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关于修行的最高境界--深入开悟
有一种假想,一旦你开悟了,就将不必经受悲伤、不幸、愤怒、嫉妒或者伤痛,你已经以某种方式克服了所有负面的念头和情绪。这与事实大相径庭。头脑的本质没有改变。头脑的内容也会保留不变。但是,没有自我设定条款(应该不应该),或者执迷于区分对错,你体验到“负荷”开始消失。你稳定在一种“见证”的状态,在那种状态下,情绪负荷消失了。这是一个持续加深的过程。
许多人把开悟与了不起的宇宙意识、洞见、无所不知等状态联系在一起。这一切可能与开悟状态有关,也可能与开悟状态无关,不应成为开悟的误区。开悟本身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它只是分离感的瓦解,是你的身体被设计成的一种自然状态。
开悟了就是舒适地随顺生命之流。如果难过,你不会试图对自己说要离开它。如果快乐,你不会试图保持那个感觉。一切都只是它本来的的样子,没有额外的负荷或是与过去有关的情境继续存在,没有创伤和制约模式干扰到每一刻的体验。你完全活在当下,与每一种情绪、每一种体验在一起。你发现,就像导师们喜欢提醒人们的那样,每一种情绪、当你完全地经验它,都会成为巨大的幸福。
每个人的开悟都是独一无二的。巴关说,如果地球上有60亿人,就有60亿种开悟。每个人的开悟都将他们自己的灵魂欲望和意图的品质涵括在内。当你进化了,你或许会发现一种疗愈的天赋、一种智慧的大能或是对地球和人类深切的守护。你或许会经验一种内在深沉的静默,或是感到处处充满喜悦,或是与所有创造合一的状态。这些状态可能来来去去,而且因人而异,但是有一件事是每个开悟者共同经验到的——自我消失了,受苦终止了。
你可能还有欲望,但它们不会转为迫切的渴望。你可能还有抗拒,但它们不会转为嫌恶。你可能还有人格,但它将是一种流畅优美的短暂的来来去去的人格之舞。你越深地进入这种状态,越不会感到有需要坚持憎恨、恐惧、创伤,也不会感到更有需要保持好时光和灵性的高峰。
你越深地进入你的开悟状态,会有持续不断的越来越深的合一、平和、寂静、爱和喜悦的状态。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地安住在难以言传的境界,而矛盾的是,那又是真实的境界。
首先,不管怎样,头脑都有可能翻出各种冲突、抗拒和怀疑。这是自我的本质,抗拒改变,这已经成了头脑内部的记忆模式,当头脑试图否定经验时,会设法弄出很大的力量。你只是允许这一切发生,最终,一个巨大的平静就会突然降临。
任何事被全然地经验就是喜悦。事实上,如果有一件事被完全地理解,你通往开悟的路就会非常短。冲突被全然地经验是喜悦,伤痛被全然地经验是喜悦,悲痛被全然地经验是喜悦,怀疑被全然地经验是喜悦,愤怒被全然地经验是喜悦,快乐被全然地经验是喜悦,爱被全然地经验是喜悦。
自我消失了,不断地制造有关现实的解释的需求也随之消失。对现实的解释消失了,我们就能如实地经验现实本身,而不是我们所喜欢的它的样子。不是不断地强烈渴望我们所定义的开心的体验,也不是不断地抗拒我们所定义的不开心的体验,只是简简单单地经验,一个片刻接着一个片刻,意识通过我们表达它自己。
开悟既是一个事件也是一个过程。那个事件与分离感自我的死亡相一致。在此基础上,有一个持续加深的合一的过程。
进入合一并不都是喜乐。在一些观点看来,你应该期待经历一个“变黑”的过程,或者说是“暗夜”。暗夜的感觉指的是持久的试炼头脑之丑的过程。灵魂的暗夜是一个深刻的关于人类存在的空虚,个体的无意识内容被完全彻底地清除干净。这些既可能与极端的孤独感、沉重感、怀疑相伴随,也可能与绝望相伴随。
“暗夜”可能是心理的,也可能是存在的过程。心理的受苦与“自我”有关,一旦“自我”消失了,受苦就消失了。越深入存在空虚的旅程就越没可能保留一丁点儿的人格认同。当年耶稣在旷野中与撒旦辩论,就是在清除自己的无意识人格,为他成为牧者做准备。这样,在他被钉死在十字架后进入炼狱的旅程,他才能够清除掉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面向。
这个旅程没有太多可说的,因为它对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可能被延长或缩短。这是一个必要的达到熟练驾驭的部分。巴关说,最终,我们每个人都将不得不经历这一经验,当我们以个体方式经过这一切,就有可能清除人类集体无意识到某种程度,这样,集体性的开悟就会非常容易地发生。
在更多的即席讲话中,巴关指出了开悟的三个阶段——头脑的惯性中抽离出来只是观照生活的能力、认出生命内在的连结,最终,与存在合一。
第一阶段是指,当头脑的干涉停止了,你的感官活跃起来。体验到内在深沉的静默,你可以如实体验现实世界。这是大多数人第一次接受过合一祝福后会体验到的,一旦你稳定在这个随之而来的高峰体验时,它就变成你新的正常的感官现实。
第二阶段,你可能也开始体验与周遭世界——与自然、与其他人的连结感。共时性事件大量发生,而你发现有一个潜在的联合经由众生运作。这是第二阶段。
在第三阶段,你已经进入到与宇宙完整统一的连结之上。这一刻,你是一只鸟,然后是一只小蝗虫,之后是空寂的天空。这个阶段,你体验到对万物的认同。你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印度古代的神明梵天说:“你就是这叫作宇宙的全过程!”
