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taichi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14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彭静山临证经验

已有 2492 次阅读2016-4-18 19:29 |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作者/彭静山 ⊙ 编辑/水生木 ⊙ 校对/太冲

作者简介:彭静山(1909~2003),著名针灸临床家、教育家。15岁学医,受教于一代名医马二琴先生,22岁时开业行医,临证近70年,精通内、外、妇、儿、针灸,提倡针药并用,临床经验丰富。在1960年代,彭静山先生因遭受迫害而失去听力,在此后的临床实践中听诊受挫,他克服重重困难,突破望诊极限,根据《黄帝内经》“观眼察病”和《证治准绳》对眼的脏腑划分理论,于1970年代创眼针疗法。眼针疗法自1982年公布予世后,不少学者分别对眼针进行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其临床和解剖学结果均肯定彭氏的眼针穴区划分和眼针疗法的临床价值,使眼针疗法得到推广应用,并在海内外针灸界产生较大影响。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彭氏在学术上强调“勤求古训”,悉心研读《内经》、《甲乙经》、《针灸大成》及其它历代关于针灸的著作,汲取精华;强调在临证时,求神似不求形同;辨证精,取穴准,手法明,善妙用。

1.练针有得,创用三法

(1)练臂运掌法:针刺治病,不仅需要有娴熟的理论基础,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练臂运掌,是针刺治疗前的基本训练之一。主要方法是:“身如柱石,足与肩宽,屈伸旋平,意守丹田”。其中屈伸旋平一句,指①臂与肩平,向前平举,两手屈于胸前,手心向下,手指端相接,由内向外画弧32次;②两臂侧平举,手心向下,由外向内画弧32次;③两手向前平伸,手腕及手指摆动,由左向右画弧16次,由右向左画弧16次。

(2)水面练针法:彭氏认为,古来刺法虽多,但究其要,轻、点、浅、深 是进针深度;快、慢为进针速度;直、斜、旁、横为进针角度;反、倒、多、少、重是针刺的作用。其中,惟有轻刺最难。主张一切刺法练习,应从轻刺开始。受“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之启迪,创“四步水面练针法”。一是置棋子于水面,令其平稳。持针垂直刺到棋子上边,以刺入棋子某一部位,只见水微动,其位置不变为度;二是置塑料瓶盖于水面,方法如上,以刺时,瓶盖不翻转沉下,水面微动而位置不变为度;三是轻刺海绵,以刺时,其平稳不动,仅微颤为度;四是轻刺水果,以刺时针尖既不刺破果皮,又不使其移位为度。此四步练习方法,左右手交错进行,循序渐进,如书法家写字悬腕相似,持之以恒,方能达到“轻而徐入不痛之因”之炉火纯青地步。

(3)龙风持针与无痛刺入法:龙凤是指持针刺入或出针时,虎口呈“龙 眼”或“凤眼”之状。原则是“持针施捻,全神贯注,龙眼运针,凤眼刺入”,“拇前食后,形呈龙眼,轻巧出针,宁近勿远”。无痛刺入法十二字要诀为:“准确找穴,躲开毛孔,迅速刺入”。找穴一要“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二要找有压痛或以指压有坚硬,虚软,条索状,硬节等处的病穴。凡属痛点,多和毛孔一致,刺入时,进针部位在毛孔之间,速度要快,则无痛或痛觉很轻。

