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taichi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14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经络

已有 663 次阅读2016-1-4 09:32 |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1.经络现代研究的历程和进展

1.1 经络现象的存在已经得到充分肯定

经络现象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循经感传现象、各种循经病理反应以及循经皮肤病等可见的经络现象,其中循经感传最为多见。循经感传是指以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受试者主观上所感受到的一种酸、麻、胀等特殊感觉,沿着古典经脉的路线循行游走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历代医籍中都有记载,如早在《内经》就有“中气穴,则针游于巷”、“呼吸定息,脉行六寸”的记载。循经感传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循经感传现象的调查研究:70年代初,在针刺麻醉工作的推动下,经络研究再度崛起,1975年,循经感传现象被列入全国针麻研究规划,开展了对循经感传现象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工作,对不同民族、性别、年龄和健康状况的63228人次调查,感传出现率在12%~24%之间,结果证明循经感传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2)循经感传的激发和诱发的研究:在证明了循经感传是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后,学者们开始了有关循经感传的激发和诱发的研究。有报道肌肉或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辅酶A和细胞色素C等促进脑人体能量代谢的药物,或口服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中药后,受试者循经感传的出现率都有明显的提高,可使85%以上的受试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循经感传,其中通达全经者超过30%。对于循经感传的激发和诱发的研究结果,不仅进一步肯定了循经感特别是循经感传现象,为进一步探讨循经感传的规律和机理创造了条件。

(3)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研究:四十多年来,许多单位研究开展了循经感穿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感传循行的路线与古典的经络路线基本一致,四肢较一致,躯干部常有偏离,头面部变异较大;②双向传导,速度缓慢,在多数情况下,感传循行的速度不超过250px/秒;③感传循行过程中可引起所经过的部位和所到达的胜腑或五官机能活动的显著改变,有确切的客观效应;④循经感传可被机械压迫等因素所阻滞,针刺的效应亦随之显著降低或完全消失,但压迫必须施加在感传路线上,偏离则无效;⑤循经感传与针刺的疗效密切相关,具有趋病性,“气至病所”者疗效为卓著。

循经感传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描绘经络循行路线的一个重要依据。此外,还有循经性疼痛和感觉异常、循经皮肤病,以及循经出现的红线、白线、丘疹、出血带、礼貌、出汗等经络现象。其中循经皮肤病行肉眼可见,直观地显示了经络的特殊循行路线,被誉为可见的经络现象。经络现象不仅证明了古人所描述的经脉循行路线的存在,而且体现了人体功能调节过程中的一些循经规律,是我们今天探讨经络实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只要紧紧抓住经络现象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特殊点,系统深入地加以研究,就有可能掌握它的内在规律。


1.2 经脉循行路线的客观检测和显示初步获得成功

只有以客观的方法将这些特殊的循经路线检测或显示出来,才有可能对它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因而能否利用现代科学方法把经脉的循行路线客观地检测或显示出来,就成为多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焦点。50年代初,日本发现人体体表存在26条低电阻连线,称为良导络。它的径路与古典经脉线路相似。同一时期,法国学者也有类似的报道。1958年,张协和等参考了日本中古义雄以皮肤阻抗为指标测定良导络的原理,对经穴的皮肤电阻进行了检测,并进一步观察了经穴皮肤电阻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的关系。随后贵阳医学院等单位也试图以放射性同位素失踪的方法测定经脉的循行路线。继之全国各地开展了“经络测定”工作。目前,经络研究工作已经可以应用皮肤低阻点的检测、放射性核素示踪、红外辐射成像以及循经低频振动波检测等方法,在不同程度上检测或显示经脉的循行路线。虽然这些检测和显示的方法仍有不够完善,但是说明古人所描述的经脉循行路线不仅可以通过各种经络现象表现出来,而且也可以用现代科学方法客观地检测出来。这些特殊的循行路线必然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与人体的功能调节过程密切相关,对针刺效应的实现也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研究也已经开展。


