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taichi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14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辨经取穴治头痛-金伯华

已有 1115 次阅读2015-8-31 10:50 |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依经络学说,手足三阳经、督脉皆上贯于头部,故有“头 为诸阳之会”。又五脏精华、诸阳之气皆上贯头,又有头为“清阳之府”、“清窍”之说,若髓海空虚清窍失养或痰浊阻络、肝阳上亢均可循经脉上扰清窍,《素问▪方盛衰论》曰:“气上不下,头痛巅疾”,“头痛一症,皆由清阳不升,火风乘虚上入致”,说明头痛一证,尽管病因病机多种多样,病变涉及脏腑各异,但总的病机均由于逆气上窜,扰动清窍脑失所养而致。

临床治疗头痛可从辨证论治、分经取穴等几方面入手,本文重点介绍以头痛部位分经论治头痛的体会。本文所指的头痛包括高血压性头痛、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等,对于颅内肿瘤所致的器质性病变,不在本文讨论之内。


少阳头痛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少阳司天,……民病头痛,发热、恶寒疟”,少阳头痛的特点以颞侧或偏头痛为主,实证伴有心烦善怒、面口苦、尿黄,舌红苔黄等证;虚证伴耳鸣 耳聋、头晕目眩、脉细等证。

治疗:实证以疏泄少阳为法;虚证以滋阴平肝为主,实证先取足泣、太冲用泻法,后取太溪平补平泻;虚证先补太溪,后泄足临泣,再取头部穴位率谷、风池、百会、角孙、头维、太阳、攒竹、列缺等穴。

少阳实证乃由肝胆湿热或暴怒伤肝、肝火上扰清窍所致;虚证乃由肝肾不足、肝阳上扰,取本经之腧穴足临泣以疏泄肝胆之火,引上逆之火下行乃以清利头目;太溪乃足少阴 之原穴,肾主骨生髓通于脑,且可滋水涵木,平降肝火,二穴一治实一补虚,实证先泄后补,虚证先补后泄,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标本兼治,再配局部穴以疏导经气,达到通经止痛目的。


阳明头痛

阳明头痛特点为前头痛或太阳穴处痛,头痛剧烈、跳痛。实证伴眉棱骨痛,双目发胀,不欲饮食,脘堵、目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虚证伴太阳穴处疼痛,目不喜睁、少气懒言、面色萎黄、便溏、脉沉缓苔白等。

阳明实证治以和解清降,先取隐白(泻)、公孙(泻)、中脘(泻),然后根据症状,可酌加三阴交、足三里、内关,局部配太阳、攒竹、头维、図会。虚证以补脾益肾为法,先刺左三阴 交、右太溪、足三里(双)、中脘、女性加气海,男性加关元。局部加用印堂、太阳、头维、因会、合谷等。头痛一症往往在刺了足部或腿部的穴位以后,患者会立即感到轻松。所以先剌足或腿部穴位治头痛的效果显著。

阳明实证乃由饮食过度、中焦阻滞、阳明之热上扰所致,隐白乃足太阴之井穴,公孙为足太阴之络穴,别走人足阳明胃经,先针二穴以疏散中焦之热;中脘乃足阳明之募穴,胃经之气聚集之处,又为八会穴之腑会、中焦的气会穴,可疏导中焦之滞气,三穴相配,和解阳明,理气健脾,导浊气下行,促中焦运化,更配局部穴调畅经脉,共奏通经止痛之功。

阳明虚证为人体久病体虚,脾胃运化失司,清阳不升,清窍失养所致。三阴交乃足三阴交会穴,又为足太阴之输穴,补三阴交既可健运脾土运化清阳又可补益气血濡养清窍; 太溪乃肾经之原穴,取太溪以补益髓海,更配足三里、中脘、气海或关元诸穴,补脾益肾, 养血生髓,升清降浊,加用头部穴位通经活血,达到止痛作用。


太阳头痛

太阳头痛以后头痛为主,太阳虚证可伴巅顶痛,夜甚昼轻,眩晕、项强,劳累或睡眠不足加重;实证可见后头跳痛,甚则不能入寐,烦燥不安,尿黄灼热。

治疗:实证以通调太阳之经气,泻膀胱之实热、泻昆仑、绝骨、三阴交,补太溪,点刺风府、哑门,针风池、天柱、头窍阴,四神聪;虚证补命门之火,养髓健脑,通经止痛。先补太溪,后泻昆仑,加用养老、中渚,局部取风池、头窍阴。