2.循经取穴八法

(1)辨证循经取穴法: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精髓。每治一病,必须审证求因,立法施治,旗帜鲜明,如矢中的。例如失眠症,原因很多,认清病因,循经取穴,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失眠症之治,应循经取穴;由于精神刺激而引起的属于心,取心经神门穴;怒气伤肝所致的取肝经行间穴;忧思伤脾所致的取脾经三阴交穴;悲哀伤肺所致的取肺经列缺穴;惊恐、受寒或房劳伤肾所致的取肾经、太溪穴。如治刘XX,女,13岁。沈阳市柳条湖小学学生。1974年7月14日来诊。主诉:失眠达4个月之久,每夜长时间不能入睡,入睡片刻即醒。曾经服用各种催眠、安神、养心、补血等中西药均告无效。诊见:神情疲倦,面色青黄,形态 瘦弱,脉来沉弦,左关明显。询问其母,言平素脾气暴躁,经常发怒,怒后则失眠更甚。诊断:肝阳上亢失眠症。治疗:实证宜用泻法,应刺大敦。但大敦为井穴,不能使用手法,乃以荥穴行间代之。效果:每天1次,连续针刺4次,睡眠可达8小时,从此痊愈。

(2)首尾循经取穴法:即病在经脉的起端穴,针其止端穴;病在经脉的止端穴,针其起端穴。起端为首,止端为尾,所以叫“首尾循经取穴法”。此法治疗经脉首尾穴局部疼痛、麻痹,而对疔毒尤为特效。疔毒的好发部位为面部、口唇及手足,且往往生在穴位上,主要症状:疼痛,发热,恶寒,心烦,恶心。亦有出现红丝者名曰红丝疔。可在红丝尽头处,以三棱针点刺出血。例如:王X X,女,16岁,沈阳市某中学生。1974年10月20日来诊。主诉:突然右颊红肿疼痛,在鼻骨旁起一水泡,曾经呕吐一次,心烦尤甚。舌质干,色赤,脉见沉数, 右关更为明显。血常规化验:白细狍15400/mm³,分叶90%,淋巴10%。从脉症分析,属胃中积热,发于面部,水疱正起于胃经四白穴处。诊断:面疔。治疗: 用首尾循经取穴法,选用胃经右足次趾端的历兑穴。以28号5分长的不锈钢针,急刺重插,不用手法。因为粗针重刺井穴,就是泻法。针入以后,留针20分钟,心烦减轻。术后血常规化验:白细胞81/mm³,分叶70%,淋巴30%。次日复诊面部水疱已无,除右颊微赤外,其余症状消失。

(3)两端循经取穴法:确诊为某一经的疾病后,即采取某经的起止两端穴位,由两人持针齐刺,同时进针,同时用手法,得气后同时起针。例如:胁痛,属于胆经的经脉循行部位,即取足窍阴、瞳子髎两穴。本法对于一些以疼痛为主的疾病如痛痹、胃痛以及运动功能障碍导致走路、举臂受限等,颇有效。如:治王XX,男,34岁。沈阳自行车广工人。1975年4月31日来诊。主诉:近半月以来,左臂由肩到手发麻,第四指知觉迟钝,举臂困难,手不及头。诊见:精神疲倦,面色萎黄,舌质润,尿少,下肢微肿,六脉沉细。辨证:沉潜水蓄,四肢不灵,病属三焦决渎不利,故尿少微肿。而左侧三焦经发生阻滞,气血不充,故而麻木。诊断:肌痹。用两端循经取穴,针其左侧关冲、丝竹空。针后左手可以上举,麻木亦轻。针2次麻木止,3次告愈。迄今未见复发。

(4)远端循经取穴法:本法与首尾循经取穴法不同,首尾循经取穴法只限于一经,此法为多经。取手三阴经的起穴和手三阳经的止穴,临证也不必拘泥首尾穴,距首尾穴附近的穴也一样有效。例如:王XX,女,19岁。辽宁省新民县梁山公社下乡青年。1975年10月30日来诊。主诉:近1个多月由于受凉,手指抽筋,一日数次。近3天手指拘挛,握固难开,强力扳动,则呼痛而仍不能伸。曾经服药、针灸治疗均无效。诊见:形体尚壮,面色咣白,手指僵硬而冰凉,舌润 无苔,六脉沉迟。从形色脉证,均属寒致血凝,经络受阻而癖滞。诊断:鸡爪风。局部取穴,针八邪、三间、大陵等均无效。邻近取穴,曲池、手三里、天井 等亦无效。遂采取针刺手六经的远端穴,或首穴或尾穴,随其循行走向而定。针刺中府则大指开,针迎香则食指伸,针天池则中指松弛,针丝竹空则无名指灵活,针刺极泉须抬肩露腋(可改为青灵),则小指伸直。小指属心与小肠二经,表里相关,刺一经而二经共同有效。针后遂愈。

