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云淡风情 //www.sinovision.net/?10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云淡风情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狂人陈独秀

已有 1296 次阅读2010-3-1 08:47 |个人分类:精彩荐文|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串场:二十世纪的中国有一个至今看来仍然令人唏嘘的人物,他一生狂浪,风流倜傥。青年时考秀才,去日本留洋。中年时创办《新青年》,执教北大。在风气大变、狂士辈出的民国初期,号令“新文化运动”,将中国踉踉跄跄地拉近了现代史的大门 。而当他一旦发现自己的力量不能施展 ,文化救国的方略不得实现,他就干脆建立起了一个政党,其行为之奇特,非今天的文人所能企及。章士钊称他是不羁之马。鲁迅说他是门口竖着的大旗,而傅斯年,称他是中国革命史上光芒万丈的大彗星。可是他似乎注定了会是个反叛者,斗转星移之间,他成了世人眼中的机会主义者,投降派,叛徒,汉奸,关于他落寞的后半生,很多人不得而知,只知道他似后来寂寞地死在了异乡,此人便是二十世纪备受争议的狂人,陈独秀。


王鲁湘:说起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历史的著名人物,我想其中一个人是不应该被遗忘的,就是陈独秀。他的好朋友,也是我们湖南人章士钊先生,早在1926年的时候就曾经给陈独秀用几句话给他画了一个像。说是一匹“不羁之马,奋力驰去,不峻之坂弗上”,就是不陡峻的这个坡他不爬,“回头之草不啮”,就是不吃回头草,然后“气尽途绝,行同凡马踣”,也就是说最后一口气没有了,路也走不通了,然后像一匹普通的驽马一样的,倒在地上死去,您觉得这个描述符合陈独秀一生的写照吗?

唐宝林:可以说,能够符合这点。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他也是个伟大的革命家,因为他搞了一辈子革命嘛。但是他后来就说,我一辈子是革命都失败了,这不能怪他,因为这个时代局限性,他的整个人的性格,给我的印象是,他是特立独行,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不受任何拘束,他一辈子对年轻人的一种魅力,是他的个性。但是他在党内政治斗争中间吃亏,可能也是这个个性。他一辈子就是一个犟驴子。对 这个可以从他的小时候说起。
  
  
解说:1879年10月9日,大清光绪五年,陈独秀出生在安庆城北的一间小平房里。

唐宝林:当然他这个家庭啊,学术界曾经有过很大争论,因为他的自传里面说,我们家原来是一个小户人家,实际上他出身的时候已经不是小户人家,是个大贵大富的人家了,为什么呢?这个世家啊,他有12代,是一个书香门第,但这12代,没有出过一个大官,没出过一个举人,到他父亲这一代了呢,他父亲也是屡试不中。后来到苏州一个幕府,将军家里边当了个家庭教师。可是他在陈独秀3岁的时候,他就在那病死了,
所以陈独秀没有这个,没有父亲的概念,所以他的第一章就叫《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

解说2:19世纪末的中国,科举仍是寻常人家所能为孩子设计的最好出路。陈家12代鸿儒,可到了他这代,人丁并不兴旺。父亲去世后,陈独秀和哥哥庆元作为家里下一代仅有的两个男丁,被过继给四叔陈昔凡。也正因为如此,陈家上下对陈独秀寄予的希望可想而知。

唐宝林:他的祖父是一个很厉害的一个老头子,人家都叫白胡子爷爷。如果邻居这个孩子一哭就说白胡子爷爷来了,他就吓得不哭了。 很威严的人。他的哥哥比较老实,是个阿弥陀佛的老好人,陈独秀特别聪明,特别淘气,特别顽皮,他就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他身上,所以就恨不得他把这四书五经几天里面就把它背熟。可是陈独秀从小就是叛逆性格他不喜欢读四书五经,不喜欢作八股文。那么这样子呢,他就打,用板子老打他,他背不出书就打他,可是这个人很奇怪,你怎么打,怎么狠打,他就是不哭,都不哭,所以气的老头子,老胡子爷爷把板子一扔,就说这个小子,将来一定不成,将来一定是杀人放火的强盗,可是他在背后又对人家说这个小子不成蛇就成龙,成龙就是说,后来又有个是,成为杀人放火的强盗,但是没有成,当然也不会成蛇了,所以就成了一个伟大的龙。对对
  
