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taichi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14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针刺手法

已有 2035 次阅读2015-11-16 00:29 |系统分类:艺术分享到微信

针刺手法是针灸取效的重要手段,学习针灸必须学好针刺手法。

1 重视运掌练气并认为这是针刺手法的基础


练习运掌练气,“沉、浮、偏、侧、伸、屈、旋、导”运掌八法,深刻体会到运掌练气不仅可以保障身体健康,而且更可显著增强指掌运动力量,从而在操作手法时使指掌力量坚强充实,患者针下诸经的寒热等感觉显著,从而充分发挥针刺的治疗效果。在篇末先生特别指出练习运掌练气的注意事项,颇体察学者身体。


2 着重介绍了“进针不痛,出针不觉”的方法


未进针时,先行压按,这与一般书中所载进针方法有异。进针方法,患者乐于接受,感觉不到分毫痛苦,尤其适宜于神经敏感之人。


进针时分3个阶段:


①针刺之前。此时左手重在压按(揉捻爪捏),谨遵《难经》“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弩之,抓而下之”的原则,用左手中指末梢在刺激部位重按压迫,摇撼表皮肌肉,用力向下抓捏1~2min,以患者感到刺激部位周围麻木重胀为度。


②穿皮。先以右手持针,拇指及食指第一指节夹住针柄,针尖对准穴位,针体不动,用左手中、食二指在穴位周围用力叩击搔刮并询问患者痛否?患者答复一点不痛(此时针未刺入当然不痛,这是使患者在大脑皮层建立无痛兴奋灶的好方法),这时患者精神渐趋和缓松适,穿皮没有丝毫困难。此时左手仍然叩击搔刮不断,右手同时迅速灵敏地轻微捻转针柄,将针尖穿过表皮,患者仍然没有痛苦的感觉。笔者认为之所以“进针不痛”,一是由于用左手叩击搔刮的时候,右手将针刺入表皮,患者大脑皮质呈现麻痒的感觉,针刺的痛感就减弱或消失了。二是穿皮阶段是进针的最重要一环,因为针尖穿透表皮时,首先接触针的刺激是受纳器。巴氏学说认为:“受体是接受内外一切刺激的最前哨的器官。”只要受纳器遭到针刺没有痛觉,其传入神经达不到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无法建立针刺痛的兴奋灶了。三是穿皮时左右两手的动作需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平紊必须熟练才有得心应手之妙。要使左手叩刮的麻胀感觉超过右手捻针穿皮的活动力量,才能使患者只有穴位周围的麻木与痒感,而不知针刺穿皮痛在何处了。


③捻转进针。针尖穿皮之后,两手动作仍然不停,右手迅速捻转针柄将针向下深刺,使针体达到组织肌肉部分。出针之时,先要捻转针体,感觉针下空松已无沉紧之象时,方可上提。先生立补法出针术、泻法出针术和滞针出针术3法,并破解了《内经》“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的两种解释。《灵枢·小针解》篇“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是指进出针的区别,也就是疾徐补泻法。而《素问·针解》篇“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则指出针时与出针后揉按孔穴的手法,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开合补泻法”。书中毫不吝啬地介绍了自己补泻完毕出针的手法,即右手捻转针柄,而用左手夹住针体。并解释说,向下按压,使针穴肌肉下陷,则针体容易上提。


3 纠正了“气至而有效”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测验补泻中机的方法


“气至而有效”,一般气至之后,就不再继续施用手法,而只是留针了。明确提出针下气至是使用手法的一个时机,而气至绝不代表补泻。并举足三里治疗实证胃痛为例,进针后用捻转或刮针手法,针下感传力已达足跗上或适至中次趾趾端,这是针下已经有了气至的现象。这时即用泻法加重酸、麻、胀、重感,是循经络路线下行至足趾,并不断施用此法,最后患者感到膝下至足的胀重消失了,而另有酸木的感觉,且针下已由沉紧而转松弛,患者的症状即可消失。证明气至后而用泻法已经达到《内经》所说的“刺实者须其虚”的要求,这时方可停止泻法而出针。如针时针下有酸麻胀重感,而不继用泻的手法,认为气已经到了就出针,则针的疗效作用就不能显著。总之针下候气为第一要点,气至而施用补泻为第二要点,补泻中机而出针为第三要点。


这3个要点,是针刺治疗中最主要的问题。刮针补泻法的循经感传力量非常明显,患者无丝毫痛苦,且有舒适感觉,而其功效则不亚于捻转。


书中“运掌练气·练指力法”一文,倡导左右手同时锻炼。同时锻炼双手可使两侧上肢活动力量平衡,在“补泻·双手捻刮补泻法”中提到了某些情况下如同名穴位,同经不同名穴位及胸腹部经穴,双手施术较单手施术效果好。


“测验补泻中机”篇中辨别针下之气,如《内经》所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邪去正复,谷气已至,感觉针下空适,捻转提按通畅,这是补泻已经中机的征象。文中说:“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知谷至也。”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留针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补泻大要,就是泻其有余而补其不足。实热病证,用泻法至适当时机,则针下空松而有寒凉的感觉;虚寒病证,则觉针下舒适,并有热的感觉。还指出针下寒热与所选腧穴有关。