(5)表里循经取穴法:经络“内联脏腑”,脏腑各有表里关系,经络亦随之变应,表病治里,里病治表,谓之表里循经取穴,但须以辨证敢穴为原则。例如:贾XX,男,46岁。沈阳薄板厂工人。1975年9月9日来诊。主诉:从1966年开始胃痛,由于饮食停滞而发,时轻时重。近数月经常作痛,大便溏泻,四肢倦怠,肌肉消瘦。其痛甚苦,服药针灸,治疗不愈。诊见:面黄肌瘦,手足发凉。舌润无苔,舌边有齿痕,脉沉迟,右关尤甚,胃主纳谷,脾主运化,脾虚不能化谷则便溏。脾主四肢,则手足冷;脾主肌肉则形体瘦;其脉沉迟则主里寒。诊 断:虚寒胃痛。其痛在胃,病因在脾。虚寒则宜灸之,用知热感灸,艾炷小如麦粒,灸脾之络穴公孙。每次灸10余壮,以知热为度。灸1次痛减,共12次,手足 渐湿,大便成形,肌肉渐丰,胃痛痊愈。一年后随访,并未复发。

(6)原络循经取穴法:原络循经取穴,应认病之原,循病之络,原络辨证取穴之法,颇有效应。例如:杨XX,男,35岁,军人。1976年7月6日来诊,主诉:上睑不能闭合,不能眨动,久视发酸,时或头痛,逐渐发展,久治无效。诊见:体壮神疲,面色红润,有悒郁之状,颇以眼睑之病为苦。舌无苔,六脉沉缓,右关左尺均无力。《灵枢·经筋篇》:“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今病已数年,病在太阳,当治其足太阳,并治足太阴,五轮八廓,眼脸总属脾经。诊断:上睑麻痹。取足太阳之原穴京骨,并其表里经足少阴之络穴大钟,针刺此二穴,灸脾俞穴。应用此法,治疗15次,能作瞬目运动,亦无视力疲劳,治20次而恢复正常。

(7)募穴循经配穴法:为何上述六法都称取穴,而及七法则称配穴?乃治疗久病,除循经取穴外,必须配以募穴,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例如:王XX, 男67岁。1976年10月3日来诊。主诉:咳嗽喘息多年,痰亦甚多。夏季轻,冬季重,久则不分季节,发病时则重,不发病时则轻。曾用各种方法治疗无效。诊见:体衰神疲,面色微白,气息急促,喉有痰鸣,随呼吸而发,苔黄,脉数。辨证:脉症合参,属于肺热,气促痰鸣,有如喘息。体衰神疲,病久则虚。诊断:痰喘。治疗:循经取穴,以肺经的寡穴中府为主。对症配天突治痰鸣,膻中治气喘,丰隆以化痰。针刺9次,症状消失。以后又发作几次,间隔期较长,症状亦轻。用上述方法,每治必效,但未根除。

(8)郄穴循经配穴法:久病用募穴,新病用郄穴,是针灸配穴的法则。例如:丁 XX,男,16岁。辽宁省辽阳市小屯公社下旭大队人,每年春季皆衄血,今天忽然大量流血不止,用棉花塞鼻,血由口出,无法可止。诊见:仰卧炕上,鼻孔塞以棉花,血从口出。面上血迹模糊,地下血水狼藉。精神疲倦,面色苍白,口唇色淡,声微息短。自述头晕心悸,舌色赤而无苔,如去膜猪肾,六脉皆芤。肺开窍于鼻,肺虚血虚之候,宜先止血,以防虚脱,为急救之计,先用线紧 缠其两中指第二、三节缝横纹处。然后急刺双侧迎香,其血稍止。又刺双側孔 最,得气后用补法,其血立止。孔最为肺经的郄六,郄穴为治新病的特效穴。肺开窍于鼻,患者平素血虚肺热,每春衄血,于今为重。此次失血过多,能奏速效主要是先用线紧缠中指以急救止血。次针迎香,使局部血管收缩,急病配都穴,用以循经补肺,从而紐血得以速止。

