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taichi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14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选穴针刺

已有 994 次阅读2016-1-4 09:45 |系统分类:女性世界分享到微信

1症状选穴

窍闭不开取百会。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升清举陷,醒脑开窍,师言:“一窍开百窍开”,百会刺法宜轻浅。大凡风症取风池。风池系手足少阳、阳维之会,既疏散外风,又平熄内风,此穴内外兼治。迎风流泪,目闭不利取睛明,睛明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之会,祛风司目之启闭。头目昏胀取攒竹,攒竹能够清利头目,其刺法似蜻蜓点水。喉暴临近选穴取天鼎。天鼎位于喉结旁。口苦取阳陵泉。口臭取大陵。痰中带血取尺泽。小儿弄舌取手三里。

经络闭阻.不通则痛。上肢疼痛取合谷、外关。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原络穴相配治疗上肢疼痛。下肢疼痛取昆仑、悬钟。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悬钟为足三阳之大络,髓之会穴,经会穴相配治疗下肢疼痛。周身疼痛取曲池、大包。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大包为脾之大络,阳明太阴为气血生化之源,营养周身通灌四旁。镇痛诸穴,刺宜泻法,并于留针过程中行针1一2次,多有针起痛止之功。筋脉失其气血濡润则挛急,四肢拘挛取尺泽、曲泉、阳陵泉。三穴分别为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肺主气朝百脉,肝主筋而藏血,胆为中正之官以缓急,三穴相配,如矢中的。手足震颤取手三里、足三里。阳明者水谷之海也,滋水涵木,熄风止颤。足背厥冷取厉兑,胃经并穴,温煦足胫。足跟疼痛取大钟,肾经络穴,通经止痛。

《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合谷调气,太冲和血,调和气血取合谷、太冲。足三里补气,三阴交益血,补益气血取足三里、三阴交。皮肤瘙痒取曲池、血海。清热凉血,祛风止痒。脾约便秘取大横,大横为足太阴、阴维之会。汗为心之液,阳虚自汗取内关、足三里以益气固表。阴虚盗汗取内关、复溜以敛阴止汗。气虚则麻,血虚则木,指趾麻木系中风先兆,上肢麻木取外关、后溪。下肢麻木取中渎、悬钟。尿检化验出现红血球取血海,出现白血球取大椎、足三里,出现蛋白取阴陵泉、三阴交。程老临床审症选穴,症穴相宜,治疗每获良效。

2病证选穴

中风(脑血管意外)急证昏迷不省。取人中、内关、极泉、足三里、三阴交。益阴扶阳、醒脑开窍,人中刺法需令患者泪出,极泉刺法至肢体活动效佳。中风后遗半身不遂,初起治疗取阳经八穴,上肢为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为环跳、阳陵泉、悬钟、昆仑。阳经取穴,阳主动,意在恢复肢体功能。后期治疗取配阴经输穴,协调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口眼斜(面神经炎)取睛明、四白、地仓、颊车。睛明刺法沿眼眶边缘直入0.8~1.5寸,忌捻转提插;地仓刺法透向颊车。心开窍于舌,舌强失语,取廉泉、哑门及心经络穴通里。

胸痹(冠心病)取内关、膻中,振奋心阳,宣畅气机。癫狂(精神分裂症)取大陵、神门、内关、百会、四神聪保心宁神,开窍益智,癫证刺宜平补平泻法,狂证刺宜泻法。胃院痛(胃炎、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宽胸降逆,和胃止痛。单腹胀取气海、公孙、足三里,健脾理气,散痞消胀。消渴(糖尿病)取然骨、肾俞、三阴交,益肾滋阴生津。泄泻(急性腹泻、慢性腹泻、消化不良性腹泻)取天枢、中脘、足三里,振奋脾阳,健运止泻。泄泻治疗宜针灸并用。疝气取关元、五里、曲泉、太冲,疏肝理气止痛。痿症(急性脊髓炎、进行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取手、足阳明经输穴为主,配筋会阳陵泉、髓会悬钟,通调经气,补养气血,濡润筋骨。本证疗程较长,同时配合皮肤针辅助治疗。上肢痿证沿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轻打叩刺;下肢痿证沿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轻打叩刺。癔病性瘫痪取足跟赤白肉际或足心部,刺法透向涌泉,每收立竿见影之效。