  解说:在陈独秀的回忆里,爷爷的板子没有让他流过一滴眼泪,而奏效的却是母亲的哭泣。为了能让陈独秀光耀门楣,母亲敦促哥哥安排他读四书五经,背诵八股文。
  
他这个哥哥当了他的私塾老师以后,他也听了母亲的命令必须要督促他读四书五经,写八股文,他的哥哥又知道他根本不喜欢这个,所以他哥哥一方面应付母亲,他说他读书很用功,另一方面给他提供《昭明文选》,因为《昭明文选》当然比较活泼了,还有一些别的小说,所以他一看这个《昭明文选》原来也不太喜欢,后来看越来越来劲了,所以他就说自己成了显学妖孽了。

17岁那年,母亲的希望成了真切地考验,陈独秀稀里糊涂地进了考场,参加了当年的院试。

  这个老师啊,出了一个很奇怪的题目,叫“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它是《孟子》的梁惠王里边的两句话,解答题呢就把这前面一句截一半,后面一句截一半,把它接起来,“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陈独秀一看这个题目啊,什么乱七八糟的题目,根本狗屁不通,我就用狗屁不通的文章来答复他,来对付你,结果他把这个《昭明文选》,和《康熙字典》上的关于鸟兽鱼类草木,难字、怪字、荒谬的古文,惶惶写了一大片。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句不接下文,牛头不对马嘴,惶惶弄了一大篇,就交给了考官,考官一看就蒙了,他看了几行,慢,慢走,你给我站住,他从头看到脚,把陈独秀从头看到脚,从脚看到头,看了半天,你几岁了,我十七岁,他说好好,你回去好好上学吧,结果回来他跟哥哥一说,哥哥没有话半天,他一想完了,坏了,坏事,我考砸了,让母亲失望了,结果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关键,他就开这么个玩笑,没想到这个,这个考官啊,取了他第一名,中了秀才了,中了秀才
    这个村子里面出了一个秀才,一下子轰动了,轰动了。
各种各样的传话就出来了,说振风塔是陈家祖坟上的一支笔,说他的母亲生他的时候做了一个什么好梦,于是媒人就纷至沓来了,做媒来。
  
  解说:在陈独秀扬名之后的许多年里,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过那段包办的婚姻生活。
  
  
当时他十七、十八岁,他也不知道婚姻是怎么回事,结果呢,就由叔叔和母亲做主,稀里糊涂地跟叫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乳名叫大众,就结婚了。很遗憾地就是说,这就像鲁迅、孙中山的原配一样,一样的命运,她是一个旧式女子,文盲,她就希望自己的丈夫,老老实实在家里边,好好地老老实实生活,不要到外边去乱闯,特别不要去造反,不要参加乱党,去杀头的事情,可陈独秀却不是这样的老实人,他广交朋友,后来就是一辈子造反,冒险,所以这样子两个人呢,在一起说不上话,一说话就吵架,有一次陈独秀为了去到日本留学,向她借两个镯子,金手镯,作盘缠,当盘缠,她拒绝,
  
  
串场:在与高大众结婚前,陈独秀曾经尝试着和哥哥一起,雇了只民船,去南京参加乡试,准备考个举人回来,替母亲争气,给陈家争光。

他到了南京以后,他看到那些考生啊,都是一些,丑态百出,特别是他对面有一个大胖子,一个大辫子绕在身上,他看到这个,看着这个稿子啊,一边写着自己的考文,一边念,一边就糊里糊涂地一拍大腿今科必中。
    主持人:而且还一丝不挂地在考场中间来回走来走去,像在澡堂子一样。
    唐先生:很热啊,对,丑态百出,结果他说忘了自己考试写文章,他看了他一个多小时,

那时,甲午战争刚刚结束,备受摧残的南京满目疮痍,令陈独秀深受触动。那一次,《昭明文选》没有帮上他的忙,兄弟俩纷纷落榜。回乡之后,就在家人的安排下完了婚,那一年的婚姻生活,给了陈独秀一生中屈指可数的平静。可是结婚周年刚过,大儿子延年才刚刚出世不久,他就对这桩包办婚姻几乎失去了兴趣。那一时期,戊戌变法正如火如荼,新学盛行,他看《时务报》,宣传新学,广交朋友,后来,干脆在安庆搞了个代销处,卖起了进步刊物,向大家介绍《耶稣汇编》,罗素、孟德斯鸠,他也通过这样的方式,自我吸收了大量的新书、新知识。不久后,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留学东京。

  
  
  
  
  Part2:
  
1901年10月,陈独秀踏上了赴日的旅程,进入了东京弘文学堂师范科学习日语.

