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州新冠疫情缓解,各地逐步重开,纽约市6月8日也进入第一阶段重开。不过目前全市图书馆仍处于关闭状态。纽约法拉盛图书馆继5月开拓各项在线文化活动后,6月将继续开拓远程节目。 法拉盛图书馆资料图片 法拉盛图书馆位于纽约皇后区华人聚集的法拉盛缅街,馆内提供中文服务,有大量华语书籍、报刊杂志、影像资料提供借阅。同时法拉盛图书馆还经常举行与华人及华人文化相关的讲座、活动、展览和演出等,为丰富华人生活做出贡献。 法拉盛图书馆中文文史讲座6月的安排如下: 以下图片来源均为法拉盛图书馆副馆长邱辛晔博客思渊堂 6月6日,星期六,我眼中的日本,主讲人:葛文潮 作为曾在日本长期学习工作生活的讲者,对日本的观察一直没停止过。在以往的各种日本论中,Ruth Benedict的菊刀论,李御宁的缩小论,都擅一时之胜场,特别是缩小论,被誉为最能看透日本的文化论。而讲者将从另一个视角展现日本文化的特点,这就是格子。日本社会有形无形的格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本次讲座将从三个层面,“格子=间”、“格式=规范”、“格式化”,层层推进,讲一个司空见惯又迥然不同的日本。 葛文潮,上海人,游学日本,定居纽约。曾以纽约公爵名活跃于新浪博客,在《美食与生活》《上海采风》等杂志撰写饮食多元文化体验。获第一届纽约国际民乐比赛成人业余组古琴银奖,第三届纽约国际民乐比赛成人业余组洞箫金奖,表千家茶道和池坊花道门徒。出版《大爱无痕》散文集,短篇小说发表在《青年作家》,诗作收入《纽约流光诗影》《法拉盛诗歌节》《2020六月荷诗历》。“纽约疫情散记”刊登在今年4月《看世界》杂志。现任纽约七堂 7s Art 堂主,纽约古琴研究会副会长。 6月13日,星期六,八破画 The 8 Brokens 主讲人:Nancy Berliner(白铃安),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中国艺术部主任; 应非儿,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及策展助理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是海外知名的中国艺术收藏重镇,近年又以八破画的研究与收藏而著称。这批特殊的晚清民国画作,描绘烧焦的信封、残破的法帖、褶皱的拓片、虫蛀的画作,如“纸上策展”一般,将一个时代的文物百科凝固在艺术家的笔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艺术创作活跃,八破画也曾是异军突起的一科。但历经百年发展却戛然而止,最终技艺流失,被尘封在历史的故纸堆中。 本次讲座将着眼于博物馆自2017年以来的展览及研究成果,介绍这一久已湮灭的画科,如何重新被放归公众视野;并讨论机构性的收藏展示,如何为专门的艺术门类梳理传统、赋予历史定位。 白铃安(Nancy Berliner),本科、硕士及博士均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并曾于1982-1983年赴中国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进修。自2000年至2012年,白铃安担任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中国艺术部主任策展人及荫余堂策展人。此外,她还任美国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World Monuments Fund)专家和策展顾问,参与主持北京故宫博物院宁寿宫花园修复项目。2012年起,白铃安就任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中国部策展人,策划了“宫女还是招贴画女郎:波士顿美术馆藏中国画展”、“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等重要展览。她的研究写作及策展内容涵盖广泛的中国艺术对象,包括建筑、园林和家具,以及大众和民俗文化。白铃安的出版物包括《心移物外:16和17世纪的中国古典家具》《荫余堂:中国房屋的建筑与日常生活》《乾隆皇帝的私人花园:来自故宫的宝藏》等著作。白铃安关于中国八破画的英文著作The 8 Brokens 于2019年出版。 应非儿,本科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就读于美国波士顿大学东亚艺术史系,专业方向为中国古代书画。2015年毕业后,进入美国大都会美术馆亚洲艺术策展部实习,并于2016年加入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亚洲策展部,担任中国藏品研究及策展助理。应非儿参与了大都会美术馆藏品的在线著录整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之展品筹借、研究及策展,并组织筹办了哈佛大学及波士顿美术馆国际学术研讨会“再现八破:晚清民国时期的手绘拚贴”。应非儿的翻译、研究、写作涉及中国古代书画及海外文物流传,曾翻译美国休斯敦美术馆特展及画册《帝王品味:台北故宫博物院精品展》,巫鸿教授的实验艺术专著《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实验艺术展示》等书籍,撰写并刊发了多篇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及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藏品研究及展览推介文章。目前正着手八破艺术专著The 8 Brokens的中文版翻译。 