流感、猩红热、肺结核、疟疾取大椎。大椎为诸阳之会,杀菌消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输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因此治疗目疾多采取多经取穴的方法。上脸下垂取阳白、头临泣、阴陵泉、三阴交。青少年近视取风池、睛明、四白、合谷、光明、三阴交、太冲。老年性白内障取四白、养老、曲池、太冲。鼻渊(慢性鼻炎、慢性副鼻窦炎)取迎香、上星、通天、合谷、列缺,宣肺清热通窍。偏头痛取头维、太阳、率谷、足临泣,疏解少阳,活络止痛。耳聋分虚实两类,耳聋实证取听宫、翳风、液门、侠溪、太冲,利胆疏肝,开闭通窍,刺宣泻法。耳聋虚证多责之于肾,取肾经输穴为主,并随症酌加上穴,益肾复聪,刺宜补法。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病证相参是程老施治选穴的一个准则。

3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摸索出自己一套施术手技。师以右手拇、食二指持针,采用三才法进针、谓称天、人、地刺法。针刺2~3分深为天,4~5分深为人,8分~1寸深为地。这一刺法吸取了中国传统针法与管针进针法的长处,将点穴、押指、穿皮、送针等动作揉合一起,在1~2秒钟内完成,具有快速无痛的优点,临床深受患者好评。

施针之术,气至而有效。程老施术一般3~5下得气;若针后气不至,师多采用震颤手法辅助催气,即以持针之手做小幅度较快速提插,这样便可得气。静以久留仍得气微弱或气不至患者,不宜强行催气。可施用温和灸或配穴导引经气。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的治则,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及平补平泻法是程老临床上常用的针刺补泻手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持针之道,竖者为宝”。程老授术强调持针之手要指力实而腕力虚,运针要具有“手如握虎”之力,这样才能运神于指,气至病所,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师反对将针刺手法神秘与玄虚化,突出手法的独特性和实用性,在针灸界其针刺手法独树一帜。

4典型病例

4.1面肌瞤动

许××,女,62岁。1992年8月3日初诊。主诉:右侧面部肌肉瞤动10余年。是因工作劳累汗出复感风邪而得。曾奔波医治多年效果不佳,经人介绍慕名求治于程老。症见右侧面肌瞤动频作,抽动牵制口眼,致成口眼斜,右眼视力下降,夜卧流涎,遇风、情绪紧张、劳累等为瞤动诱发因素。面晦少华,汗出恶风,肩背酸楚不适。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脉象细缓。综观脉症,证属营卫不和,风邪侵袭,气血虚弱,筋脉失养。治以疏散风邪,调和营卫,兼益气血。

处方:大椎、风池、四白、颧髎、左太阳、左巨髎、左地仓、左颊车、承浆、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针刺手法为患侧用补法,健侧用泻法。

治疗8次,面肌瞤动次数明显减少,抽动强度减弱,面色由晦暗转黄而明净。再针,右侧面肌偶尔出现瞤动,共治疗3个疗程疾病痊愈。三月后追访,病未复发。

按:营卫失调,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风者,善行而数变,扬其性面肌瞤动频作。又因为患者平素气血虚弱,筋脉失其濡养,更增加了面肌瞤动的次数及强度。治取大椎、风池、外关、合谷,疏散风邪;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调和营卫,兼益气血;四白、颧髎、左太阳、左巨髎、左地仓、左颊车、承浆,系局部取穴。程老治疗面肌瞤动,患侧面部取穴宜少,针刺手法用补法;健侧面部取穴宜多,针刺手法用泻法,这种独具一格的治疗经验,己为许多患者解除了痛苦。

4.2不寐

吴××,男,59岁。1992年9月I2日初诊。主诉:失眠30余年。近三年来依赖安眠药睡觉。胃脘胀满,矢气多,大便日2~3行,纳减,食用牛奶后易引起腹泻,腰部痛。两年前曾于某医院检查肝功,胆红素指标偏高,印象为胃肠功能紊乱。症见入睡难,多梦,劳累后失眠加重。舌质淡紫,舌尖红,苔白,脉象弦。证属脾虚,胃气不和。治宣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处方:中脘、天枢、气海、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针刺手法:平调法。

治疗4个疗程,脾胃功能逐渐恢复,脾胃诸症明显减轻,睡眠己安稳、安眠药已减半服用。又继续间断巩固治疗4个疗程,停服安眠药。每晚能够安眠6~8小时,疾病痊愈。

按:脾主运化和升清,脾虚则心失所养。胃主受纳和降浊,胃气不和,浊气不降,上扰神明,故失眠。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健脾和胃,消胀降浊;神门、内关、三阴交是程老治疗不寐的经验选穴,神门为心经原穴,内关是心包经络穴,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三穴合用,宁心安神。太溪系兼症选穴,配神门又可交通心肾。证属虚实夹杂,针刺手法用平调法。《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此案程老由于抓住胃气失和这一根本病机,所以多年顽疾,治疗如此奏效。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上一篇: 精准用方药
下一篇: 针灸经验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