  他到日本去以后,就到东京学校先学外语,等于预备班一样,学日语,他这个人很聪明,很快,他日语,学文字,跟中国文字一样连猜带蒙也可以,差不多。
    主持人:他在日本最重要的就是结识了一批新朋友,他很重要的一些朋友,都是当时在日本,像苏曼殊,这是他最好的朋友,章士钊,章太炎。


解说9:那段时间,他没有好好上课,自学一直是伴随他一生的习惯。不久,陈独秀加入了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组织的“励志社”。

  清政府派了一个学监,姓姚的,姚昱的,很限制学生的活动,他有一次他就和邹容,张继三个人,冲到他房间里面,张继抱腰,邹容抱头,陈独秀剪刀一“咔嚓”,剪掉他头发,他用这个来搞臭他,这就得罪了这个清政府了,告到日本政府,就把他驱走,把他遣送回来了,

串场:陈独秀就是这么张狂,每每有事发生,他的性情总是能让他锋芒毕露,在众人面前冒出个头来,哪怕是闯下大祸。他做人放荡不羁、不守旧规,即便是在民国时期狂士辈出的年代,如陈独秀一般倜傥奇特之人也不多见。有人说,这样的个性是注定了要充当领袖的,陈独秀成也在此,败也在此。那一时期,他前前后后五次往返于日本,每一次留日的时间都很短暂,所以究竟他在日本学了什么,做了什么,很多人不得而知。只是那一时期,中国最具个性的激进分子大多往来日本,像黄兴、陈天华、苏曼殊、章太炎、章士钊,甚至连孙中山也跑到日本发展自己的追随者,而陈独秀在那一时期结交的朋友,后来都成了聚集在他身边的能士,他们后来回国,一起办报、办刊物,写文章、搞出版、开书店,用这样的方式启发民智,推动思想启蒙,形成了后来读书人难见的大气象。


解说13:那时的中国,已经是辛亥革命前的疾风骤雨,进步团体纷纷建立,暗杀团活动频繁,以陈独秀的叛逆性格,在此间的活跃程度是可以想见的,但那一时期,也是他人生最为苦闷的岁月。

  1908年,自小教他习字的哥哥庆元在东北因肺病去世,陈独秀十分难过,亲自到东北,将兄长的灵柩接回了安庆,此时,其嗣父陈昔凡也已卧病在床,而就在这时,家里来了个意想不到的客人,给他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机。
  
  她的名字叫高君曼,这个名字很好听的,长得也很漂亮,可惜到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她一张照片,这高君曼是高大众原配的同父异母,就是小老婆的孩子,这个姑娘呢。
    主持人:比较活泼。
      唐先生:比较活泼,而且思想特别开放,参加过,上过北京师范学校的,是个新式学生,洋写生,他很欣赏姐夫的这种造反精神,开放精神,所以两个人就好起来了,好起来了,最后被他的嗣父陈昔凡和他的母亲发现了,那坚决不允许,要不离婚,要不然你滚蛋,但是陈独秀这样的人和胡适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不是旧道德中间的新楷模,他是要不管这一套的,他是要造反的。他要论自己的性子来,来行动的,而且他不管旁边的人是怎么看的,结果两个人就滚蛋了。两个就劳燕双飞了,双飞了,私奔了,私奔了
  
串场五:从1909年私奔时起,高君曼随陈独秀享受过短暂的安宁、温馨、以及革命胜利带来的荣耀生活,但最终都以失败,逃亡,惊险,和颠沛游离的生活而告终,以至于后来,如陈独秀所说,发展到“静待饿死”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陈独秀不得不离开妻子和孩子,再度前往日本,襄助章士钊操办《甲寅》杂志。1914年11月10日,他在杂志上发表名为《爱国心与自觉心》的文章,第一次采用了“独秀”的笔名,那一时期,他以独秀为名,在《甲寅》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他的名字也在国人中日益叫响。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后,高君曼得了肺结核,经常咯血。陈独秀不得不回国照料。而就在回国的船上,他开始酝酿起自己创办杂志的主意。


