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字里行间本是自身勉励,却无意道出峥嵘岁月的几许光景。退回到百废待兴的年代,彼时不仅食物缺乏、生产效率薄弱;国家面临着西方列强的觊觎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刃。而拥有非常完整的国防军事体系还是近几十年的成果,毫不畏惧他国挑战更是天方夜谭。国防实力因此成为家国安定的关键所在。
曾几何时,英雄泪洒大漠,长歌一曲半生史诗。“两弹一星”功勋背后,是世间的沧海桑田。 这是一段属于新中国和两弹元勋的血泪篇章。其中有一位科学家,曾经坚守国防事业数十年之久,为国家规划出导弹火箭发展蓝图;也正是他,解决了国家导弹研制的关键问题。
他是功勋卓著的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也是中国导弹航天技术的开拓者和中国导弹的总设计师。这位科学家便是两弹元勋——屠守锷。
对于多数当代中国民众而言,屠守锷这个名字都是相对陌生的。这个如今已经白发苍苍的佝偻老者,曾是中国国防事业最关键的功勋人物,甚至与钱学森等人不相上下。1917年的一天,浙江南浔的一个贫穷家庭里,屠守锷降生。他的出生显然并没有伴随财富和势力,幸运的是家庭观念使他从小获得良好的教育。家境贫寒难以阻碍他前行的道路。
经过父亲对于他教育的支持,和对他要通过勤奋学习的知识来回报祖国的教诲。屠守锷早在童年时期上小学期间,便拥有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这也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心头远大的志向久久萦绕,让他未在小学之后便像周围人一样早早放弃学习。
“当初我最早学的并不是导弹,而是飞机制造。”屠老晚年如是回忆道求学生涯的经历。这段历史的源头起于1937年,全面爆发的抗战席卷了中国大地。身在上海学堂的屠守锷见证了飞机轰炸后满目疮痍的城市,心中五味杂陈。
“为死去的同胞报仇,定要制造国人自己的飞机。”这是屠守锷历经惨象后的内心独白。于是青年时代的屠守锷一举考上了当时最著名的的清华大学航天系。而贯穿屠守锷前半生的似乎只有寒窗岁月和为国献身的志向。1940年之际,屠守锷得知自己的成绩可以获得赴美留学的机会之后,他怀着对祖国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只身赴美之路。
与很多奔赴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不同的是,屠守锷在听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便着手准备回国。当时的他才刚读完自己的硕士学位,在美国成为了飞机工程师。这是一份非常优越的职业,同时当时在美国的许多留学生都选择了继续留在美国。可年轻的屠守锷异常坚定,选择了回到祖国的怀抱。
于他而言,凭借自己的力量复兴祖国,才算不虚此生。历经回国道路挫折后,他终于在1957年间顺利回到了祖国的大地。那时的他深知国内的科研条件的恶劣程度,可毅然决然的选择祖国他却从未犹豫。彼时聂荣臻元帅主持国防科技工作,邀请了一批科学家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国防科研,屠守锷的名字赫然在列。
广告上海电子地磅秤1-3吨小型称猪牛地磅称工业小地磅1-2吨平台秤 1.5*3米0-3吨当时的他,成为了十个研究室中负责研究导弹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室的主任之一。从零开始造导弹,是他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此,日后成为导弹研究负责人的屠守锷只留下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人家能做到的,我不信中国人就做不到。”
“地地导弹发展规划”的制定奠定了国内导弹研究工程的基础。它的提出正是在屠守锷、钱学森等人的深入研究考察后得到的成果。这个规划日后也成为了导弹火箭发展蓝图的起点。1965年间,已经主持完成中近程导弹8次试飞工作的屠守锷受到了总理的直接任命,此时的他有了新的身份——中国远程导弹总设计师。
今后的数年里,研发、试飞或是定量生产,屠守锷的身影从未消失在第一线。甚至在导弹试飞发射产生分歧时,他亲自前往北京,向总理汇报近45分钟。最终得到发射许可他才松了口气。两天后西北荒漠的风沙中传来的喜讯,中国自行研制的首枚远程导弹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屠老在回国的数十年间设计研究完成了中国中近程导弹和远程导弹这样的杰出事业。让新中国的导弹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伟大突破。此外,历史终将见证屠守锷的至高成就。1980年5月18日,我国首次成功向距离9000多公里外的南太平洋海域内发射完成了东风-5型运载火箭。
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代洲际导弹研制任务顺利完成,也揭示了我国战略导弹核武器达到了新水平,拥有了洲际打击能力。这一切,都离不开屠守锷的心血倾注。彼时已经高龄的他还亲自在发射之前检查所有部件的完整程度。最后精准命中目标的结果也为屠老的辉煌事业画下了圆满的句点。
回望那一代伟人先辈,断然凭借手中的草纸算盘,以血肉汗水筑起了新中国国防根基。因保证机密的需要,甚至不能离开“战场”,即便是亲人相见也足够奢侈。默默无闻的背后是国家历史进程的伟大事业。也只有当下时代变化,当年的人物才逐渐清晰。
当年如屠守锷屠老这般为国献身的英雄史诗,并不在少数;背井离乡数十年,青春挥洒戈壁滩头,只道是寻常;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毅然出走复兴祖国,大有人在。有甚至没有来得及听别人道一声感谢就牺牲在了岗位上的英雄,鲜有人知。富足安定的社会光景下,更加不能忘却的是这些先辈为国家铸造的根基,历史应该铭记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