1.3 对经脉—脏腑相关和人体功能调节过程的循经特征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人体的表里内外。脏腑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的经脉或穴位上,而刺激穴位有可调整所属脏腑的机能,起到调虚实、处百病的作用。经脉和脏腑之间的这种特定联系乃是经络生理功能的重要体现。这种联系又常常表现出循经的特征,为进一步阐明经络调节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经脉—脏腑相关的规律及其联系途径是经络研究工作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1972年我国学者以家兔耳壳皮肤电阻的变化为指标,观察到体表和内脏之间有密切的关联。随后经脉—脏腑相关的实验研究在各地逐步展开。经络—脏腑相关性研究主要是在经络、脏腑之间的相对特异性及其联系途径的研究上。

(1)脏腑的疾病可以反映到体表:内胜疾患时在体表可出现皮肤的温度、色泽、痛觉和电阻的变化,有时还会在皮下出现结节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并有一定的部位特异性。比如,胃病时多出现在足三里和胃俞,泌尿系统疾患时则主要出现在肾俞,这种反应还常常伴有循经的特点;胃溃疡、头痛、肿瘤等内脏疾患的在耳廓的痛敏点也有特定的分布区。

(2)针刺穴位对脏腑的功能有显著的调整作用:针刺主要是通过调动集体本身固有的抗病能力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并且针刺效应具有双向性。近三十年来针刺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功能影响的研究开展较多,特别是对内关和足三里等穴位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如研究证明针刺内关穴能缩小实验性心肌缺血性损伤的范围、减轻心肌纤维收缩成分受损的程度、增加缺血心肌的氧供应量,降低其氧耗量、调整缺血心肌的代谢过程,以调整心脏的功能。近来还有学者观察到,针刺心包经的穴位和经上的非穴位点,对心脏的功能都有显著的影响,针刺心包经两侧的对照点则无明显的效果。认为心包经是作为一条经脉而不只是某个穴位与心胜发生联系的。

此外,近年来有关穴位的相对特异性、经脉脏腑相关的联系途径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如经穴反应的相对特异性、穴位主治功能的相对特异性、神经传递在经脉脏腑相关联系途径中的作用等。

长期以来,研究经脉脏腑相关主要是从观察针刺穴位对脏腑功能的调整作用入手,研究某个穴位的功能虽然并不等于研究经脉的功能,但却是研究经脉功能必不可缺少的环节和基础。穴属于经,却不等于经,穴与经是局部、部和整体的联系,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体。近年来,人们的视线已经从一个穴位逐步扩大至一条经脉,开始对经脉的整体功能及经脉脏腑联系的一些特殊规律进行探讨。


1.4 经络物质基础研究已开展

1956年,经络实质的研究被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开始了穴位的形态学研究。1963年,朝鲜的金风汉报道他们找到了经络和穴位的实体,发现了“风汉小体和风汉管”等结构。我国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重复,但并未发现穴位和经脉线上有特殊的实体结构。这一时期的经络形态学研究虽未找到未知的组织结构,但使针灸学步入了真正意义上的与现代自然科学的结合,并为以后经络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85年经络研究被列入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其成果之一是同位素循经迁移现象的发现,并提出了“卫行脉外小分子循经运输通道系统”,对经脉线进行了直观可见的显示,成为经脉存在的重要依据。近二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医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经络实质提出了各种假说,主要有以下3中:①“经络”是以神经系统为主要基础,包括血管、淋巴管系统等已知结构的人体功能调节系统;②“经络”是独立于神经、血管、淋巴管系统等已知结构之外但又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功能调节系统;③“经络”是已知的神经、血管、淋巴管、体液等以及目前尚未知的结构和因素共同构成的复合功能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的调节网络。目前持整体调节说观点者逐渐增多。


2 经络现代研究的认识

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经络的现代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电、声、光、核、气等多种理化方法,采用神经生物形态学方法等手段,积累了大量资料证实:①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其中循经感传尤为多见,它普遍地存在,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②人体体表可以观察到与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线路,它与人体功能的调节密切相关;③经脉和脏腑间确有相对特异性联系。随着近年来的研究思路上的改变,经络研究的重心由形态学转向功能学,不再一味追寻新的“经络结构”;从偏重实验室转向临床与实验室结合;在穴位、经脉、循经传递上收集到一些新的特征;对“体表内脏相关”的物质基础、作用原理上进行了多学科和深层次的探讨。程莘农教授认为今后的经络研究还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2.1 区别对待“经络”现象与经络学说,明确研究对象