解说15:1915年9月15日,16开本的《青年》杂志第一期问世。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名曰“敬告青年”的发刊词,并且举起了科学与民主的大旗。那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手笔,以至于今天,那篇字数不多的发刊词仍然占据了独秀园最显眼的位置。

这个就是打开的一卷书,对对对,它实际上也就是陈独秀心中的新青年,应该“新”在什么地方?应该像这样来,对啊,过去也有青年,但是那种青年是旧青年,我们新青年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他提出来一个新的一个价值观,一个范本,第一条就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首先要独立人格,陈独秀自己就是这样的,从来他就是一辈子如此,是吧,他不是作奴隶,不做奴隶的,所有的思想,所有的语言,都必须是我自己由衷而发,而且自主的,所以他跟共产国际矛盾很大,然后,进步的而非保守的,对,这个是反对封建的,反封建的,而且当时也可能受到《进化论》的影响,对,然后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大概针对中国哲学的“老庄”来的,要求年轻人要入世,就是更积极有为吧,不要取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对,第四个,那就和我们今天的都是很一致的了,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学习,就是年轻人应该是一个,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世界公民。对,要有一种世界眼光,那时候陈独秀经常出国啊,他也经常出国,对,然后,实利的而非虚文的,这大概是针对于中国的传统的文化的一个弱点的了,脱离实际,脱离实际嘛,而且还反对经济,对,而且,刚才就是言义不言利嘛,对,但是不行,然后,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就是在我们的文化中间啊,过去是一种美文式的文化,对,是一种艺术性的文化,但是实证主义的精神不强,这种科学精神也是不够,反迷信。对,是1915年9月15日,这是它的印刷时间,这是第一期创刊号,可以说陈独秀对《新青年》提出的要求,变成了二十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的一个主流价值,对,一直到今天,我们都是在这种主流价值的一种影响之下,对,还没有超出这个范围,对,


解说16:《青年》杂志的创刊意味着陈独秀光辉岁月的来临,此后,他仍然一个人办报,一个人编辑,甚至一个人发行。一个偶然的契机,陈独秀结识了当时还在美国留学的胡适。


胡适有一封信,陈独秀看到了,他就是,在美国啊,跟留学生里面,开始了一场争论,他认为八股文,要改变,要提倡白话文,写文章,不要讲对仗,不要讲格律,要用俗话,要俗语,不要用典,这些思想,这个胡适在美国的朋友里面,没有一个同意他的,他又把这个想法跟陈独秀一说,陈独秀特别高兴,你赶快写。两人是一拍即合,一拍即合,他就写了一个《文学改良刍议》,他一看以后,快慰如此,大快人心,陈独秀说,马上发表,然后他又第二期又发表了一篇《文学革命论》,我愿意拖十二生大炮为他做前躯,坚决支持他。

  解说17:1917年1月1日,刊登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的《文学改良刍议》后来被称为是“文学革命发难的信号”。这篇在胡适自己看来仅仅是中国文学试探性改革的文章,在当时造成的震慑力可以用惊世骇俗来形容。那一时期,这本因同名纠纷而更名为《新青年》的杂志,在文学乃至社会各界引发的反响日益增大,单在上海,已有发行处74个,最远发行至新加坡。而陈独秀的人生,也即将遭遇一次更大的转变。


1917年1月,蔡元培当了北京大学校长,在社会上广罗人才呢,广罗人才,他的办学方针就是,要“兼容并蓄,思想自由”,对,激进的也行,保守的也可以,正好是1916年12月份陈独秀为亚东图书馆和群益书社合并的事情,到北京来,住在前门的中西旅馆,听到汤尔和和沈尹默介绍以后,陈独秀这会就来了,你正在物色文科学长,你可以请他来,蔡元培对陈独秀也有许多好的印象,所以他就亲自到前门小旅馆去找他们,结果蔡元培好多次去他们俩都在睡着,睡着他就告诉茶房不要把他叫醒,等他醒来以后再说,他坐在小板凳上,坐在门口等着,几次都这样,所以留下来一个佳话就是,蔡元培请陈独秀是“三顾茅庐”,陈独秀说我这个人没有什么可以教人的,我没有学历,我没有职务,我还要办《新青年》,蔡元培说,你没有职务不要紧,你不会教学,你可以去当这个管理和组织工作,我封你当教授,当个文科学长,你要办《新青年》,你可以把《新青年》搬到我们北京来办,所以陈独秀就说,我回去考虑考虑。