4“烧山火”与“透天凉”的独到经验


对午前与午后、男性与女性补泻不同。更为可贵的是,如深吸气胸腹觉有凉感,深呼气胸腹觉有热感,将施术者自己的呼吸与提插手法相互配合应用于临床,改进了杨氏和《明堂》中以病人呼吸作为补泻参照的方法。具体方法是:深呼气时插针能使热,深吸气时提针能使寒,并使针下之寒热循经络而到达相应区域。证之临床,确有效验。

一、进针后之手法

    进针后,即主要之捻运手法。手法古今不同,就古法言,目的在乎补泻;以新理论,则为抑制与兴奋。如何谓之补,如何谓之泻,古今各家所说不一致。至元明时,手法名目更多,但皆属粗针浅刺,今之细针,不能效其方法。故本编对于以前之针法,概不论列,祇言进针后应作兴奋或抑制之手法及反射或诱导之针法。

    1.兴奋作用之针法:先用28号或30号针,作轻缓的刺激,约数秒钟或半分钟的捻转,病者略感酸胀,即予出针。刺激部位大都在其患部及其周围,或为其神经通路之处为多。

    2.抑制作用之针法:先用28号或30号针,作持久的的强刺激,约1至2分钟的强烈捻转,并作5到20(甚至30)分钟的留针。刺激部位大都在其其患部及其周围,或为其神经通路之处为多。

    3.反射作用之针法:视其证候如何而手法不同。如须使之兴奋以加强其机能作用时,可选用28号或30号针,予以短时期的中度刺激(捻转不轻不重、不徐不疾,提插均匀等);如须使之起抑制以减低其亢奋作用时,可选用28号针,作稍长时间的中度刺激。

    4.诱导作用之针法:选用26号或28号针,作较长时间的强刺激,约1~2分钟,并作留针法。

    二、一般应用之新针法

    1.单刺术:系刺达肌肉层间,立即将针拔出,是属于极轻微的刺激。此法应用于小儿及无受针经验,或躯体极度衰弱者。

    2.旋捻术:在针刺入时,或刺入后,或拔出之际,右手的拇、食指将针左右撚旋,是一种稍强刺激的手法,适用于抑制(强烈捻)或兴奋(轻缓捻)为目的之针法。
    3.雀啄术:在针刺到达其一定深度后,将针体提上插下,如雀之啄食,频频急速上下运动,专用于刺激为目的。在提插之缓急强弱中,不仅能起抑制作用,亦能应用于兴奋为目的者。
    4.屋漏术:怀雀啄术之运用稍有不同。即针体之1/3刺入,微行雀啄术,再行1/3,仍行雀啄术。在退针之际,亦如刺入时,每退1/3,行雀啄术而出针。此为专用于一种强刺激为目的之手法,适用于抑制、诱导。
    5.置针术(即留针):一针到数针刺入身体穴位,静留不动,放置5~10分钟,然后拔针,适用于抑制、镇静为目的者。对身体衰弱或畏针者,须用强刺激作抑制、镇静手法时,此法最好。留针时间由5分钟至1、2小时皆可,视其证候缓解情况而出针。
    6.间歇术:针刺入一定深度之后,时而捻转提插数次,复留置片刻,再提插捻转数次,再留置之,往复数次。此术应用于血管扩张或肌肉弛缓时,以兴奋为目的。如用强刺激,亦可作为抑制法。
    7.震颤术:在针刺后行轻微上下的震颤,或在针柄上抓搔数次,或用食指频频轻叩,摇动针柄上端,专用于血管、肌肉、神经之弛缓不振者,即兴奋。
    8.乱针术:在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立即拔至皮下,再行刺入,或快或慢,或向前或向后,向在向右,随意深进,引为强刺激。专用于诱导及解散充血郁血。
     其中应用最多者为雀啄术、旋撚术、置针术。

   三、出针之手法
    古法出针有补泻二法之区别,今则不复分别,不论何种手法,出针时必须将针作轻缓捻转,徐徐退出,而在针孔处用消毒棉花盖上,略揉数转。绝对不许将针一抽而出,否则有后遗感发生,或出血。
    四、得气与补泻
    进针后,必须得气,发生感应和传达。感应快的治愈速,传达远的取效宏。如遇体弱久病,针刺不易发生感应和传达的,则须用催气法,但不及用古人“(爪括针柄”之法,只须凝神靜气,轻轻捻动针柄,缓缓提出针身少许。如是约经20秒时间,如仍无酸麻胀感,即以针再深入少许。如仍无感效,则再提出少许。如是反复试探仍不能得气时,必须休息1~2天再针。得气后,视病症及体质而分别用补泻手法。
    补法:将针柄轻微捻动,由浅入深,缓缓插入,三捻三进而后一退,进速而退缓,指上皆不用力,此为要诀。如感应轻微,指力可略加强些;如感应太甚,则捻转可以轻缓些。约捻转2分钟即可出针。
    泻法:指力要重,紧提慢按,使有剧烈的酸楚,约2分钟即可出针。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上一篇: 导赤散-口腔溃疡
下一篇: “四关”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