3.针灸七方十剂

彭氏体会针灸亦有七方十剂:

(1)七方是配穴的组织形式:①大方:取穴多,用粗针,手法重。适用于急症、重症、实症及体质强壮的患者。②小方:取穴少,用针细,手法轻。适用于新病,轻症,小儿疾患及体弱患者。③缓方:取穴少,留针短,间隔时间长。适用于许多慢性而轻微的疾患。如神经衰弱,习惯性便秘。④急方:穴位易找,操作方便,疗效快,适于急救。如抢救晕车、晕船、急性肠胃炎、癫痫发作、小儿惊厥等。⑤奇方:只取一穴,中病止。或屡取一穴,病愈为度。如牙痛针翳风,癫痫取太冲,失眠屡针行间。⑥偶方:两侧同名穴位均用,或穴位数目相等。适用于全身疾病。以调整机体经络气血,左右上下平衡。⑦复方:包括相同功能主治 穴位的配合使用。如头项强痛,取风池,又复加天柱。合病、并病,治疗时一箭双雕,如膝关节炎,又消化不良,针膝眼治膝关节炎,加中脘治消化不良,复用足三里,加强膝眼、中脘的主治作用。病多分而治之。如已患面瘫,又起荨麻疹,可取颊车、地仓、四白等治面瘫,取曲池、臂臑治荨麻疹。

(2)十剂,是指配穴的主治功能:①补可扶弱。如取大椎、陶道治阳虚体弱。灸膏肓治肺虚。灸足三里以健脾胃。②重可镇逆。如取内关、膻申治膈肌痉挛。③轻可祛实。如膈俞埋皮内针治疗眩晕。④宣可决壅。如手抠天突穴可祛除痰诞壅塞,呼吸困难。⑤通可行滞。如石门、天枢泻之,以治“滞下”。⑥涩可固脱。如脱肛针长强,灸百会。⑦滑可去着。如针四缝治小儿疳积。⑧泻可祛闭。如用呼吸泻法针三阴交治大便闭结,左腹结埋皮内针治便秘。⑨湿可胜燥,如取膻中、膈俞以行气活血治燥病。⑩燥可胜湿。如针阴陵泉、三阴交祛湿消肿。此外,还有寒热二剂,常用肾俞、关元、气海以祛寒,大椎、陶道、合谷以退热。

4.降压十法

彭氏治高血压,颇积心得,计有十法:

(1)人迎洞刺:又名窦刺,其穴在颈外动脉窦处。令患者仰卧,头部低位。先用手按压之,如感眩晕,则不宜针刺。针刺时,左手指固定其下动脉,右 手持1.5寸针刺在动脉壁上,以针后针柄微颤为度。不用手法,10秒后起针,留针最长不宜超过2分钟。主要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庄。也可用于支气管墙息、胆右症、胃痉挛。

(2)膈俞皮内针找准六位,双侧各埋1号皮内针一只,可留之七天。适于体胖、畏针者。此法简便,但取穴必须准确。

(3)耳后降压沟:在对耳轮后面上1/3有静脉可见,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如豆许。用于高血压急症。上三法均可在针后10秒降压。

(4)太渊脉刺:用2寸针刺于桡动脉寸口部位,不用手法,以针柄微颤为度,不动可微提针柄调整。

(5)眼针降压:刺心、肝二区。

(6)鼻针降压:取印堂、素膠,用5分针以45度角斜刺。以上三法,可在5分钟内降压。

(7)太冲泻法:刺太冲穴,用提插泻法,适用于肝阳上亢,眩晕较重之高血压。

(8)合谷透后溪:手掌侧置,用3寸针,由合谷透刺后溪,得气后,用捻转泻法,透天凉法更佳。适用于髙血压而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口燥舌干,食欲不振,内有郁热者。

