经济可能有困难,不让他/她吃,怎么办?一些东方人迷信‘补肝’,‘补肾’,可能和西方人相信维他命一样吧。因此,挣一眼闭一眼。


5、 美国为什么没有“中医”执照现在很容易理解了:没有可称为‘药’的中药呀。医生不能没有药开吧,只能开“食品疗方”?同时中医的治疗方法也没有经过FDA批准。更不要说如何考你的中医知识:考“阴阳五行”?考“闻问望切”?大学没有“中医”学位(针灸只是中医的一个分科),没有“中医院”可供“中医”实习。医院实习是‘未来大夫’必须经过的重要阶段呀。


6、由上不难理解,美国医疗保险是不会支付“看中医”和买“中药”费用的。因为,这不是医生,不是药。至于针灸,虽然有执照,合法开业。但是许多保险公司仍不支付。比如,美国覆盖面最大的联邦为老年人,残疾人开设的保险,medicare part A&B 及为穷人(包括子女)的 medicaid 都不支付。


7、当我贴出有关美国中药的这个(不算“药”)事实。有人竟误解为:在美国,中药有个“宽松环境”,更适合中医药的发展!他们不懂,“算药”和“不算药”的区别,药是经过了FDA的检查和同意,具有某种疗效,因而可以在标签中标示(所用文字都要FDA批准),在药品专销(店)柜台出售的药物。医生也能在处方中开给病人,医疗保险有可能支付。另外,它的成分,品质也在FDA的监督之下,即,不能有假药出售。


但是,不算“药”,而算“食品补充物”,FDA/市场只须注意它是否符合卫生检疫标准(包括不含有害物)。至于它的成分谁会去管:难道FDA要去检查,比如,某种蛋糕的成份含量是否变了?另外,不算‘药’,它的标签上就不能含暗示“可以治疗XX病”含义的文字。执照医生不会在处方中看出,保险公司一定不支付。所以,中药在美国只能躲在唐人街的小中药店或东方店的一方小柜台里,进不了像CVS,Walgreens,Wal Mart等美国人买药的地方。■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