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3月中旬纽约各个图书馆暂停向公众开放后,公共服务的挑战也为网上服务和远程节目,创造了机会。4月以来,纽约法拉盛图书馆中文文字讲座举办了12次,获得支持与好评。图书馆于7月和之后的时间内将继续展开远程节目,为纽约民众服务。 纽约法拉盛图书馆 法拉盛图书馆位于纽约皇后区华人聚集的法拉盛缅街,馆内提供中文服务,有大量华语书籍、报刊杂志、影像资料提供借阅。同时法拉盛图书馆还经常举行与华人及华人文化相关的讲座、活动、展览和演出等,为丰富华人生活做出贡献。 法拉盛图书馆中文远程节目 文史讲座(2020年7月) 主持人:邱辛晔,法拉盛图书馆副馆长 以下图片来源均为邱辛晔博客思渊堂 参加方式:点开下面链接,通过Webex 视频或者电话参加活动 如果您过去没有用过WebEx,建议提前上网试一下。 7月5日,星期天,晚上7点 20世纪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和东方主义 主讲人:朱其 整个20世纪的艺术,主要的艺术时期是从19世纪末到1970年代的现代主义运动,几乎所有的艺术观念和形式的原创性都出自欧洲。然而,从希腊时代起,欧洲就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即便在印象派之后的现代主义,欧洲的现代艺术亦受到日本、中国、非洲等地的艺术影响。因而东西方艺术是一个跨文化的相互影响的进程。 以往的艺术史将20世纪艺术看作一个西方的原创性向其他文化产生单一现代性影响的进程。尤其是在中国现代艺术史学的传统视角,认为19世纪以前存在欧洲艺术和中国艺术两个各自原创的体系,欧洲艺术则蜕变为现代性创造,中国艺术则在20世纪被动的受其影响。从东西艺术比较史的角度,这一艺术史史观是错误的。从希腊时代起,欧洲就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即便在印象派之后的现代主义,欧洲的现代艺术亦受到日本、中国、非洲等地的艺术影响。因而东西方艺术是一个跨文化的相互影响的进程。 不仅印象派受到过日本新浮世绘的影响,至20世纪中期,像抽象表现主义、激浪派以及文学的垮掉一代,都受到中国的书法、水墨以及日本的现代禅宗的观念影响。反过来,作为一个以形式主义和概念艺术为中心的艺术本体论的现代运动,现代主义传播到各界各地之后,获得了一种与当地传统嫁接并分化出一种新的语言变异性性。二战后,作为共同儒家传统的东亚的现代主义,涌现出了日本的具体派、实验书法和物派,韩国的单色画和中国的实验水墨等前卫主义潮流。这一前卫主义的艺术运动,吸收了中国的水墨和书法以及日本的禅宗等观念,产生了东亚原创的语言现代主义,一定程度上,在美学和艺术上完成了东亚文人艺术和禅宗的现代性。 朱其,艺术学博士,著名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国家画院理论部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曾任798艺术节艺术总监,在798创办国内首个当代艺术的跨学科课程「19层空间当代艺术高研班」。 1990年代初起从事艺术评论和策展,为中国最早的当代艺术的独立策展人之一,在九十年代策划了一系列重要的当代艺术展,参与建构了中国的独立策展体制,将当代艺术批评实践化。2007年,因艺术策展的贡献,获得上海《东方早报》「文化中国年度人物奖」。 1990年代以来,撰写了一批有影响的艺术评论,推进了中国艺术批评的方法论的转型。2012年获《艺术》国际英文杂志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写作奖」;2013年获523海安艺术思想论坛「年度艺术批评奖」。 2000年至2003年期间,开始对70后艺术现象的研究、批评和策展,先后策划了「70后艺术:市场改变中国之后的一代」等展览,推进了对新一代艺术的关注,使中国年轻艺术家受到了艺术界和艺术市场的关注。 2008年,由于批评中国艺术市场的功利主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获得2008年中国批评家年会「年度青年批评家奖」、《美术报》2008年度「中国美术界十大人物奖」。 从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策展了「前卫•上海——上海当代艺术30年文献展」,这是历时一年的大型展览,作为填补当代艺术地方史的项目,在艺术界产生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7月11日, 星期六,晚上7点 略谈霍布斯鲍姆对1920-1930年代西方自由主义衰落的历史分析 霍布斯鲍姆的《极端年代》是一部世界史、当代史的经典之作;经典博大厚重,只选读第四章 “自由主义的衰落”以窥全豹。 1.