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阴养阴 “阴”非阴
“阴”“阳”指的就是阴精和阳气吗?朱丹溪在其《局方发挥》中说:“阴阳两字固以对待而言,所指无定在。”能读懂这句话,我们就应该知道,如果把出视为阳,入就是阴;把表扬当做阳,批评就是阴;把鲜艳当做阳,晦暗就是阴……只要是相对的事物都可以分阴阳,无论是物质,还是性质、动作。所以阴阳不能看死,需要深刻思考“所指无定在”的涵义,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扶阴”“养阴”时,不会想当然地认为是阴精、阴液之阴。
笔者所著《银屑病经方治疗心法》一书中有一文《养阳就是顺应阳气的升发》,其中反复阐述了一个观点:春夏养阳不是补阳气。也就是说,我们平常所讲的“春夏养阳”的阳与“阳气”的阳不是一个概念。为了给同道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这个问题:养阳就是顺应人体气机的升发(具体论述见该书,本文不再赘述)。
既然“阳”非阳气之阳,那么阴呢?
“……养阴”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该篇原文中首先讲了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的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进而提出“逆”四气的后果,接着得出结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我们再深入梳理一下《四气调神大论篇》。先分述“养”之道,是“顺”。接着讲“逆”的后果,由“逆”便可以得出结论。于是接着总结:“四时阴阳(注意,此处的阴阳,笔者考证其意为升降)者,万物的根本。”人属万物之一种,于是应该“从其根”,这里一个“从”字,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的“养”的深意解释得何其明白!养,就是“从”,就是顺应的意思。
前后对照,可以得出“养”的涵义。而“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一句,也给此篇中的“阴”“阳”一个明确的解释。四时阴阳,即是四时自然界气机的沉浮,这是万物的根本,是万物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人在天地间,要与万物同“沉浮”。此篇阴阳,不是名词而是动词,阳就是“生、长、浮”;阴就是“收、藏、沉”。
《内经》的另外传本,隋•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顺养篇》关于此问题是这样讲的:“圣人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俱沉,即秋冬养阴也。”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养”与“阴、阳”的含义,都有直接的帮助。
至此,可以有这样的初步认识:“养阴”之阴,应该为“收藏”之意、沉之意,与阴精、阴液无关;而“养阴”之“养”,直接解为“顺应”则可。“养阴”合起来,可以解释为顺应“收、藏、沉”的自然本性。
四时阴阳,万物沉浮。
为什么四时有沉浮的更替?为什么万物必须顺应沉浮的规律……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在亿万年的演化中形成了自身的规律,规律不是固定的,也是在不停地、但是缓慢地变化着。这种变化,在人从生到死的百年间,几乎是无法察觉的。于是对人来讲,天地似乎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经过“适者生存”的选择,把顺应天地的基因刻在我们的身体里。
人、万物、天地,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道”。
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人定应天,这是符合人生长内在规律的。《道德经》中讲“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理解为“以顺万物之自身规律而不敢妄为”当更明确。再明确一点,落实到人类医学,可以这样讲:“顺应人体之自身规律而不敢妄为”。
我们要顺应的,不是自然界,而是人身体之“自然而然”——本身的规律。
看不懂身体的时候,我们可以看看大自然,看看四时阴阳,“大天”的规律与“小天”是一致的。搞不懂大自然的时候,我们可以看看自己的身体,看看“万物沉浮”的代表,“小天”可以反映“大天”的规律。
规律就是道,道就是规律。
知道顺应自身的、天地的规律,医学便可以慢慢不再乱撞,回到“中”的态度上来。
以上从阴,说到了规律、天地、万物。而落实到医学,要解决的还是:人怎么了?怎么使之恢复的问题。
行文至这里,我们变变一言堂的模式,开启互动,问大家几个问题:
一是能见到阴就往阴液、阴精、阴津等名词形式上考虑吗?
二是谈到“扶阴”,大家能想到哪类方剂?其核心功效大家是如何考虑的?
三是转帖一则患者家属整理的病情介绍,希望大家从“见病知源”的角度来分析该患者的病之来路,并给出治疗的策略和具体方案。
李某,男,70岁,以前体质很好,很少生病。2008年被车撞到腰部,住院检查出了高血压病,开始长期吃降压药维持。到2015年五月底,突然鼻腔出血,连续24小时间断出血,第二天出血仍持续不断,去医院治疗一周,止血配合降压,并查出小脑萎缩。
出院后疑心很重,精神渐差,总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到入夏就反复感冒,发烧,饭量减少,三个月左右整个人瘦了一圈,以为胃部有问题,胃镜检查无异常。入秋,还是反复感冒发烧,一个月感冒发烧两三次,到9月中旬开始伴随咳嗽,经常整夜咳嗽睡不好,饭量比之前还少,精神也越来越差,整个人消瘦十几斤,就这样反反复复咳嗽一个多月,这期间在社区吃过中药、西药、打针、输液,轻几天重几天,怎么治疗都没起色。
10月16日,老人难受着急,疑心肺气肿到医院拍了片子,门诊医生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建议住院治疗。16日下午直接住院做深度检查治疗,每天输头孢抗感染(费用单上看,每日头孢用量为25支),吸氧三次,还有其他一些辅助治疗,住院三天时咳嗽减轻了一些,五天后又加重,前半夜咳嗽到几乎不能入睡,在第六天饭都吃不下了,无论从哪方面感觉都不如住院前状态好,第八天只好办了出院。
24日下午输完液出院回家就开始发烧,连续三天白天只是咳嗽,咳嗽时气紧得厉害,吃饭也不多,精神恍惚,到晚上咳嗽导致剧烈头痛,开始发烧,烧到39℃,吃两三次退烧药才能退烧,退烧后大汗淋漓,极度虚脱。接诊后,我观察到老人发烧时小腿到脚冰凉、始终不出汗,发烧前症状是身体很冷,盖三床棉被还觉得冷,直到退烧满身大汗后才会好点,头痛也随之减轻。(舌脉主观性强,在此不赘述)
家人准备带老人去肿瘤医院再做检查,但我始终觉得不对劲:住院做了所有的检查,除了炎症,肺部并没有太大的问题,身体其他部位也健康。往年秋冬也会咳嗽,在社区医院吃药输液很快就好,可是今年的咳嗽就是不好。分析了老人的身体状况后,我认为不适合再用西医的治疗方式,建议家属找好中医看看(老人平常习惯不舒服就输液,认为输液比吃药来得快,不看中医)。家属同意。
病例说到这里为止,你怎样分析?请告诉大家。笔者的治疗思路也将在以后的专栏中公布。
放着谜底不说,我想强调,在大自然的规律面前,医生和医学唯有谦逊。不论中医西医都是医,都应该本着“以人为本、长远健康”的原则帮助患者解决近期和远期的健康问题。
中医是一种思维,一种经典的东方思维,应该与西医的思维互相借鉴,更好地帮助患者。所有的医生,包括患者在内,都应该是战友,共同面对人类的健康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