(9)三里降压:体质虚弱,有胃肠疾患而患高血压者,刺足三里,用补法。

(10)石门降压:多用于妇女。任脉偏盛,胸腹胀满,妇人经闭,赤白带下者。

髙血压的兼症治疗,眩晕者多用侠溪、上廉。失眠加行间、神门、肝俞。头痛太冲透涌泉、盲俞。肾虚阴亏配太溪、肾俞。阳虚灸关元、气海、命门。

5.面瘫十法

(1)甩针挂钩疗法:用5寸长针,由患侧颊车穴进针,由深而浅,针尖至口角。左手在距针尖5分处按压皮肤,右手捏住针柄向一个方向旋捻几下,猛力向外一甩,使面颊堆累皱缩,口唇及颜面渐趋正向。外甩5〜10次后将针掣出,如针尖上土缠有肌肉纤维效果更好。也可向外甩数次,将针向耳部拉紧,令患者手捏针柄20分钟许。

(2)三睑疗法:①落睑法:在完骨与翳风之间寻找压痛明显处,以1.5寸针向眼球方向刺入1寸许。如取穴准,针刺角度正确,不能合闭的眼睑可立即闭合。②点睑法:上眼睑麻痹不全,可用5分针,以左手按紧上眼睑,右手持针以15度角边刺边退,似用针划,不可深刺,勿令出血。点刺后,眼睑也可立即闭上。③穿睑法:上睑麻痹或痉挛,久治不愈时,可用1.5寸30〜32号针,刺入上眼睑中层,留针5分钟后慢慢拔出。勿令出血。针后可感眼睑松快,且可微闭。但此法难度大,仅适合其它法屡治不瘥之重症。

(3)口唇点刺:口㖞日久,咀嚼不便,食物滞留齿外,流诞不止者,按紧口唇,用小三棱针在患侧上下唇轻轻点刺,出血少许为度。

(4)口腔泻血:眼险可闭,但口㖞久不恢复者,用三棱针浅刺口腔粘膜,针针见血,并加以刮压,出血多些为好。吐净瘀血,不必漱口。

(5)两点四围:病情较重者,久治不愈,可针患侧四自、翳风二穴,谓之两点,宜用补法。再由地仓透人中,人中透健侧地仓,健侧地仓透承浆,承浆透患侧地仓,对治疗口歪,疗效甚佳。

(6)眼针疗法:以5分30号针沿皮刺入,针眼上焦区,留针5分钟。对新病、小儿之面瘫,疗效明显。

(7)交经缪刺:病久者,可在健侧面部,眼上至唇下选三〜四穴,用泻法。

(8)梅花针叩打疗法:适用于患侧面部感觉迟钝,针刺效果不佳者。用梅花针按常规隔日叩打患侧1次,手法要轻。

(9)循经取穴:病在膀胱经,胆经循行部位较重者,可取申脉、金门、光明、地五会等穴以大肠经、胃经、小肠经、胆经循行部位较重者,选用颊车、地仓、太冲、颧髎、大迎、阳谷、侠溪。

(10)调整经络法:测定十二经井穴旁的爪甲的知热感度,或测定十二经脉原穴,辨明经络虚实。一是埋皮内针于虚侧背俞穴,一是针刺病变之经脉的穴位,此法适于久治不愈者。

6.痹症十法

(1)上下四穴:肩髃、曲池、环跳、阳陵泉为治上肢及下肢风湿寒热痹症要穴。可单用,也可全用。既可用常规刺法,以得气为度。也可用芒针深刺。如杨XX,男,55岁,左肩疼痛一月余。上举时,肘不能伸,屈时抬臂仅与肩平,前伸后伸均受限。甩芒针,肩髃透刺曲池,不留针,1次可伸肘,2次能上举,3次临床症状消失。

