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台湾经济发展是大陆发展的一面镜子
——读台湾经济发展简史有感——
1949年以后,台湾经济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恢复经济的政策、措施,进行“和平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外汇贸易管制;并优先发展电力、肥料、纺织等工业。50年代台湾土改后,农业发展迅速,增长率年均达到4.7%。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经济援助,注人大量资金帮助台湾恢复经济。
到1952年,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
(二)出售农产品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O年)。
此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发展为指导思想,确定“以农业养工业,并以工业发展带动农业”的方针。
台湾因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达71.5%,成为创汇主力。台湾当局又通过肥料换粮食刺激农业发展。而在和平土改中获得资金的地主,将资金投向工业,发展私营的民生工业上,在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产品,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形成了糖、茶、菠萝及香茅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纺织、食油、面粉、塑胶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自行车、缝纫机和家用电器等进口替代工业。
(三)出口加工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中)。
由于台湾市场狭小,不久进口替代工业的产品市场已趋饱和,继续发展经济后劲乏力。台湾当局抓住当时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工资的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来带动经济发展,并陆续修正或制定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与措施,如;进行外汇贸易的改革、实施“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对外销厂商实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等。这个时期外资对台湾工业化和出口扩张起了重要作用,民间企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产业,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力。
此时台湾企业从日本进口生产资料,向美国出口工业品,形成了生产资料进口依赖日本、出口市场依赖美国的三角贸易关系。台湾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
1963-1973年台湾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增长率达20.1%
工业产值在台湾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经济转型时期(l986年-1992年)
房地产与股票大牛市,最终成泡沫并发破裂。自198O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1985年,美国在逼迫德国马克、日元升值的同时,也逼迫台湾新台币、韩元升值,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台湾工资也大幅上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出现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国际比较优势,导致岛内民间投资意愿低落,资本流向房地产,股市集中,于是岛内房价在1986-1990年间,上涨3,4倍,一套普通房子的价格,从台湾家庭平均收入的4倍涨到10倍左右,股市涨5-10倍以后,又跌了80%,从1200点涨到12000点后,跌到3000点之下。
台湾当局于1986中提出;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保健、以及环保、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
1992年大陆开始实行优惠政策吸引台湾资本到大陆投资,部分地区的土地经常是免费的,厂房有时候建好了出租的,台湾一个普通中层经理,可以卖掉一套房子,到大陆投资建厂,而且当时大陆劳工成本低廉,优势巨大。1992年是大陆经济大发展的起点,也是台湾经济增长的顶峰。
1992年到2014年,基本是台湾经济缓慢增长的20年,虽然台湾并未停止发展,但是发展缓慢,普通人收入增长也非常慢,实际收入的购买力甚至是下降的,发财机会也远远比1963-1989年的黄金27年少很多。
1992-2012年以后的发财机会转移到中国大陆。俗语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老天爷真是很公平的!
但是今天大陆经济也遇到与台湾同样的困难,例如;劳动力成本增加,经济增长率逐渐变小,出口萎缩。此外,还有人口老龄化、出生率降低,因过去实行“一胎化”政策,导致出现人口危机,劳动力短缺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