与宇宙合一的体验通称为“三摩地”(禅定)。起初,这个“三摩地”的体验可能非常短暂。为了保持住这个体验,身体和精微能量体的每个神经细胞都被昆达里尼能量充满,这样,就可能要花些时间让身体与这些更高频的能量相融合。
甚至有可能由于身体的功能“短路”而出现一个短时间的“死亡”时刻。在开悟的早期阶段,一个人可能体验到三摩地的高峰境界,但这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当你取得了进步,你就体验到越来越长的与“平常”的现实相互交织的宇宙性融合。
古代瑜伽士描述了三摩地的四种阶段。第一个阶段通称为初禅。有一种与宇宙合一的体验,欢欣的极乐和开启精微感知觉。多种内在的天赋和能力可能开启,这股新能量的倾盆大雨令人耳目一新欣喜若狂,但可能极其强烈地作用于神经系统,最终转换为更可使用的频率。这是许多人在第一次接受了合一祝福后会经验到的一种高峰状态。
当神经系统变得适应了升高的昆达里尼之流流经身体时,就为进入三摩地的下一个阶段做好了准备,就是通称的二禅。这时,意识向上扬升进入一种统合的意识状态,肉身经历了一次极端的转化。持续几小时甚至数天的与死亡相类似的紧张症状态,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变得被光所充满。然而,这是一种相对不运转的状态。
终于,你进入了三摩地的第三阶段,被称作三禅。能量体和身体的细胞现在已经适应了升高的开悟频率,这就有可能活在永久的统合性觉知里,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处于觉知。
巴关评论他所给予的开悟是用来全方位运转的,也正因如此,就要在修改神经系统上下工夫。这样,修行人在二禅阶段的三摩地需要更少的时间而更快地转入三禅阶段的三摩地。这是一种大师的境界,就像以前耶稣经历过的那样。它还要求无意识头脑被彻底清除掉,所以,已经深入到三摩地初期的修行人在进入永不退返的开悟境界之前,也许还要经历一段长时间的“灵魂的暗夜”。
第四阶段的三摩地在人类历史上相对来说是很罕见的。为人所知的四禅,你的身体现在如此地被高频能量充满,以至于它确实地成为了一个发光体。头脑现在完全服务于灵魂,这个修行人现在能够亲身体验到任何次元的时空了。这个阶段就是人们所说的“扬升”,是巴巴吉、库图米和圣哲曼等扬升上师所达到的境界。
这些扬升大师选择了仍然接近地球次元,以帮助人类,而且在有需要时仍以肉身显现。在南印度,流传着许多显化大师的故事,就像西藏的上师一样,以彩虹之身显现,又简短地以一道光消失。Ramalinga Swami(瑞玛灵伽 斯瓦米)是一位19世纪的扬升大师。Sri Aurobindo(思瑞 奥拉宾多) 和the Mother(母亲)的做为也与这有关。
一位神圣化身的工作是把以前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这个世界是上帝头脑的一个梦,一个神圣化身的工作,作为一个神明的转世,是展示特定的意识境界以为其余的人类打开同样的可能性。这就是巴关的使命所在。久而久之,当越来越多的人体验到他们自身内在的可能性,就将引起人类物种遗传构造内部的一次变异。就像读者所熟知的一百只猴子的隐喻(百猴效应),这是当我们准备集体开悟时,巴关所看到的人类的潜能。
所有的意识是一个场。头脑是一个场。开悟的境界也是一个场。鲁伯·舍德拉克,一位英国的生物学家,指出,这些意识场是“形态发生的场”或是“形式生成的场”。这些场域为我们进化塑形、为我们的记忆塑形、为我们的生物体形式塑形。这些“形态发生的场”中的一个每次被加固,它就会变得更坚固。每当有人从这些场域“拔出插头”,它就变得薄弱。
有望的是,每当又多了一个从头脑的基质上拔出插头的人,那古老的头脑就更薄弱了。每当又多了一个人开悟,就让其他人的开悟变得更容易一些。用不了多久,就会到了这个关键量值(临界点))达到的时刻,整体的人类意识就转向到开悟的境界。一旦发生,新人类就会出现。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大卫·郝肯斯所做,他写过一本令人着迷的书,题为《能量与力量》。他运用了人类运动学理论,发明了一个0~1000度的“意识层级”。在这个层级的最底端,是稠密的情绪负荷,诸如罪疚感、羞辱感、恐惧感、狂怒及其相应的意识状态。在这个层级的最顶端,是爱、喜悦、各种开悟境界。