“经络”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观察体验和反复医疗实践,所发现的人体相关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而经络学说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古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学派发现了不同的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的联系规律,即“经络”。古人给予我们的只是经络存在的“事实”,并用经络学说给出了相关的“解释”,其中掺杂了许多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观念对这些规律进行解释和提升。如早期的经脉循行线是比较简短的,为了完成经脉循环流注,古人延长和扩大了人体各部位之间的联系规律,并据此绘制了经脉体表循行图。程莘农教授认为,当今的经络研究,要区别对待“经络”现象与学说,明确经络研究的研究对象,重要的是要探讨古代经络学说中所揭示的人体上下内外联系规律的科学价值与现代生命科学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完全只对经络学说中的理论进行验证,更不能“按图索骥”寻找曲折跌宕的人体经脉循行线。如果我们孤立地只研究经络的循行轨迹,就忽视了经络的整体系统性,得出的结论只是片面的。


2.2用历史的、发展的和科学的眼光对待经络学说,认识精髓之所在

经络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家在当时的文化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对人体关联现象的认识和概括,是古人用直观、感性的方式对生命活动的体悟和解释。经络理论体系的形成包含着“天人相应”文化观念的渗透,融合着粗浅的客观观察和深刻的主观推理,其内容不全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内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经络学说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既有糟粕的成分,也有精华的部分;既有迷信的因素,也有科学的成分;既有消极的因素,也有积极的因素,应该科学分析、科学对待之。程莘农教授认为,在经络学说的科学表达之前,应该首先分清哪些是客观的存在,哪些是主观的臆测,认识经络精髓之所在。如果在研究中过分地强调使用客观的实验数据来寻找古典经络的实质,其结果会有悖于经络的真实含义。

2.3 客观对待经络与现代解剖生理结构的相关性,科学地解释经络现象

经络实质的研究对生命科学有着极大的影响和拓展,经络循行线显示和循经感传等研究结果,肯定了经络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但无法对经络实质或物质基础作出实质性的统一解释。目前还提出了大量与经络传导有关的“通道”,如循经低电阻通道、光通道、声通道、化学“梯度/分子”通道、中枢通道等,但均无法建立完整的吻合经典经络的“传导通道”,因为显示这些通道的参数与经络之间没有特异的对应关系,并不能说明经络的功能和物质基础。现代研究还认为其循经感传感传的形成必然要涉及到神经系统从外周到中枢的各个环节。从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经络体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整体效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是生命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活动的综合反映,不是某种物质结构的单一功能所能解释。

经络学说是在现代解剖和神经生理等学科之前,人类对自身生命科学现象的概括认识,也许是这些现代科学认识的萌芽状态,是以观察而不是实验数据为依据形成的理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整个人体上下、内外相互沟通联系的路径。他虽然包含神经、血管、淋巴管乃至组织液等人体多种形态结构,但不能直接对应某种形质及其功能。程莘农教授认为要客观对待经络与现代解剖生理结构的相关性,应用经络学说的研究成果科学地解释经络现象。


2.4 研究与临床相结合,重视腧穴临床治疗作用的研究

以经络系统为基础产生的经络理论,是我国传统医学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人体有机联系的科学理论,指导着针灸临床运用经脉腧穴治疗疾病。经络研究的结果只有回到临床才能得到检验,并只在临床中才能获得新的生机。然而从五十多年来研究结果看,经络研究投入了如此之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一项能指导针灸临床试验的成果。务实精神是程莘农教授治学方面的一个特点。他认为,无论做人、做学问都必须务实。本着这种精神,他对经络的研究认真对待。他多次讲,“我们研究经络,首先要端正主导思想,要客观务实,研究出什么就是什么,不要事先被经络‘虚无’或‘神圣’所左右”。程莘农教授认为,必须彻底改变为经络研究而研究的现象,经络的研究要与临床相结合,重视经络研究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腧穴是针灸施治有效的部位,是针灸疗法的刺激、作用点。近年来我国在腧穴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尤其是在腧穴特异性研究方面,然腧穴功效主治研究开展甚少。经络的研究还要重视腧穴临床治疗作用的研究,与现代理论相结合,验证和发现腧穴的新功效和新的腧穴,使经脉腧穴理论能够切实指导临床。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上一篇: 俞、募穴
下一篇: 按穴位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