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表热当汗,里热当清当下,这是大法。有的病初起表里证俱见,或数天后表证未除,又见里证,可以用疏表清里双管齐下,称做表里双解法。例如三黄石膏汤(陶节庵方:石膏、黄芩、黄连、黄柏、山栀、麻黄、豆豉、姜、枣)治表里、上下均热,脉象洪数。不能单纯使用麻黄汤和白虎汤时,就在这两方的基础上改用麻黄、豆豉解表热;石膏、山栀、黄连、黄芩、黄柏清内部上中下三焦之热。比较复杂的如防风通圣散(刘河间方: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大黄、芒硝、黄芩、滑石、石膏、桔梗、甘草、葱白、姜)治怕冷、高热、目赤、鼻塞、口苦口干、咳嗽、咽喉不利、大便闭结、小溲赤涩等。用麻、防、荆、薄、桔梗宣肺散风;翘、栀、芩、膏、滑石清里热;硝、黄泻实通便;又因饥饱劳役,气血怫郁,和入归、芍、药、术、甘草等调肝健脾,一经分析,眉目朗然。可以明确复杂的病症上用退热方法,应从多方面考虑,中医的复方组织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中医对表证分为三个阶段,最初是太阳经,其次阳明经,再次少阳经,统称三阳经,都有发热,症状的鉴别,如前所述,在太阳为恶寒发热,以麻黄为主;在阳明不恶寒,但发热,以葛根为主;在少阳为往来寒热,以柴胡为主。但外邪传变过程中,往往两经并见,便须同时处理,例如太阳阳明合病用葛根汤(张仲景方: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炙甘草、姜、枣),少阳阳明合病用柴胡升麻汤(和剂局方:柴胡、葛根、前胡、黄芩、升麻、桑皮、荆芥、赤芍、石膏、豆豉、姜),同样的在里证中有上中焦同病的,有中下焦同病的,也有上中下三焦同病的,亦应兼筹并顾,均可称为双解法。
清化湿热法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性质根本不同,可是一经结合,如油入面,不易分散。最明显的如湿温病,往往像抽茧剥蕉,去了一层,又来一层,湿温病的特征是:身热,午后增加,两足不温,口干不能多饮,饮喜热汤,有头痛、自汗、心烦等热症,又有胸闷、恶心、舌苔厚腻等湿症。严重的有神昏症状,亦时明时昧,似睡非睡,不同于热证的狂躁不卧,原因是湿热氤氲,蒙蔽清阳,不似热邪犯脑,精神失常。治疗方法,以清热化湿为主,但湿热有偏胜,如何斟酌轻重用药,是一个重要问题,同时还应结合宣透、芳香、舒郁、淡渗、苦燥等方法,分解病势。常用方剂如三仁汤(吴鞠通方:杏仁、蔻仁、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厚朴、半夏),取竹叶、滑石的清;厚朴、半夏、蔻仁的燥;杏仁的宣;通草、苡仁的利。又如甘露消毒丹(叶天士方:藿香、蔻仁、菖蒲、射干、薄荷、茵陈、滑石、川贝、黄芩、连翘、木通),用芩、石的凉;蔻仁的辛;薄荷的轻扬;藿香的芳香;菖蒲的开窍;川贝的化痰;射干的利咽;木通的导尿;再加连翘、茵陈的善于清化中下焦湿热。组方都很周密。因此,治湿热的神昏,大多采用神犀丹(《温热经纬》方:鲜生地、紫草、板蓝根、豆豉,天花粉、连翘、元参、人中黄、黄芩、犀角、银花、菖蒲),取其清热镇静之中兼有化浊开窍作用,处处照顾到发病的双重原因。
黄疸病证有发热,头部汗出而身上无汗,小便不利,口渴,胸闷,恶心,皮肤鲜明如橘子色,肝脏肿大,西医称为传染性肝炎,中医亦归入湿热,称做阳黄证。用茵陈蒿汤(张仲景方:茵陈、山栀、大黄)清利。据我们观察,传染性肝炎是黄疸的病种,但不一定发黄,发黄之前必小便黄赤,故中医清化利小便,实为防止发黄的最好方法。
清营解毒退热法治发热证,除分辨表里并在表里中分辨三阳、三焦外,还要分辨卫、气、营、血。邪已侵入营血部分,不宜单从卫气治疗,但又不可遽用凉血抑遏。如温邪发斑用化斑汤(吴鞠通方:犀角、玄参、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即从甘寒清胃剂内加入血分药;又如小儿麻疹用竹叶柳蒡汤(缪仲醇方:西河柳、荆芥、薄荷、甘草、葛根、牛蒡子、竹叶、石膏、知母、元参、麦冬、蝉衣),亦从辛凉解表剂内加入清泄血热药。斑疹的变化甚多,这里所举的是一个初起治法,说明邪入营分即宜加血分药。至于营与血有深浅之别,邪在营分犹可望转其气分,在血则直须清血凉血了。
邪入营血最严重的症状,为神昏、躁狂、惊厥,中医认为热入心包,用紫雪丹(《本事方》:磁石、石膏、寒水石、滑石、羚羊角、木香、犀角、沉香、丁香、升麻、元参、甘草);牛黄清心丸(万氏方:牛黄、黄连、黄芩、郁金、朱砂、山栀仁)等。我认为此时是指病毒犯脑,中枢神经发生错乱现象,故用药偏于镇静和清热解毒。
温热之邪传入营分,更易引起鼻衄、痰内带血等症。凡有发热症的大多用清营凉血法,不主张以止血为能事,因为血得热而妄行,不清其营,血必不止。例如:加减玉女煎(吴鞠通方:生地、知母、石膏、元参、麦冬)治气血两燔,症情危急者用犀角地黄汤(《济生方》:犀角、生地黄、赤芍药、丹皮),均能退热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