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说说“父爱如山”
最近读了两篇关于父爱的文章,颇有收获与感悟。
一篇是作家冯骥才写的“父子应是忘年交”文章,另一篇是介绍央视主持人毕福剑与女儿由“怨”到“好”的故事。前者是老冯对儿子的观察与感悟;后者是老毕和女儿的心路历程,各有其趣,各有其意,但都反映和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父爱如山,如何让这“父爱”更浓烈些。
老冯在文章中写道:“我们美滋滋又糊里糊涂做着父亲,自以为对儿子了如指掌,一切一切,尽收眼底,可是等到儿子一旦长大,才惊奇地发现自己竟对他一无所知。”由此老冯进行反思,回忆生活中许多不曾留意的细节,特别是儿子上中学时就自己缴学费的事儿,感觉到“开始一点点向他走近”,“有了与他相处的方式”。最后他感慨道:“对于一个走向成年的孩子,千万不要再把他当做孩子,而要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男人。”
老毕和女儿的故事是由一把雨伞引起的。2004年5月间,毕福剑的女儿出国到加拿大。到机场送行时赶上下雨,老毕便送给女儿一把伞,并说:“这把伞是爷爷给爸爸买的,爸一直带到了北京。你也带上,以后看到它就想那时爸爸在给你遮风挡雨。”不料,这把伞给女儿带来了“麻烦”与“不快”——他女儿打电话说:“老爸,你为什么要送我把破伞,大家都笑话我,我不想再上学了。”原来,那天下雨女儿带着那把伞上学,别的同学都是彩色的小洋伞,她的伞受到了大家的嘲笑。
老毕感到事情不小,于是坚持给女儿写邮件。在邮件中,他讲伞的来历:那是爷爷用了一个月的烟钱买的一把伞。。。。。。讲在山区录制节目时看到的农村贫困小孩的生活状态。。。。。。希望女儿能在生活中选择坚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老毕写给女儿的信达100多封。在2006年元旦那天,老毕忽然收到了女儿的贺卡,上面写道:“老爸,我很骄傲我是你的女儿,不是因为你是主持人,而是你帮我得到了A+。嘿嘿!”原来,女儿在学校里写了一篇关于他们家祖孙三代用伞的故事。文章末尾写道:“我家那把有些破旧了的黑雨伞,伴随我爸爸走南闯北。当我离开中国时,爸爸把她送给了我。虽然它的样子落伍,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因为它是我们祖孙三代爱的延续。”后来父女的感情日浓,不但同台演出,女儿还直呼老爸大名:“毕福剑”。
老冯、老毕的故事讲完了,怎么样?挺感动吧!笔者在感动之余,有以下三点感悟:
其一:摆正关系。父亲(母亲)与儿子女儿存在着血缘关系,儿女未成年之前父母要抚养他们。但在他们成年以后就存在一个如何摆正关系的问题。是把儿女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平等相处?还是讲他们依然看做孩子,居高临下,动辄训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方法。看上去这是个老问题,但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如此“老问题”在一些人那里并没有得到正视,以至两代人“代沟”加深、家庭矛盾不断。
其二:平等相处。也许有人会说,老子就是老子,这是变不了的。言下之意,无非是说要保证“长者的尊严、教导者的身份”(冯骥才语),孩子要无条件听我的。毫无疑问,父母与子女的位置是无法改变的。但当子女成年以后,在人格等方面父母就与他们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就要平等相处,相互尊重。比如遇到问题要互相商量,不能强加于人;要互相照应,不能以我独尊等等。
其三:增进情感。血缘关系是情感的重要基础,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情感也需不断培养,日益增进。子女要关心照顾父母(也包括老人);父母也要继续关心子女。万不可以“工作忙无暇顾及”为借口,无视子女们情感上的渴望与需求。
其四:父爱如山。父亲如同母亲一样,都是一家之长;对子女都有着深厚的爱,只不过在表达方式上有点含蓄罢了。不排除这可能是男子汉的毛病,但也有客观因素。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男主外,女主内”的情况还比较多。父亲的工作时间可能要长一些,外面应酬可能多一点,有的还要长期在外打工等等。然他们对孩子的爱一点也没减弱,相反心中的情感愈加浓烈。笔者偶然在一个建筑工地附近看到,一位父亲给孩子在电话中说:“娃啊,过春节爹就回去了。。。。。。爹也想你啊。。。。。”父爱之情,溢于言表。从子女的感受来说,他们也是很看重父爱的。那父爱虽不如母爱那样细腻,但深沉、有力。
“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水乳交融,是人生一大幸福。让天下为人父者(也包括为人母者),都来为营造幸福家庭更加辛勤地耕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