(2)缪刺法:痹症疼痛较重,用之甚佳。10cm以内痛点,刺其相应对侧。 也可用前后、左右、平行、上下等缪刺方法。曾治薛XX,女,39岁,沈阳灯泡厂工人。因夜间睡觉开窗受风,次日晨起右上肢不能上举,活动极度受限。诊査其右肩胛上部有明显压痛点,缪刺其左肩,1次而愈。

(3)皮内针法:风邪为患,疼痛部位于全身游走不定者,可找其最明显压痛处,或背俞穴,埋皮内针治疗,疗效颇佳。膝部疼痛,在膝盖上二寸处的压痛 点上埋皮内针,疗效亦佳。

(4)眼针疗法:针上、中、下三焦区,并辨证取之其他眼区六位,奏效颊速。如蔡XX,男,25岁,辽宁中医学院教师,曾有风湿病史,平时久坐后下肢发麻。早晨骑车上班,途中忽感左腿膝关节处疼痛剧烈,逐渐加重,到学校时已不敢屈伸,就诊时上楼颇感困难。诊脉沉迟,双眼下焦区血管顔色和形状均有明显变化,颜色较淡,证属虚寒。针双眼下焦区,针后痛减,5分钟后,临床症状消失,行动自如。

(5)胛缝抬肩:针刺部位在肩胛骨之下,胸膜之上。取坐位,令其挺胸,使胛缝暴露,找其压痛点,右手持针,紧靠胛缝刺入0.5寸,然后将针放倒,平刺向胛内。如有一患者,左肩胛缝疼痛数月,抬肩困难,久治不愈。五月末症状加重,而来求治。治疗如上,进入2针,起针后痛止。

(6)条口举臂:风湿痹症,臂不能上举,针患侧条口,或条口透刺承山,手法要强。疗效亦佳。

(7)悬钟抬肩:适应症如上,临床治疗多例,也很理想。

(8)指节多刺:风湿热痹,指节肿大,屈伸不便,或指节强直,可点刺指缝,放血少许,用之亦验。

(9)角针妙用:如单一指、趾活动困难,又无其它兼症,妙用角针,可奏良效。如王X X,男,63岁,辽宁中医学院医师。右手栂指僵直强硬,屈伸困难。在大指关节处放一角针,胶布固定,一周后取下,治愈。

(10)循经取穴:根据病变位置,用首尾,两端,远端循经取穴法。

7.创眼针疗法

彭氏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注于目而为精”的理论为基础,参考王肯堂在《证治准绳》卷七中,按八卦划分眼区与观眼识病的记载,结合临证实践,逐渐形成新的针灸治疗方法,主要内容有:

(1)眼球经区划分方法:两眼向前平视,经瞳孔中心做一水平线并延伸过内外眦,再经瞳孔中心做该水平线之垂直线,并延伸过上、下眼眶。于是将眼区分成四个象限,再将每一个象限划分成两个相等区(即四个象限,共分个相等区)此八个相等区就是八个经区。(如下图)


《素问·阴阳别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杨上善注:“阴气右行阳气左行”。左眼属阳,阳生于阴,八区排列顺序是顺时针的。右眼属阴,阴生于阳,八区排列顺序是逆时针的。伛各经区所代表的脏腑,左右皆同。

经区口诀:

一区肺和大肠 二区肾和膀胱

三区三焦 四区肝和胆

五区中焦 六区心和小麻

七区脾和胃 八区下焦


每区占的范围,以钟表作比喻。用时针计算为90分钟。例如左眼一区由10时 30分至12时,右眼逆行,右一区7时30分至6时,余此类推。

八区计十三穴,1、2、4、6、7这五个区,每区一脏一腑,即肺、大 肠、贤、膀胱、肝、胆、心、小肠、脾、胃脏腑各占1/2。 3、5、8区分别为上焦、中焦、下焦。眼针的穴位不另起名,根据“看眼察病”和经络分布的八个经区,穴位在眼眶外一周,距蓠眼球一横指以外,上眶在肩毛下标,下眶离眼膣边缘2分许叫做“眼周眶区穴”,总共有八区十三穴。

