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2009年10月18日 08:13:08 来源:南方日报
■核心提示
“假如给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放一天假,他们会如何度过?”17日,“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一开始,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提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命题。他分析说,没有工作的一天,毛泽东会在床上看书,周恩来会邀请文艺界的朋友来家里聚会,邓小平则跟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三个人,三个不同的选择,这个故事看似轻松的背后却隐藏着文化哲理:一个人选择怎样的休闲方式,是他文化底色和性格本色的自然流露。毛泽东,一个喜欢读书的领导人物,必然是一个站在此岸、设想彼岸,大悲大患地寻求真理和构想未来的人。而事实证明,毛泽东留存世间的功业,多多少少也可以从他倘佯的书籍世界里找到一些伏线。
毛泽东有怎样的读书方法?这些书又怎样影响着他的一生?如果仅仅把这个问题看作一个史学的研究课题,未免太过可惜,因为这些问题同时也可引发当代人的思考:身为精神领袖、身为领导,甚至身为普通人,应当如何对待读书。
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我们重温毛主席的读书生涯,为的不仅是借鉴他读书的“术”,更重要的是领悟他读书的“道”,理解“读书人”毛泽东如何将读书化为实践的力量源泉。
【读书理念】
读书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
“毛泽东留存世间的功业,多多少少可以从他倘佯的书籍世界里找到一些伏线。从毛泽东通过读书积累和营造的‘胸中日月’,到他通过实践行动积累和创造的‘人间天地’,是有迹可寻的。”
提出毛泽东作为“读书人”的形象,不是要淡化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的历史定位,而是说,在古今中外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像毛泽东这样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确实非常罕见。对毛泽东来说,读书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不是简单靠兴趣支配的选择,甚至也不只是为了工作的需要,而是他的一种精神存在和思想升华的必要方式,是一种基本的生活常态,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
我接触到的不少朋友,都很难理解,毛泽东治党、治国、治军的实践是那样精彩,在内政、外交、国防各方面的活动是那样的丰富,他的行动能力是那样的突出,但他读的书,却并不一定比一些终生治学的人少,甚至比一些学问家还要多。人们很难相信,这却是事实。
读书是获取未知的知识,提升思想的境界。毛泽东把读书作为精神存在和思想提升必要方式,表明未知的东西对他有一种极强的诱惑,要以有涯之生尽量包容、填充那未知的空间。读书对毛泽东来说,也是一种独特的心灵对话,思想交流。在对话交流中除了实现思想境界的提升外,还会实现一种只有读书人才乐于寻求和可能获得的心理期待、智慧愉悦和审美满足。其中感受,或许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恰恰是因为读书、编书、荐书、讲书,形成了毛泽东鲜明而独特的文化个性,从而散发出一种令人折服的文化气息和智慧力量。
通过毛泽东的读书生涯,我们可以从一个角度了解他的智慧源流,了解他对前人和同时代人创造的思想,提供的知识,积累的经验,是如何吸收、扬弃和发展的。毛泽东留存世间的功业,多多少少也可以从他倘佯的书籍世界里找到一些伏线。也就是说,从毛泽东通过读书积累和营造的“胸中日月”,到他通过实践行动积累和创造的“人间天地”,是有迹可寻的。
当然时代在发展,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了,毛泽东当年读过的书,我们不是非得要读,毛泽东当年对书发表的评论,未必都是正确的。我们需要体会的是毛泽东编书、讲书、荐书的精神,特别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理念,这也是毛泽东能够沉淀为一种民族文化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读书方法】
蒋介石的书这些反面的东西也要读
“毛泽东在延安时说过一句话:‘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讲这句话是希望领导干部们抓紧时间读书学习,毛泽东自己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毛泽东读书有三个特点:第一,读书广博而偏深。第二,活到老,读到老。第三,真读实学,不是做样子。
毛泽东住在中南海颐年堂里面的一个院子,叫菊香书屋。他逝世后,保存在菊香书屋的书,有9万多册。不能说所有的藏书他都读过,但这些书是他进城后逐步积累起来的,用得上的,其中有不少书籍上留下他的批注和圈画。而毛泽东读而未藏的书籍,或读过藏过但后来丢失的书籍,就更不知几何了。总的说来,毛泽东的阅读范围,可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书法、报纸杂志、丛书工具书,共11大类。
