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潘国平(右)正在向对日索赔团成员了解相关情况。
1941年,侵华日军在温岭松门一带登陆,大肆烧杀抢掠,40余人遇害, 2300多间房屋被烧毁,6000多人无家可归,酿成了惨绝人寰的“温岭惨案”。
“坦白说,我不知道这起诉讼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但是这么多的战争受害者等了几十年,总归要得到一个说法。”近日,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专家潘国平教授专程来到温岭松门镇。此行,他将作为温岭70人对日索赔团的法律顾问,搜集有关“温岭惨案”的史料和证据,帮他们向侵略者讨回公道。
日军放火烧房子,整个镇子火光冲天
曾合满,今年79岁,1978年从温岭松门中学调入淋川中学当校长,1992年退休。
侵华日军制造“温岭惨案”时,他年仅5岁。但那段悲惨记忆,经父辈们口述,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淋川过去叫淋头镇,我记得小时候下街桥头有堵墙,上面写着“淋头镇”三个字。
我的父亲叫曾皆仁,当时在淋头镇的街上开洋货店,我娘舅家在离我家一里多路的北咸田村。
1941年4月24日,日军带着以一个班的兵力经新田、牛河头来淋头街骚扰。听说日本人打过来了,母亲早就带着我避到了北咸田,但是我父亲还守在店里,他把一些值钱的东西绑在脚踏车上,打算随时都可以走。
日本兵到淋头街上时,父亲把松木做的门板卸下一扇,想张望一下,看一看是否可以出去,但他发现日本兵已到街上了,此时其他人已经差不多逃光了。
日本兵打算烧房子,他们把人都赶出来,而且什么东西都不准带,我父亲就这样被日本人赶过王江桥头,赶到南河坎那边。
等赶过官河后,父亲逃了出来,来到了北咸田。他回头看到,淋头镇已是火光冲天。
这火烧了三天三夜,等火烧完日本兵撤退后,大家回到淋头街,发现瓦砾等都还很烫。我家的脚踏车也被烧了,父亲从瓦砾中挖出了一些银洋铜板。
父亲还从瓦砾中挖出一些烧焦的米,他舍不得扔,便拿来煮饭吃。吃了这些烧焦的米,他就得了肠胃病。那时候医疗条件差,没有办法医,农历七月时,父亲就去世了。那个时候,他只有36岁,而我只有5岁,就这样,我失去了父亲。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边帮人做苦工,一边还要带着我躲避日本兵,日子过得很艰难。
40余人遇害,6000多人无家可归
今年90岁高龄的许铭,同样是那场劫难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尽管年事已高,许铭老人对那段悲惨往事仍然记得清清楚楚。
他说,除了纵火抢掠,日本兵还肆意滥杀无辜村民。他曾亲眼看到一个日本兵把村民的腿活活打断了,还有一个老乡被日本人抓住后,被反锁在房子里活活烧死。
日军撤退后,据当地政府统计,日军枪杀和烧死无辜群众40余人,烧毁了松门镇民房及庙宇500多间,烧掉了淋川全镇房屋1800多间,造成2300多户家庭流离失所,6000余人无家可归。
由于家园被烧毁,很多人不得不流浪他乡,过着乞讨生活。一些老百姓饥不择食,不得不吃火烧过的焦谷、焦米、死猪肉、死牛肉,结果瘟疫盛行,得肠胃炎、皮肤病的人到处都是。
伤痛可以抚平,但历史不能忘记。这场战争中的受害者从未放弃过对日索赔的诉求。事实上,早在1992年,曾合满等十余名战争受害者及后人,就曾开展过受害者调查工作。短短3个月时间里,他们就收到了调查登记表917份、签名表74份,共计签名6000余人。
自1992年至今,当年参与民间对日索赔的人,有好几位已经去世了。但其他人还在不计报酬、义务地进行民间对日索赔调查。
珍贵史料将成为发起诉讼的重要证据
在抗战胜利纪念日来临之际,许铭、曾合满等当年的受害者或后人自发组织起来,再次发起了对日军暴行的民间索赔行动。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教授、军事法研究所负责人潘国平特地来到温岭,担任他们的法律顾问。
在曾合满老人家,潘国平看到了一叠叠已经泛黄的材料。“这些资料无比珍贵。”潘国平对他说。
现年49岁的潘国平,从1995年开始就关注民间对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所犯罪行的索赔行动,曾参与过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对日索赔起诉等多起索赔行动。
他说,从以往的索赔案例来看,诉讼最难的地方在于证据的收集和固定。好在经过曾合满等人的努力,日军制造的这起“温岭惨案”不但有充分的调查资料作为支撑,还有相当多的受害人及其后人的亲历口述,相互之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证据链。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证据确凿、铁证如山,我们争取通过共同的努力,利用法律武器,为当年的受害者讨回一个公道。”潘国平说。
在综合了解各方情况后,潘国平整理出一份起诉书,原告为许铭、曾合满等70位老人,对当年日军暴行提出索赔,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有十多位,“接下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民间对日索赔起诉难度比较大,要做的事情会很多,需要多方面密切配合。”潘国平说,令人欣慰的是,很多有良知的日本律师也加入了法律援助队伍,为我国当年战争的受害者提供支持,另外,西南政法大学在浙校友也将成为他们的法律后援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