(2)观眼识病法:主要观察白睛血络的形状与颜色的变化,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如血络根部粗大为顽固性疾病;血络曲张或怒张示病情较重;血络延伸,甚则涉及黑睛或其他区,说明病证多有传变,或有合病、并病发生;血络交叉、分叉多,为郁症的传变;血络隆起,多见六腑病证;血络模糊或片状,多见肝胆病证;血络垂露,见于胃区,说明有虫积,出现在其他区多属血瘀。如果血络色鲜红属实为新病;紫红是热盛;深绛为重证;紫黑当新病转热;红黄相间,示轻证;淡黄说明病情好转;淡红色主虚证或寒证;暗灰色示病久。

(3)取穴原则:眼针取穴有三种:①循经取穴:看眼各经区,在与症状相符合的有血管形色变化部位取穴。②看眼取穴:不管什么病,只在眼球区血管变化最明显的经区取穴。③三焦取穴:又叫病位取穴,如头部、上肢、胸腔疾病取上焦穴;上腹部、胸背部及其脏器的疾病取中焦穴;腰觝部、小腹部,生殖、泌尿系统和下肢疾病取下焦穴。

(4)找穴方法:①用点眼棒或三棱针柄在“眼周眶区穴”的范围内平均用力轻轻按压,出现酸、麻、胀、重、发热、发凉、微痛或感觉舒服的现象都是穴位的反应。此时可以稍加压,使皮肤出现一个小坑。作为针刺点的标志。也有的人并无任何感觉,按压后则在皮肤上出现小坑处针刺之。②用经络测定仪找穴,探索导子按压时,仪表上指针读数最高是穴。③按选好经区针刺,以瞳孔为中心找准经区界线,在经区界限沿皮直刺或横刺。

(5)针刺方法:用32号5分不锈钢针,先以左手指压往眼球,并使眼眶内皮肤绷紧,右手持针,轻轻刺入。多平刺和斜刺,但不可超越所刺的经区。也可直刺。一般不用手法,如针后没有“得气”可以把针稍微提出一点,重新调整方向刺入。“得气”时可有种种感觉,如触电样或上下窜动或酸、麻、发热、发凉,或感到轻松愉快,非常舒服。有这种“得气”者,效果必好。无任何感觉为 “不得气”则效果不佳。如需补泻时,顺着眼针经穴分布顺序进针为补,逆着进行则为泻。经观察1000例患者,经用“双窗法”结果表明,完全符合者626例,占 62.6%,总符合率为99%以上。运用眼针疗法,对“188例中风偏瘫患者运动机 能即刻效应的临床观察”,以针后肢体立即抬高的厘米数为指标(超过5cm以上),阳性率达85.66%,并有41例患者,治疗后产生即刻步行的效应,占总数 18.55%。对常见的六种疼痛性病证442例的临床观察,对腿痛有效率为97.6%,肩痛为96.8%,腰(腿)痛为96.8%,头痛为87.4%,胃脘、胁痛为82.6%。总有效率为92.17%。对103例正常血压调整作用的临床对照观察,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别。

二、医案选

例1:中风(脑血栓形成)

路XX,女,43岁,沈阳微电机厂医生。

1979年9月10日夜间,突然右半身不能活动,当即入院治疗。患者神志清醒,面色微赤,形体胖,六脉沉缓,右半身肌力为0级,眼诊双上下焦区有改变,血管粗而颜色赤。该患者为肝风内动。

处方:眼针双上、下蕉区。

治疗经过:针刺入后,右腿即能抬起,右臂亦能活动。令其离床,由陪护人手提输液瓶,眼眶带针,试令行走,即逬步自如,与无病相同。满室惊奇,欢声四起。次日即出院,步行回家。共针5次,二旬后即上班工作,迄今健康如初。