太阳头痛重用昆仑、太溪二穴,昆仑为足太阳之经火穴,可通经活络,调畅太阳经气; 太溪乃肾之原穴,取之以养脑生髓,二穴相配一阴一阳,协调阴阳,实证先昆仑后太溪,虚证先太溪后昆仑,正所谓“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后治其阴《灵枢,终始》)。实证多由膀胱实热所致,加用绝骨、三阴交,绝骨乃“足三阳络《针灸甲乙经》),既是足太阳、少阳、阳明三经之大络,还可以调畅太阳之经气,又因“髓会绝骨”,“脑者髓之海,当灸刺绝骨以泄邪气《保命集》);三阴交活血理气,更配头部太阳之穴,活血理气止痛,太阳虚证乃由肾虚所致,酌加中渚、养老,“中渚主……头痛、耳鸣” (《外台秘要》),为少阳经之输木穴,又是三焦经之母穴,补三焦经火经中的输木穴中渚,取木能生火之意,有增强三焦元气,增强命火之功,加用局部之穴,则养髓健脑,通络止痛。


厥阴头痛

厥阴头痛以虚证为多,可由于肝血虚,清窍失养或肝肾阴亏精不上呈所致。厥阴头痛的疼痛部位以巅顶痛为主,疼痛以空痛为主,证见头痛日久,用脑过度所致,或妇女经期头痛,伴口苦咽干,心烦易怒,两胁胀痛,腰酸背痛,舌红,脉弦细等症。

治疗以平肝降逆,通络止痛为法,取穴先刺太冲、行间,配以太溪、三阴交、绝骨、四神聪、囟会、头窍阴。

太冲乃厥阴之输土穴,又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灵枢▪寿夭刚柔》),“治脏者治其俞《素问▪咳论》);行间是足厥阴之荥火穴,肝属木,行间居位属火,又是肝经的子穴,肝实者泄其子;太冲以平调肝脉,行间以清降肝火,四神聪乃经外奇穴,位于巅顶,诸穴相配,调理肝经,泄气降逆,开窍止痛。巅顶痛虚证较多,可按虚者补其母的法则配穴,同时下肢配太溪、三阴交以补肾养肝,健脾活血,能使肝之虚证得到缓解。


病案举例:

例一:王某某,男46岁,蜜云县测绘局工作。

主诉:右偏头痛十年

现病史:十年前始右侧偏头痛,十年来时轻时重,跳痛,甚则右侧眉棱骨痛,严重时牵涉左侧,痛则不能入寐,经四家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头痛”,每天服止痛片2〜3粒,病休在家。近日头痛复作,牵扯左侧颈项,目胀不欲睁,不时用手敲击头部,精神倦怠,眩晕,周身乏力,口渴欲饮。

望诊:痛苦面容,面色憔悴,舌质绛,苔薄黄。

切诊:脉弦数。

辨证:少阳头痛,肝阳上扰清窍。

立法:清泄肝胆,佐以滋肾水。

取穴及刺法:太溪补法,太冲,足临泣泄法。针1分钟后感头部轻松,双目可睁,加用双侧风池、太阳,患侧率谷、头维、攒竹,患侧列缺,健侧内关。

次曰复诊,面带喜色,诉昨日安然入睡,头痛减轻,依前法,5次后头痛基本缓解,烦燥 已除,睡眠改善,舌质暗红,脉弦,继治1疗程(10次),头痛除,如常人,恢复半日工作,又继1疗程,巩固疗效,几年中随访未复发。

分析:偏头痛乃少阳头痛特点,烦燥、口渴、脉弦等均为少阳郁热之证,久病肝胆之火耗伤肾水,致肾水不足,水不涵木,故取太溪以滋肾水,平调阴阳,取太冲、足临泣以平降肝胆之火,辅以局部穴位调畅气机,诸穴共奏滋阴平肝,通经止痛之功。

例二:杨某某,男,44岁,北京市民族大学讲师。

初诊:1997年12月19日

主诉:头痛1个月。

现病史:患者1月前开始前额至两侧太阳穴跳痛,难以忍受,后伴眉棱骨痛,两目发胀,不思饮食,腹胀,堵闷感,烦燥,寐不安,大便干燥,曾服用中西药效果不明显,时好时坏,近日因工作较忙,头疼加重,特来求治。

望诊:面有光泽,目赤,烦躁面容,舌质红,苔薄黄。

切诊:脉弦数。

辨证:患者平素爱喝酒,因饮酒过度,暴饮暴食,致使中焦阻滞,浊气上行,上扰清窍。 诊为阳明实证。

立法:通调三焦,理气健脾,引导导浊气下行,促进中焦运化。

取穴及刺法:双侧隐白、公孙平补平泻,上、中、下脘、双侧天枢、足三里泻法,自会、双侧太阳、攒竹泻法。

隔曰复诊,头痛减轻,大便通畅,治疗4次后,头痛明显好转,腹中堵闷感消除,食欲增进,目胀,眉棱骨痛亦消除,紧张时仍有跳痛,前法去天枢、上、下脘、攒竹,加气海,6诊之后一切如常,经随访无再发病。