以上是毛泽东读书之广博。所谓偏深,就是除了常用的马列经典和文史哲方面有代表性的著述外,毛泽东还有兴趣读一些在特定环境中流传不广的书,并注意其中一些细琐的观点。中央文献研究室在编辑和整理毛泽东的著作和谈话时,对一些引文做注释,需要查很多书,有的就很难查到出处。例如,1972年发生“九一三”事件,林彪乘飞机外逃,有关人员问毛泽东怎么办,毛泽东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这句话肯定是一个俗语,但这个俗语出自哪里,一直找不到。前几年,有热心的读者说这句话出自清朝嘉庆年间一个叫张南庄的人写的一本讲鬼故事的滑稽章回小说,叫《何典》。我们翻阅了整本书也没找到这句话,却意外地发现,毛泽东晚年在一次会议上说过的一句话“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居然来自这本书。
第二个特点是毛泽东活到老,读到老。毛泽东在延安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讲这句话是希望领导干部们抓紧时间读书学习,毛泽东自己确实做到了这一点。1975年他82岁了,眼睛不好,还专门请一位大学老师给他读书。
毛泽东读书,是发自内心的对知识、对真理的一种渴望。有这种渴望,才可能用心用脑去真读、真学、真思考。什么叫真读真学?具体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经典的和重要的书反复读。毛泽东曾对人说,他在写《新民主主义论》的时候,读了十几遍《共产党宣言》。在五十年代初,毛泽东对人说,《红楼梦》他已经至少读了5遍,此后他还读过,还让人从北京图书馆手抄过一部胡适收藏的《石头记》。
二是相同的题材内容,毛泽东习惯把不同的甚至是观点相反的版本对照起来读。他不仅读马克思主义的书,唯心主义的书,甚至蒋介石的书也读。1957年,他对领导干部讲:要读蒋介石的书这些反面的东西,我们有些共产党员、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的缺点,恰恰是对于反面的东西知道得太少。读了几本马克思的书,就那么照着讲,比较单调。讲话,写文章,缺乏说服力。
三是毛泽东还注重讨论式阅读。他不光是自己闷头读,读完以后常常和别人讨论,有时是边读边议。1959年底毛泽东还专门组织读书小组到杭州研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读了两个月,议出了许多好的思想。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历史阶段,就是毛泽东在这次阅读中提出来的,这是我们上世纪80年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的认识源头。
【领导艺术】
借荐书传达精神
“毛泽东是政治领袖,又是读书人,这就引出了毛泽东编书、讲书、荐书的领导方法。他把书作为理论创造和思想普及的工具,而且毛泽东长期有一个观点,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毛泽东是政治家,编书、荐书和讲书是他的工作、领导方法。编书、荐书、讲书的前提都是读书,而且是精读之后才能推荐、编书。有的人读了以后未必真懂,而且真用,毛泽东是自己要读懂了,才给别人推荐。
毛泽东讲究读书要读懂、不能不求甚解。1931年,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去攻打长沙,林彪指挥,敌方火力猛,红军冲上去伤亡太大,林彪琢磨怎么样才能打下来,突然想到他读过一本连环画,里面有一种战法叫火牛阵,牛尾巴点上火,冲敌人的阵营。林彪觉得可行,于是按样照搬,结果牛畏惧敌人的枪声,往回冲到我们自己的阵地上了。
毛泽东总结教训时说林彪读书不求甚解,牛是自由主义,一定要集体主义才能打。连环画上没有把它画出来,如果读《春秋》、《左传》就明白了,火牛阵是每四头牛为一组,在他们的颈部用木头相连,这时候在牛尾巴上点上火再往前冲,这样敌人打枪,拐不了弯,只能往前冲。按照毛的方法,果然成功了。
毛泽东特别喜欢荐书、讲书,最重要是让别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因为他是政治领袖,又是读书人,这就引出了毛泽东编书、讲书、荐书的领导方法。他把书作为理论创造和思想普及的工具,而且毛泽东长期有一个观点,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实际上毛泽东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编书,刚进第一师范学院,他喜欢文学经典,就自己到图书馆整理目录,编了一个书单有77种,然后把这个书单寄给朋友,他说这么多书我们一辈子都读不完,我们就要读好书,要读奇书。
我们再说他的荐书,荐书在毛泽东是常态化的事情,而且他经常向身边的人推荐书。他读了贾谊写的《治安策》,还专门写信让别人看,他实际上是暗示一种思想。《治安策》是讲汉武帝在歌舞升平的时候,提出盛世之下有什么危机,这是他要传达的想法。
至于他私下里向一些个人荐书,用意更具体,往往是针对一些人的情况,希望他们能从所荐之书中有所领悟。1973年毛泽东向王洪文推荐一本书叫《后汉书刘盆子传》,是写西汉末年,赤眉农民起义军要选一个人当皇帝,就从参加这支起义军的几十个刘氏后裔中,找出三个血统最近的来抽签,结果被一个叫刘盆子的放牛娃抽到了。刘盆子当皇帝后依然故我,不务正业,经常和一帮放牛娃嬉耍,终于没有出息失败下台。毛泽东让王洪文读《刘盆子传》,无非是提醒他,凭资力、能力,王不够格,你要有自知之明,千万不要学刘盆子,要注意学习、长进。这本书实际上传达出毛泽东对王洪文的隐忧。
如果说荐书是希望人们自己领会,给人讲书,则是直接向别人宣达他的思想观点,他经常在一些会议上逐字逐句甚至逐条地讲一些重要的书,1942年他把斯大林的一本小册子一条条地讲,讲完后记录下来就是一个党性教育的教材。
●毛泽东的读书小故事
逝世前7小时仍在看书、看文件
毛泽东是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逝世的,根据当时的记录,9月8日那天,他全身都插满了管子,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共11次,2小时50分钟。当时,他已病得说不出话,有一次,毛泽东敲了三下木制床头,工作人员刚开始都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后来,一个工作人员突然想到,当时日本正在大选,自民党总裁、日本首相叫三木武夫,敲三下木头,说不定是要看三木武夫的资料,于是就用手托着三木的材料给他看,毛泽东点了点头。他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时37分,此后再也没有醒过来,7个多小时后便逝世了。