例2:眩晕(高血压)

郑X X,男,50岁,1976年10月8日初诊。

患者素有高血压,觉头晕,目眩,眼干。左限角膜白斑,右眼则为义眼。诊见:神清, 面赤,舌红少苔,脉弦,左关尤甚。血压170/100mmHg。

处方及治疗经过:太渊脉刺,针体微颤,起钟后量血压为156/90mmHg。复诊时血压为160/100mmHg。试眼针双肝区,留针10分钟,血压150/98mmHg。三诊:主诉症状减轻,头清目明,精神轻爽。血压120/80mmHg。仍刺双肝区,针后血压无改变。四诊时血压150/90mmHg,按年龄计算,仍在运常治围,故无何症状。试再作眼针,针后血压为130/90mmHg。

例3:丹毒

李XX,女,19岁,1977年6月10日初诊。

患者素健,忽于腿上起红斑如掌大,扪之在于浅表,并伴有夜间发烧39力,曾注射青、链霉素未效。诊见:神清体胖,面赤,舌质干,脉来浮数。看眼肺区有凰管怒张,其色红中带黑。白血球,15,300/mm³,分叶85%,淋巴26%。证属肺热。

处方:眼针肺区穴。

治疗经过:针后20分钟,白血球10,000/mm³,分叶61%,淋巴39%。当夜热退,次日红斑色浅。针刺3次痊愈。

例4:腰痛

田X X,男,47岁,沈阳市文教一厂工人,1976年10月4日初诊。

患者因扭伤而致腰痛,左下肢疼痛麻木,行路困难。经摄片检查3、4腰间盘明显脱出,外科检查,梨状肌损伤,用按摩手法并服药治疗,仍不能走路,必须扶着人慢行,举步困难,不能翻身,自己不能上楼,由陪护人背进诊室。直腿抬高试验,针刺前左腿抬50cm,右腿抬45cm;脉沉迟,两尺无力,看眼中、下焦区均有明显变化,顔色浅淡,血管较粗。辨证为督脉受损,阳气虚弱。

处方:眼针双侧中、下焦区。

治疗经辻:针1次后,左腿抬67cm,右无腿抬63cm。针2次后,疼痛大减,扶着人能走。针3次后,自己可以慢慢行走,疼痛麻木均减。针5次以后,两腿均能抬至74cm。

例5:癔病

王X X,男,14余,1974年4月30日初诊。

患者在三个月前,同学戏以拳猛击其头,从此经常头痛,眩晕,继则饮食减少,每天仅能吃一、二两。以后越来越少,竟至粒米不能入口。近半月终日卧床,呻吟不止,靠喝糖水维持生命。经各种中西药治疗无效。各种理化检查排除器质病变。诊见:形容消瘦,精神疲倦,不欲睁眼,面色萎黄,舌质干,无苔,曲肢厥逆,脉沉细。辨证为气血两亏,胃阳大虚。

处方:先刺因缝穴,出白粘液甚多,内服李东垣升阳益胃汤。

治疗经过:治疗5天后,见周身难受渐好,搀扶可以行走。脉略有力,仍不能杂食,少吃一点,即胀闷难受。根据“伤食者恶食”之原理,,知胃内停积宿食,询其平日以玉米面窝头及高梁米饭为主食,乃嘱其母,以此巧种各二两,共焙焦,压碎,红糖水送下。针刺四缝、中脘、承山。3天后能略进食,继续治疗一周,逐渐能吃,13天后食量比未病时增加。八诊,精神活泼,体健形丰病已痊愈。

【按】此症少见,粒米不能入口,达半月之久,辨证为胃阳虚。其治愈之原因有三点:

(1)针刺四缝穴,可激发手六经之脉络功能,使脏器功能正常。

(2) 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可挽救将绝之胃阳,饮食自进。

(3)凡饮食积滞,即以所食之物焙焦加糖吃下,虽属民间疗法,的确屡用屡效。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