分析:患者因饮食失调,致使运化受阻,浊气上行,上扰清窍而致前额阳明经脉区域 实证反映,并有脾胃消化不良及大便干燥等症状。故治以通调三焦,理气健脾,引导浊气下行之法。先取隐白、公孙、三脘行泻法,疏导气机,散中焦之热邪,导浊气下行。再取天枢、足三里行泻法调理肠胃,促中焦运化。后配局部穴调畅经脉,共奏通经祛邪止痛之功。

例三:吴某某,女,52岁,草厂五条居民。

主诉:前头痛三年。

现病史:三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感双太阳、眉棱骨痛,三年来经常发作,甚则上达巅顶,常年服止痛药,来诊时服药已不能缓解,现双太阳、眉棱骨痛、目不喜睁、眩晕、夜不成寐、乱梦纷纭、伴心悸、怔忡、四肢乏力、纳呆。

望诊:慢性病容,两目无神,面少光泽,舌淡,苔白。

切诊:脉沉细。

辨证:阳明虚证,清窍失养。

立法:健脾益胃,和血止痛,濡养清转。

取穴及刺法:先刺三阴交、太溪、足三里,均用补法,再取中脘、内关、神门、风池、太阳、攒竹,补法。

留针30分钟,起针后顿觉舒适,次日复诊,头痛减轻已能入睡,3诊后头痛明显减轻,纳食增加,心悸缓解,针1疗程后(10次),患者精神状态已恢复正常,头痛已愈。

在几年中因劳累或七情所伤偶有发作,拟前法治疗均能解除。

分析:前头痛为阳明头痛特点,少气无力、纳呆等症均为脾胃之证,故此乃阳明虚证。首取足三里、三阴交调补脾胃,健运中焦,升清降浊,濡养清窍,更配太溪,益肾补脑,中脘、内关调补中焦,加用局部穴通窍止痛,共奏调补脾胃,和血止痛之功。

例四:衡某某,男,37岁,家住北京市海淀区静慧寺。

初诊:2000年8月18日 主诉:头顶痛两周。

现病史:患者近两周头顶空痛,服用杞菊地黄丸略有好转,但仍疼痛难忍,用手棰打方见舒适,心烦易怒,腰背时见酸痛,口苦咽干,喜饮,纳呆,寐不宁梦多。

望诊:面色如常有光泽,情绪烦躁,舌质红绛,少苔。

切诊:脉弦细微数。

辨证:肝肾阴虚,清窍失养,肝阳上亢,厥阴头痛。

立法:平肝益肾滋阴,清泻肝胆。

取穴及刺法:左太冲、右行间、足临泣泻法,双侧太溪补法,四神聪、双侧风池、囟会、内关、足三里平补平泻。

次日复诊,头痛减轻,口苦咽干亦见好转,前法继续治疗。治疗4次之后,疼痛大减,不再用手捶打,腰背酸疼亦轻。治疗10次一疗程之后,头顶疼痛消失,患者自述心情愉快,睡眠良好,满意而归。

分析:患者证属厥阴头痛,并见肾阴虚亏,肝胆火亢之症。表现以肝阳上亢的实证为主。故治以平肝益肾,滋阴抑阳,清泻肝胆之法。先取太冲、行间、足临泣以泻肝胆之火, 降亢逆之气。再施以太溪补法,以滋阴补肾,平抑肝阳,后针局部腧穴四神聪、风池、囟会,调理经脉疏通气血而止痛。针内关能宁神、除烦、益心,足三里调理脾胃气机补益后天气血,以助扶正祛邪,机体阴阳平衡。

讨论

1、循经取穴治头痛是临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济生方》指出夫人头者,诸阳之所聚,诸阴脉皆致颈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皆知头而皆属阳部也。且平居之人,阳顺于上而不逆,则无头痛之患,阳逆于上而不顺, 冲壅于头,故头痛也,”从头部的经脉循行看,三阳经皆上于头部,阴经中惟有肝经“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与巅”,故头部的经脉循行主要为三阳经和足厥阴肝经。

头痛的病因多种多样,现代人将其分为风袭经络、肝阳亢逆、气血不足三型(《针灸学》),古人的分类更是多种多样,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热厥头痛、湿热头痛、痰厥头痛、肾虚头痛、肝厥头痛、食积头痛、血虚头痛、气虚头痛、偏头痛等(《中华针灸学》),头痛的病机虽很复杂,但都是通过相关的经络上达头部的,故抓住相关的经络,辨经取穴是治疗头痛的关键,也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

2、上病下取,先下后上的手法具有独特疗效,也是我几十年中在临床上验证过的经验总结。

头痛之因总由“气上不下所致,以上病取下,调畅气机,升清降”浊而达到止痛作用, 实证可泄邪热出于足下达到清利头目的作用,虚证则可平调阴阳,使清气上升濡养头目,需要指出的是,因肾主骨生髓通于脑,与头部关系密切,故选用太溪在治疗头痛中有重要 作用。

3、在辨经取穴的基础上,加用辨证取穴,“实则泄之,虚则补之,”疗效更佳。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