郝肯斯发现一个处于较高的意识层级的人送出的振动频率可能抵销上千、乃至上百万处在较低意识层级的人送出的振动频率。他还断言,一位处于意识层级1000度的神的化身可以消灭全球性的冥顽不化的头脑。
我确切地相信,阿玛和巴关在意识层级1000度或至少非常接近这个数值送出振动频率。这基于巴关所说的集体开悟能够发生的一个唤醒场域能量的原则。当一个人开悟了,他们的意识会为意识层级提升大大加分,这直接影响了周围的整体意识。当开悟的人达到一个关键点,形态发生的开悟场将使古老头脑的形态发生场受到制衡,使得集体开悟在几个月内发生成为可能。
我想,生命中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兴奋和富有意义的事了。
百猴效应
全世界科学界吵了几十年的老故事:“幸岛的一百只猴子。”
话说,在日本宫崎县有座非常迷你的岛屿:幸岛(Koshima)。幸岛上啥都没有,只有一条快要干枯、要死不活的小溪和一群日本猿猴。
约当六十年前,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跑去幸岛上观察这群猴子的一举一动,因为怕这群死猴子挨饿,所以研究人员还留了一些蕃薯给猴子吃。
后来幸岛上的猴子们发现蕃薯可以吃,但是蕃薯上头的泥巴实在很讨厌,所以猴子们在吃蕃薯之前就会用手来拍落蕃薯上头的泥巴。
不过某一天,有一只芳龄一岁半的聪明小猴子突然发现用清澈的溪水也可以洗净蕃薯上的泥巴。于是乎,幸岛上其它猴子也很快学会这一招,于是幸岛上的85%猴子从此就改用溪水来洗净蕃薯,但是仅占15%的老猴子却始终不愿意学习这招。
后来幸岛唯一的小溪干枯了,于是又有一只聪明的小猴子发现用海水来洗蕃薯,滋味似乎也不错!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幸岛上85%猴子又全部学会这招!接下来就是这个故事的重点了!大家要专心听好!
当幸岛上出现第100只“用水洗蕃薯”的猴子时,居然在幸岛 200公里之外的大分县猴子也莫名其妙地学会这招。您要知道大分县的猴子跟幸岛的猴子根本没机会见着面、牠们也不可能写信、发噗浪、传真或是MSN,但是这两群毫不相干的猴子居然在同一时间学会了“用水洗蕃薯”!
为甚么一只小猴子用水洗蕃薯的“个别行为”最后会穿越时空,传播到遥远的地方之外、成为一种“集体行为”呢?日本经营顾问之神:船井幸雄于是就对大家开示了起来。
船井幸雄说:“只要是对的信念,这种无形的力量就可以汇聚成为一个很大的正向能量!只要团队中有任何一个人愿意率先行动,他就可以在人群中产生示范作用,在无形中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藩篱、去影响绝大部分的人,就像幸岛上那群猴子一样!”
当然,船井幸雄并不是宗教家,他可是日本经营顾问之神呢!他绝对不能讲一些没有数据左证的形而上言论,为此船井幸雄也特别提出一个非常精准的“7~11数据:任何新观念推广,起初只要有7%~11%的人愿意接受与认同,等到临界点来临时,就会出现惊人进展与质变!”
“幸岛的一百只猴子”这个故事明明白白地揭示一个重要观念:“整体文化的变迁往往始于个体行为的变化!”这个观念就是希望任何人都不要小看自己,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个屁、是坨屎、而丧气地放弃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所有潜能!或许一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但是请务必相信心的力量可是无远弗届!一颗善念的种籽就可以创造出一整片森林,任何人都千万不能小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