6/20,星期六,爱书人心目中的「天堂」,主讲人:刘嫄 (纽约华文作家协会是本次活动的协办方) “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如是说。《畅游世界最大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一书作者,北美华文作家协会成员刘嫄博士将引领您神游这座爱书人心目中的天堂。如何用独特视角、生动图片与活泼文字将国会图书馆介绍给读者,对写作者是个艰巨挑战。作者花费一年时间,以科学家的严谨,进行了十多次实地考察,采访多个部门,还得以进入珍品库探宝。她以摄影者的敏锐目光,拍摄了上千张照片,又阅读了大量有关资料,梳理了浩如烟海的信息,从中选出能够激发读者探究心理、思考精神与爱书情结之亮点素材,加工成一部兼俱知识性,教育性,故事性和趣味性的图文并茂精美作品。本次讲座,刘嫄将讲述国会图书馆的来世今生,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及提出如何利用这座知识宝库的建议。尽管讲座是国会图书馆的虚拟之旅,但这次神游将比走马观花的实地之旅更为精彩。 刘嫄(笔名原上草),神经生物学者,美国联邦政府退休官员,北美华文作家协会华府分会终身会员。自许为一名搭桥人。出身书香世家,三岁启蒙即喜读字纸。然而 1966 年被迫小学肄业,务工多年。在无书可读的十年岁月里苦心自修,恢复高考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1982 与 1985 年先后在该校获学士与硕士学位,1989 年在瑞士巴塞尔大学获博士学位。来美后从事基础神经科学研究,发表众多研究论文。后长期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所任国际办公室主任,编撰数本学术专著、主持各种学术会议、制定许多重大科研项目,致力于搭建跨学科与国际合作之桥梁,曾因此多次获杰出贡献奖。多年来读书、行路、摄影,足迹遍及六大洲五十国。其近作《畅游世界最大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入围多个好书榜。中文作品散见于《书与画》《丝路艺术》《湖上》《幼狮少年》《世界日报》及《世界周刊》等海内外刊物。除在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担任双语讲解员服务来自全球的参观者外,还受邀在清华、南开、木斋中学、复旦二中等多所学校、博物馆、图书馆和书店,以及大华府众多社团组织举办普及文化艺术的讲座,致力搭建沟通东西方文化之桥梁。 6月27日,星期六,中国第一位市民词人柳永,主讲人: 沈家庄 宋代文化价值观念的平民化与世俗化倾向,确定了作为“新声”的宋词之新的审美价值认同。作为“新声”,“通俗”的“俗”应该是一个主要的特点。北宋人陈师道讲的“本色”,直白说就是天然的样子,原本具有的形态,自然的形态。所以通俗和世俗都是自然本色的,没有矫饰和刻意化妆打扮——这应该是宋词新声的突出的文化个性。也是词人内心世界的原来的样子。柳永是一代宋词群体中以“新声”而脱颖的一位最为“本色”的词人。 作为传统诗歌的另一体式的宋词表现的文学形态或文学价值观,在柳永这里发生了比较大的改观。 他的《鹤冲天》一词,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白衣”(即“平头百姓”)为终极关怀的价值取向,表达了一种市民阶层的自由意志,及一种独立的平民思维,与历代士大夫官员的隐居或退隐田园的贵族化意识全然不同。他追求和向往的是都市文明和商业化的城市生活,及市民的价值取向;他一点都不想归隐田园,或去做庄园主或农民。他的《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北宋前期的商业繁荣,商业都市的蓬勃兴旺。词作表现出的宋代文明这种文化生态,让我们读出当时中国文明的进步程度。宋词在古老东方这个国度的兴起,与当时世界文明社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其文明社会的语境开拓和人性觉醒都是远远走在人类文明的先锋前列。 [关键词:柳永;宋词新声;宋代文化;通俗本色;世俗;平民意识] 沈家庄,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湖南洪江。文学博士,曾任教湘潭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教授,博导。现为《中国韵文学刊》编委,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创会会长,《新诗潮》主编。曾在《诗刊》《中华辞赋》等海内外刊物、报纸发表新旧体诗词数百首,散文及诗词鉴赏文章百数十篇。出版诗词集《三支翅膀》一部,学术著作《宋词的文化定位》等五部,主编《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传奇》《中国古代十大喜剧传奇》,副主编《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将古典戏曲《长生殿》改写为小说一部(中国大陆与台湾出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戏剧》《光明日报》及台湾、韩国学术刊物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现旅居温哥华。 时间:6月每周六晚上7点 参加方式:点开下面链接,通过Webex 视频或者电话参加活动 https://queenspubliclibrary.webex.com/meet/xinye.q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