读经典: 全球视野 高度慨括 讲述故事 解释历史 2.读时事和时事评论 当今自由主义的困境 时下对自由主义困境的讨论 3.重读经典 泛览时下对自由主义困境的讨论之余,重读霍布斯鲍姆对自由主义在1920-30年代之死的历史分析 品味史识 赏鉴文采 7/18,星期六,晚上7点 从《凤舞紫禁》特展说开去 位于华盛顿史密森博物学院旗下的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佛利尔赛克勒美术馆)去年与波士顿迪美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连袂推出了《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特展。特展展出了一百三十多件清朝皇后、皇太后生前穿戴过的服饰、使用过的家具器物、自创或为其创作的艺术品及肖像画,其中不乏初次在海外展示的精品。 这是美国的博物馆首次以大型专题展形式聚焦清代宫廷女性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观众不仅可以从中一窥清后们鲜为人知的真实生活,更可以探讨她们在历史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及对宫廷文化的影响。 尽管此精品特展业已闭幕,我们有幸请到在该馆担任双语讲解员的刘嫄博士,用她对展品深入研习获取的知识及亲手拍摄的大量图片为我们做一个内容翔实的线上导览,让热爱历史文化艺术的朋友们一饱眼福。刘嫄在展览前后对清朝历史,特别是乾隆当朝的功过导致的盛衰,也做了一些研读,如果时间允许,还会与我们分享她梳理这段历史的体会。 她多年来读书、行路、摄影、撰文,足迹遍及六大洲五十国。其近作《畅游世界最大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入围多个好书榜,(曾在2020年6月20日与思渊堂听众分享)。其中文作品散见于《书与画》、《丝路艺术》、《湖上》、《幼狮少年》、《世界日报》及《世界周刊》等海内外刊物。 刘博士自许为一名铺路搭桥人:前半生曾致力为推动南北半球多个学科的国际合作铺路,后半生将继续为促进东西各方多元文化的艺术沟通搭桥。 7月25日,星期六, 晚上7点 肖斯塔科维奇和他在苏联时期的音乐 今天,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去评论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1906-1975),他都可被誉为是20 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他也是在苏联政权下,最重要的交响乐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给二十世纪的各国听众带来了不同的声音,有时甚至可以说是从他的音乐中得到不同的政治含义。 肖斯塔科维奇的成年生活完全是在苏联内部度过的,因此他的音乐深受那里政治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代表了那一时代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特征在斯大林统治时期尤为特出,他的作品备受质疑,他曾被捧为苏维埃音乐家,但又多次被批判为是反苏思想代表。从这个角度讲,肖斯塔科维奇的艺术生涯和后来很多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内的艺术家们一样,是具有悲剧性的。 肖斯塔科维奇的早期作品,包括前四部交响乐在内,都不和谐,但色彩丰富,充满讽刺而又戏剧化。他的那部反映1920年代现实主义的歌剧《麦圣斯斯科区的麦克白夫人》虽然遭到苏联当局的批判,但却曾在世界各地演出过。他的《第五交响乐》是二十世纪最受人欢迎的管弦乐作品之一。由于该曲朝着更简单的方向发展,使他能重新得到政府当局的青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该曲一度成为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象征。 肖斯塔科维奇的晚年沉浸在迷茫和疾病中,其心境也体现在他的晚期交响乐作品中。 我们今天重温他的生平和他的音乐,对了解二十世纪苏联音乐和苏联知识分子的心境,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王逸, 上海人,曾任美国投资银行摩根斯丹利的资深经济分析师,业余时间爱好研究西方古典音乐,西方文化艺术。曾在新浪博客发表介绍西方古典音乐和美术的文章。 退休后,曾被邀请到上海锦江集团讲解中西文化的对比。也有文章见于《音乐爱好者》《向度》和《上海滩》等杂志。英文译作有《中国望族旗袍宝鉴》和《中国望族旗袍宝鉴续编》等。 |