 

Part3:


这个啊 就是陈独秀在北大当文科学长的时候住过的宅子吧,也是新青年编辑部。老奶奶,我们进来了啊。

串场:一番考虑过后 不惑之年的陈独秀,带着《新青年》和高君曼来到了北京,住进了箭杆胡同20号。1917年1月17日,北洋政府正式批准陈独秀任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每个月可以拿工资300块大洋,当时,也是北大教授并兼北大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工资是120块,而在北大图书馆打工的毛泽东则只有8块。那段时间是陈独秀一生当中最安定最富裕的时期,他继续操办《新青年》,并在北京大学推行他的教育革命主张。而此时的北大几乎汇集了上个世纪初中国的文人雅士中新学与旧学的泰山北斗,像鲁迅、 周作人、 刘半农,年轻的留美学生胡适也回国,担任了北大英文系的主任。很快,这些人凝聚在陈独秀的周围,《新青年》阵营空前强大起来,进入了全盛时期。

孙郁:清朝政府被推翻以后,那么中国当时主要是面临着一个思想界、精神界的一个问题。那其实很多读书人,知识分子都意识到当时中国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怎么样来清理这个历史的一些问题,思想界的问题, 没有,还没有一个精神界的一个斗士能够奋臂一呼,然后很多人应者如云这样的一个人。就是陈独秀这个时候他出现了,应当说那个时候他是一个英雄式的一个人物,而且他把中国知识界最有想法最有叛逆精神的人都聚集在自己的麾下,形成了一个很诱人的这样一个文化格局。

解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紧随其后的《文学革命论》很快演变成一次全国性的文学革命运动。到1921年为止,仅在《新青年》上刊出的关于文学革命的文章和重要通信等就有五十多篇,除了胡适和陈独秀外,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欧阳予倩、周作人、俞平伯等也陆续参与其中,新青年阵营空前强大起来。

孙郁:到了1917年,就是这个杂志它突然间它就是流入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各种各样的东西。当时很多的作者都是留洋过来的,他们把西方最时髦的或者说他们认为先进的一些理论引进到自己的思考里,和他自己的文章里面来。你像胡适,他就对实验主义,像杜威、詹姆斯的思想这样的介绍。像李大钊对马克思的介绍,像周作人对古希腊艾利斯和日本文化这样的介绍。像鲁迅他所心仪的一些作家的一些介绍,比如说东欧有一些弱小国家的一些作品和日本的一些作家作品的介绍。这些人都带来了一股新风,而且他们的所有的文章和创作的作品都有一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就是他们无论要写论文也好,写随笔也好,或者搞小说创作、写新诗也好,他们都瞄准了中国当下的最棘手的一些问题。应当说像胡适、周氏兄弟、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这些人,他们都是要洗心革面的,要想在传统的基础上要转化成一种新的文化语序这样的一群人。那陈独秀他当时我觉得他的有魅力的地方,第一就是,他敢于直面中国传统和中国当下社会的一些棘手的一些问题,这是一个。 第二个就是说他虽然是一个很激进的人,但是他在学理上他还是很有包容的精神。

解说:那一时期在陈独秀北大红楼的办公室里,狂士们往来频繁,并且个个激情洋溢、极富个性。

孙郁:就中国传统的狂士的东西在他身上表现的是应当说是非常地完备了,对。他是笑傲江湖的一个思想者、一个斗士。他带有中国传统的绿林好汉的那样的一种东西在里面。像胡适就很儒雅,你比如说胡适他觉得他们有时说话太过,他觉得中国的改革要一步一步来。一步一步来,对。学理上能够说的最到位的,我觉得就是两个人,一个是胡适,一个是周作人。你看那个时候 胡适和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真正是从学理的层面上来陈述自己的观点的,而且现在来看呢,是禁得起历史的考验的一些文本。鲁迅呢,那当然他是一个天外来客,他是一个奇人。他的杂文 随笔 包括他的小说在《新青年》上别具一格。他完全是一种新式的一种精神表达式。那他有点尼采的那样的横扫一切的那样的一种特质。而且鲁迅其实跟周围所有的人不搭调的,都不一样。你看陈独秀在那里面,他就是他能把所有人的观点他提炼出来他放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进行表述 对他表现了一种方向感我觉得这种方向感就把知识分子带动起来,沿着一个路线在走。他是一个振臂一呼的一个英雄方向感的一个人。

