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在3000多年前,祖国医学就分出了“食医”专科,专门用食物来治疗疾病。按照中医“药食同源”的思想,许多食物本身就可作为药物,如枣和浮小麦。同理,许多药物也可以是食物,如茯苓、首乌和黄精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只要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制定相应的食谱,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纠治或预防某些疾病。这就是中医常说的“药补不如食补”。
谈到食补,首先要了解中药的四气与饮食的五味。四气又叫四性,就是寒、热、温、凉4种药性。其实“寒”与“凉”、“温”与“热”只是程度上的区别,所以四气实际只有寒、热两大类。凡能治热性病症(即今之火症、炎症)的食物,就属于寒性或凉性。例如,荞麦是凉性,能润肠通便;西瓜是寒性,能解暑清热。凡能治寒性病症(即虚症、寒症)的食物,就属于温性或热性。例如,龙眼是温性,能温中补虚;胡椒是热性,能助阳去寒。另有一种平性食物,实际也有偏寒偏热的区别,例如,萝卜甘平偏温、苹果甘平偏凉,所以习惯上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食物则分辛、甘、酸、苦、咸5种味感。另有一种淡味,因为不显著,习惯上不予考虑。应该说,最初的五味,绝对是就食物的口感而言,后来慢慢就有了扩展。例如,鸡肉,药典称“味甘”,事实上并无甜味。味道不同,药理作用相应也就不同。一般认为,平味(辣)能散能行,如葱白发汗助阳;甘味(甜)能补能缓,如红枣补血缓中;酸味(涩)能收能敛,如金樱子止遗精;苦味能涯能燥,如苦瓜泻火;咸味能软坚润下,如海带通便等。淡味则渗湿利小便,如通草和茯苓等。现代医学已经分析出药味不同,所含的化学成分也确实有别:味辛的多含挥发油,味酸的多含有机酸,味甘的含糖类,味苦的则含生物碱、苷类或苦味质,味咸的多含钠盐类等。两种以上的药物或食物相搭配,所产生的综合化合作用又不同。中医处方讲究君臣佐使,原因正在这里,神妙也正在这里。
怎样理解《黄帝内经》中所标示的食疗原则呢?
“春养脾、食凉、多甘少酸”:是说春天气候潮湿,要注意保养脾脏(脾喜燥恶湿);饮食不宜太烫,避免汗多伤阳气;多吃些补中的饮食,少吃些固表的东西,以防阻遏身中生发之气。这里的“甘”和“酸”只能从广义去理解,千万不能机械地局限于甘、酸性味的饮食或药物。以下同理。
“夏养肺、食寒、多辛少苦”:指夏天气温高,呼吸急促,要注意保养肺脏(肺司气);饮食宜微温不烫,避免助汗伤阳气;多吃散风解表物,保持毛孔通畅,少食燥性物品,防止伤津,更畏暑热。
“秋养肝、食温、多酸少辛”:指的是秋天气候干燥,血液浓度大,要保养肝脏(肝藏血养筋);饮食要热一点,避免折损胃气;多吃补中固表的食物,增加御寒能力,少吃辛辣发汗的食物,防止伤津助燥上火。
“冬养心、食热,多苦少咸”:冬天气候寒冷,万物闭藏,人久居室内,精神容易郁闷,所以要保养心脏(精神);饮食不宜冷,一冷更增寒意且伤胃气;多吃温补又清火(不上火)的食物,别贪食熏腌腊货。
“四季多咸、少甜养肾”:除了以上个别的针对性饮食原则之外,还有条总的原则,就是要注意培补肾气(肾为先天之本,咸养肾)、养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喜燥恶湿,甘甜助湿生虫,使人胀满)。
很显然,《黄帝内经》所说,纯系宏观饮食养生原则,“多甘少酸”,并非“多吃糖少喝醋”……至于究竟该吃些什么,那就只能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参照季节气候来酌定了。建议有空多翻些有关书报,多和有经验的医师交流,相信您会成为很好的食疗师的。
Dr. Jiliang Liu 劉濟良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New York
www.TCMofN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