土豪家找《三国演义》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兵打仗,没有书看,很苦闷。在井冈山的时候,他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没书可读,只要见到书就眼睛发亮。有一次,攻下一个土豪家,毛泽东跟警务员去找书,只为找一本《三国演义》。土豪说,书都被你们“共产”了。毛泽东回来以后,就立下一个规定,以后凡打下一个地方,要组织专人把图书馆看起来。
1929年,他给当时在上海的党中央写信说,无论如何给他搞一些书,还开了一批书单,说“我知识饥荒到十分”,“我们望得书报如饥如渴,务请勿以小事弃置。”甚至还说买书的钱你们先垫着,我再派人给你们送过去。长征初期,因为生病,毛泽东是在担架上度过的。他躺在担架上也读书,读了《国家与革命》。
工作会议谈诗词
1958年3月成都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他编了两本书发给与会者,一本叫《诗词若干首》(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诗若干首》(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与会的人都不懂,会议是谈产量、谈煤炭、谈三峡建设,为什么毛主席发两本书看,而且是唐朝、明朝人写的,他们对此都不感兴趣。毛泽东在会上说,不要一开会就说汇报,就说粮食产量怎么样,要务虚和务实结合,我们可以解决钢铁问题,可以解决粮食问题,但同时我们要花一点时间来谈谈文学,谈谈哲学。
毛泽东的这个做法非常好。若干年后谁还记得我们议论过煤炭多少吨,钢铁多少吨,但是这些书记会对成都有印象,在成都读的两本诗词还可以背几句。这种方法应该发扬,而且外地来开会的这些干部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领域,从实用主义稍微超脱一下,体会一下四川的大好风光有什么不行?
晚年读《枯树赋》泪水纵横
毛泽东晚年读很多诗词歌赋,这些,都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与毛泽东晚年的复杂心态有关。读诗词曲赋的时候,政治、社会,理想、现实,壮志、暮年,往往能在他的感情世界掀起巨大的波澜,从中寻求心志的勉励和抚慰。他晚年反复读庾信的《枯树赋》,还考证一些词句的意思,比较各种注解,读到“树尤如此,人何以堪”这样一些句子时,年逾80岁的一代伟人禁不住泪水纵横。
●现场互动
提问: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可以成为永恒,因为他们的思想已经形成一种文化,而文化应该可以穿透时光,在我们生活当中留下比较长远的影响。就您现在来看,毛泽东思想中有哪些能够穿越时光、值得回味的地方?
陈晋: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对毛泽东思想应该怎么理解。胡乔木编《毛泽东诗词选》,每条注释非常认真,他夫人问他,《毛泽东选集》都编过了,一个诗词选值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去做。胡乔木说,不要小看毛泽东诗词,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诗词对人们的影响可能会比《毛泽东选集》要深远。
毛泽东思想其实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具体决策层面,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啊,某个战役的决策等等;第二个层面是毛泽东领导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例如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我们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再往上是文化层面,是他身上和他的著述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那么在今天和未来,最能发挥毛泽东思想价值的,我想第二个和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会越来越多。我就举一个例子,就说毛泽东的精神。前一两年有网友在网上概括了毛泽东的十句话,最真诚的话,最谦虚的话,最痛快的话等等,他概括了十个方面。毛泽东思想已经深入人的骨髓,深入人的精神,包括现在的话语体系也深受其影响,比如说毛泽东说“将革命进行到底”,现在就有“将爱情进行到底”,“将炒股进行到底”这样的话。这虽然不是严肃的套用,但也看出毛泽东语言个性的影响力所在。
提问:毛泽东的读书方法对现在领导干部读书有什么启示?
陈晋:现在领导怎么读书我也不大了解,但是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读书要有两个态度。一般人愿意读书的话,大多实用主义地读书,这在当下非常普遍。但我觉得,从毛泽东的读书生涯中,可以体会到上一个特点,读书需要一点“无用主义”。
实用主义固然是需要的,但读书不能仅仅为了实用,抱着一点“无用主义”的态度读书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位,虽然不能增加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宽度和高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也不能完全采用无用主义的态度,如果完全采用无用主义的态度,就太漫无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