解说:从1917年移师北大时算起,《新青年》热热闹闹的聚会是常有的事情,而这其中却很少见到鲁迅的身影。

孙郁:鲁迅和陈独秀的交往其实都是靠周作人来牵线搭桥的,因为他们都在学校里教书嘛当时都在北大,见面比较多。鲁迅是个官员,是教育部的一个小官员。而且鲁迅写小说也是陈独秀来让他。鼓励下、后来他觉得鲁迅写得很好。再写,不断地写信,。给周作人写信让鲁迅继续写作所以鲁迅在陈独秀被开除党籍以后,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这篇文章里面还要感谢陈独秀。说我之所以能够写出小说来,这么多小说来陈独秀君对我的催促起了很大的作用,他非常感谢他。

解说: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发表这篇被后世文学界和史学界称之为“现代白话小说开篇之作”的文章,如一记重磅炸弹,迅速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向旧礼教宣战的檄文。

孙郁:当时那期杂志主要内容是谈反迷信的,就是组了一大批稿子,就是颠覆中国的迷信的思想。鲁迅当时就寄去了《狂人日记》,谁也没想到,那一期就是他是一种骇世惊俗的一个东西。就是说,中国现代文学从他那儿开始形成,在他那儿成熟,对。鲁迅那第一篇真正白话小说,它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就是现代人也很难超越他,对。应该说,陈独秀和胡适倡导这个白话文运动倡导文学革命。

王鲁湘:他其实心里头对于一种新的白话文的典范他是有期待的,对。但是他也清楚地知道胡适的那些“尝试”的东西不足以成为白话文的典范,对。甚至他自己写的东西也都不足以成为这种白话文的典范,对。那么在这一点上,他读到鲁迅的小说以后应该是感到非常的振奋和欣慰的。陈独秀是非常有眼光的,因为我觉得陈独秀他是,他当时编刊物,他是有方向感的。他觉得中国的文化应该是一种表现人的个性,一种现代人的精神的一种东西。那究竟怎么表现,他不知道不知道。但是你看,像这样的一种非理性的、那样的一种超越人的一般的逻辑性的那样的思维方式的东西。这一介绍就让很多读书人,包括北大后来很多变成作家和学者的人,他们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才知道文章应当怎么写,有什么样一种参照。那么应当说这些作者们把西方
各种各样可作为参照的东西都拿到《新青年》上发表了。现在我们一般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都是从民主主义,很多人都从民主主义来考虑问题。那么你现在用中国当下这个思想来讨论《新青年》当年那很多言论,你觉得是有问题的,是。但当时就是那样的一种语境他们思想是解放的,就是语言可以跨越、民族可以跨越、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的这种传统可以跨越。他要创建一个新的一种文化,所以,那么各种各样的价值尺度和艺术的参照,思想的参照都出现了。以后我们,你想想就为什么中国的新文学很快成为一个潮流,马上在二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在小学课本里面,中学课本就用白话文了?就是它的力量实在太大。太有有诱惑力了!

解说:那几年可以称得上是《新青年》营垒的同人们难得而短暂的蜜月期。在箭杆胡同20号的新青年杂志社里,他们的激烈和迅猛,点燃了民国初期的文学空气。更为难得的是,即便是性格迥异,在向着中国传统进行批判的时候,他们所散发出来的融洽和一致性,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回味。只是无论如何骨子里蕴含的差异,最终决定了他们的分道扬镳。

串场:创刊初期,陈独秀曾与胡适相约《新青年》20年不谈政治。然而许诺不到一年,《新青年》就红红火火地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那几位颇具诗人气质的主将也大都有从文学家演变成革命家的趋势。他们从伦理学、进化论中汲取思想的因子,从实用主义、无政府思潮中获得思考的空间。将哲学、社会学变成了文学背后最大的精神支撑。有一度,陈独秀曾为自己的成就癫狂过。但癫狂过后是从未体会过的失落和绝望。他忽然间意识到知识分子的谈天论道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政党政治做支撑,就会变成空谈,就会在改变社会的现实中成为微弱的口号。为了完成这个可操作环节的构想,他与李大钊等人一拍即合,相约建党,一大步迈进了他人生的巅峰。而此时,共产国际正睁着大眼睛远远地盯着他……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